“给我一打健康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甚至小偷!”
百年前,约翰·华生这句狂言,直接掀翻了心理学界的“天”——他一手创立行为主义学派,硬生生把心理学从“研究看不见的意识”拉到“研究看得见的行为”轨道上,堪称心理学科学化的“破壁者”。
![]()
核心颠覆:拒绝空谈“心灵”,只认“刺激-反应”
在华生之前,心理学满是“意识”“潜意识”的抽象思辨。而他坚信:人类行为与情绪,全是后天环境“训练”出来的,和遗传、内心想法无关,只需研究“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就能预测甚至控制行为。
![]()
1913年,他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义诞生:心理学该像物理、化学一样客观,内省法全是“玄学”,只有可观测的行为才值得研究。这一观点,让心理学彻底摆脱哲学束缚,成为一门真正的实验科学。
争议巅峰:“小艾伯特实验”的功与过
为了证明“情绪可后天塑造”,华生做了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 9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实际并非健康婴儿,患有神经损伤),原本不怕白鼠、兔子等毛茸茸的东西;
- 每当艾伯特触摸白鼠,华生就突然敲击铁棒制造巨响,吓哭婴儿;
- 仅7次配对后,艾伯特一看到白鼠就恐惧大哭,甚至把恐惧泛化到兔子、狗、白色大衣,连圣诞老人面具都怕;
- 实验结束后,华生承诺的脱敏治疗从未兑现,艾伯特6岁便因脑水肿离世。
这场实验虽铁证了“条件反射塑造情绪”,却因违背伦理被钉在历史上,也直接推动了心理学界实验伦理规范的建立——再伟大的研究,也不能以伤害人为代价。
渗透生活:你每天都在被“华生理论”影响
别看华生的实验狠,他的核心思想至今无处不在:
![]()
- 广告营销:“怕上火喝王老吉”“收礼只收脑白金”,靠高频重复让“产品+需求”形成条件反射,洗脑式传播正是源于此;
- 行为矫正:戒烟、戒网瘾的“厌恶疗法”,用轻微惩罚(如电击、苦味剂)联结不良行为,本质是华生的条件反射原理;
- 教育育儿:强调“正向强化”,比如孩子做好事就表扬,正是对其“环境决定行为”的温和应用。
功过难评:他是先驱,也是“偏执者”
华生的贡献毋庸置疑:让心理学走向客观科学,为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打下基础;但他的理论也极度极端——否定遗传作用,忽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心理简化成“刺激-反应”的机械公式,后来被新行为主义者逐步修正。
![]()
这位心理学界的“狠人”,用激进的方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伦理遗憾。如今我们谈论他,既要记住他让心理学“落地”的功绩,更要明白:科学的边界,永远是人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