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上海西岸,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

0
分享至

1990年代初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的一场重要思想论争。其核心围绕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文价值是否失落、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等议题展开。通过《上海文学》《读书》等刊物,参与者深刻反思了商业化浪潮中精神世界的危机,试图为社会重塑价值关怀与批判精神,标志着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使命的一次集中叩问与思想自觉。这就是著名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学者贺照田在2004年底提出、再到2018年开始的“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讨论,构成理解横贯三十年中国当代社会思想的重要线索。贺照田《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于2006年出版,这项研究将人文精神大讨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对象,对其构成了深刻的批判性延续与超越。

以该书出版20周年为契机,11月15-16日,“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举行。会议虽然以贺照田著作为起点,但实则触及了中国知识界自19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的深层焦虑与转型渴望。与会学者来自文学、哲学、社会学、艺术策展等多个领域,他们不仅回顾历史,更试图在当下的社会裂痕中寻找思想的支点。


人文精神的当代回声与知识感觉的重构

回溯19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讨论,目的是聚焦于其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那场讨论的遗产在今天的延续与变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指出,贺照田的著作实际上是对这一时期的深化,其核心在于剖析知识界的“感觉结构”——那种精英与民众、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割裂。金理认为,这种割裂感并非抽象理论问题,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困境,例如青年学生在“考编”热潮中的焦虑,或知识分子在学术体制内的无力感。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朱羽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讨论,他强调人文研究应当关注“观念感觉”的历史形成过程。朱羽以1980年代的潘晓讨论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细读历史文本,揭示情感结构如何被时代塑造,而非简单套用理论框架。“人文知识需要从经验的具体性出发,”朱羽指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实践,而非沉迷于抽象的理论建构。”

解惑、解蔽与解郁,是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宝林概括人文知识当代使命的三个关键词。吴宝林认为,知识生产必须直面人的身心困境,例如青年在就业压力下的焦虑或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疏离感。这种视角要求人文工作从批判转向建设,与全球人文主义复兴(如查尔斯·泰勒对“本真性”的探讨)形成呼应。

上海西岸美术馆学术总监刘潇则从艺术机构的角度补充道,美术馆可以成为思想再出发的“公共广场”。她以馆内近期举办的“瓯江山水诗路展”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在地调研与社区参与,激活地方文化记忆,使知识从精英走向大众。

“身心”作为认知的媒介与跨界实践

贺照田的研究从“苦恼”出发,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感觉中“自我”与“社会主体”的深刻割裂。在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健看来,这种割裂既源于认识结构内部的矛盾,也表现为社会主体建构对真实自我感受的排斥。其通过追溯“当代”观念感觉的历史形成,指出必须通过辨识“今日之我”,将那些被主流话语忽视的自我体验纳入知识建构。这种以“感觉”为方法的研究进路,旨在重建更具弹性的人文知识结构,使社会主体与自我形成共生关系,从而为人文知识思想的"再出发"开辟新的可能。

人文知识如何实现方法论革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晓帆分享了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尝试。她引导学生细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分析主人公孙少平在改革初期的身心挣扎,从而连接历史与当代青年的类似困境。杨晓帆认为,这种方法打破了理论优先的惯性,让知识从“观照”转向“介入”,从而让学生能从文学中感知、理解更为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夏天提供了教育现场的深度观察。夏天发现,当代青年在虚拟世界(如二次元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深刻裂痕,许多学生通过游戏或社交媒体寻求即时反馈,以缓解不确定性焦虑。在他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访谈项目”中,夏天尝试打通高校研究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通过深度访谈教师,探索文学教育如何回应青年的情感需求。“人文知识需要‘接地气’的转化,”夏天强调,“例如将经典文本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结合,从而避免知识悬浮于现实之上。”

国际视角的引入丰富了方法论讨论。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铃木将久比较了中日知识界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回应。铃木提到,日本战后思想家鹤见俊辅倡导的“常识的哲学”,强调知识必须贴近日常生活,这与中方学者关注的“身心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韩国圣公会大学中国学系教授李南周则分享了韩国“变革性中道”运动的经验,强调知识需扎根本土而非移植西方范式。李南周以韩国青年运动为例,说明如何通过社区实践化解个体化困境,为东亚对话提供参考。


青年困境、艺术介入与公共实践

“这场讨论始于对时代精神的批判,却迅速转向知识分子内部的自我诘问,暴露了人文学科在回应复杂现实时的准备不足与结构性乏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昶以当代人文学者面临的学术与思想困境为起点,追溯至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讨论” 作为关键参照。她指出,此后人文学术在学科化、专业化建设中,虽建立了系统知识,却导致了思想与学术的割裂,削弱了其回应时代、安顿“人”的身心困境的能力。

由此她进一步指出了“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在当下的意义,这要求构建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既能深入文本,保持学术严谨;又能面向时代,涵容思想活力,让文学研究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重新承担起其应有的人文使命。

而对于艺术如何介入人文知识的生产,南京大学莫艾教授从艺术史角度表示,当代艺术实践为人文知识提供了新的表达形式。莫艾以一些青年艺术家的社区项目为例,说明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媒介。例如,某艺术家通过公共壁画项目,让居民参与创作,从而激活社区对话。策展人翁桢琪则分享了“莫朴艺术回顾展”的策展经验,通过扫描手稿、重建工作场景,让观众“进入”艺术家的身心轨迹,体验创作中的挣扎与突破。“策展不仅是展示作品,更是激活历史记忆的过程。”他说道。

刘潇进一步阐述了美术馆作为“思想广场”的定位。她表示,美术馆正在尝试通过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构建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艺术机构可以成为人文思想落地的实践场域,”刘潇说,“让学术思考走出象牙塔,进入公共空间。”


人文知识的跨界对话与在地实践

会议的尾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的贺照田坦言,自己的工作是“在苦恼中承担”,并倡导学者以“弱性格”的姿态深入现实,而非追求宏大的理论建构。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人文知识的思想再出发,注定是一场在困境中寻找生机的漫长旅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符鹏认为,人文知识应当保持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他提醒,知识生产需警惕两种风险:一是脱离现实的概念游戏,二是失去批判性的妥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王东美表示,人文思想的活力不在于答案的完美,而在于问题的真诚——唯有直面时代的断裂与个体的困惑,知识才能真正“安顿生命”。朱羽则认为,人文知识的活力来自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当代学者需要建立更开放的知识视野,在跨学科对话中寻找新的生长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的回应围绕80后文学研究者的代际困境展开,探讨了在当代学术体制与知识生产模式下青年学者面临的普遍性挑战。他指出,当前文学研究领域存在诸多未解难题,如历史化与当代性、史料与批评之间的张力,这些困境背后有着结构性原因,而非仅个人能力不足。在姜涛看来,人文知识的再出发需要超越学科内部的自我循环,通过构建具有实践性的新型知识社群,加强与社会不同群体的有效交流,并在教学与学生互动中开拓经验,从而推动知识感觉与现实回应的根本转化。

以人文知识再出发为探索方向,贺照田的“身心方法”提供了具体路径,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实践展示了多元可能,全球视角的引入则提醒,中国的问题是人类共同困境的一部分。从批判到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精英到大众, 这场在美术馆里的研讨会既是对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延续,也是对新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8635文章数 50843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