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梅长苏,每篇文章解决大家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一条“低分上名校”的高考特殊类型招生渠道,综合素质评价招生。
11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进行系统性规范。
2007年,中南大学率先试点综合评价招生,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综合测试成绩进行录取。
2011年,浙江省开展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高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如今,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已覆盖浙江省内几十所高校。浙江大学2025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计划高达1050人,约占本科生录取总人数的16%。
在强基计划实施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浙江省的大多数招生计划也是投放到“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目前国内约百所高校实施综合评价招生,主要集中在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北京等省份。 教育部要求,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属地内,试点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专业进行审核备案。严格控制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现阶段原则上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规模。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试点成效评估机制,对于选拔培养质量不高的试点高校,及时调整退出。
绝大多数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仅面向本省招生,面向全国多地区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仅有10余所,其中面向河南省综合评价招生院校有,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名校。
对考生来说,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录取门槛,比高考统招要低,这对于综合素质优秀但高考发挥不佳的考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利好。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这种招生形式,已经试点18年,这种将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自主测试成绩等,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进行录取的招生方式,赋予了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有利于打破“一考定终身” 的现象。
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但并非大多数考生的‘福利’。因为一方面,参与综评的招生学校有限,招生计划也有限;另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的降分幅度也没有那么大,一般在20分左右。
作为高考生的家长,我们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这种“既看分又看人”的新评价模式,是否适合孩子。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综合评价招生?2026年综合评价招生有哪些新变化?
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解读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最新政策,帮助您为孩子规划一条更宽广的升学路径。
首先我来说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招生?
综合评价招生是高考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它采用“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考核”的多元化录取方式。
在录取成绩方面,各省各高校规定的比例并不统一。在浙江省,部分高校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与高中学考成绩的占比设置为85%、10%、5%,大部分学校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60%、30%、10%,还有的设置为60%、25%、15%。在山东省,高校仅计算高考与校测成绩,比例一般为85%、15%。总结来说,越是高水平大学,高考成绩的占比越高,比如浙江大学、山东大学都要求高考成绩占85%。
相比于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的专业‘更加均衡’。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是基础学科,而综合评价招生则很多是热门学科,招生专业侧重高校的特色专业,招生专业通常是,高校特色明显专业、优势突出或国家紧缺急需的专业。这意味着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孩子更有机会进入学校的王牌专业或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专业。
这一点在今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试点定位,安排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以及高校优势特色发展的“冷门绝学”、一流学科专业开展招生。这将明显提升综合评价招生的指向性。
今年关于综合评价招生的报考条件首次得到完善和规范,之前有的高校甚至列出了34个社会性竞赛名单,要求考生需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相比之下,强基计划仅允许5门奥赛获奖考生破格入围。
11月3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试点高校可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取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原则上不得要求考生提供额外的报名材料。试点高校原则上在高考后组织开展考核测试,精心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淡化学科竞赛导向。
这意味着家长们无需病急乱投医,花费重金参加那些没有含金量的竞赛或活动。从考生和家长利益出发,走不到尽头的路,是需要慎重选择的。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这种招生方式,高校不再仅仅看高考分数,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这种模式旨在选拔出,不仅会考试,而且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根据各省政策,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思想品德:重点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学业水平:不仅是考试成绩,还包括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优势学科的学习情况。
身心健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艺术素养: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
劳动素养:考察学生的劳动观念、能力与精神。
社会实践: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
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临阵磨枪就能完成的,需要从高一甚至更早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
1、每学期参加1-2项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重视持续性而非数量。记录活动过程和感悟,而不只是简单盖章了事。这些真实的体验和成长痕迹,在高校审核时更具说服力。
2、发展真正的兴趣特长,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帮助孩子发掘并深耕1-2项真正的兴趣特长。如果孩子喜欢编程,可以尝试完成一个小项目或参与相关研究性学习。如果孩子擅长艺术,可以持续学习并创作作品,参加正规的展示或比赛。重要的是真实性和深度,而非证书的数量。
3、关注学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并重,除了高考科目成绩,还要重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创新作品或学科领域的深入探索。优势学科的延伸学习,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学科竞赛。
4、重视体质健康与心理素质。鼓励孩子坚持1-2项体育锻炼,不仅是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更是为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不仅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也是高校面试时可能关注的方面。
5. 及时整理材料,规范记录,从高一开始,就要及时记录和整理相关材料,包括活动记录、证明材料、成果作品等。遵循“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录入系统、形成档案”的程序,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关于综合评价招生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以2025年各省份的政策为参考,2026年综合评价招生的时间安排,可能如下仅供参考:
| 4月底 | 高校公布招生简章 |
| 5月10日前 | 完成报名 |
| 5月下旬 | 高校公布初审结果 |
| 6月11日前 | 公示入围名单 |
| 6月12日18:00前 | 考生确认参加考核 |
| 高考后、成绩公布前 | 高校考核 |
| 高考出分后 | 填报志愿并录取 |
还有几个家长常见问题。
1. 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高考分数可以降低多少?
不同学校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规定考生综合成绩中高考总成绩占比不低于50%。这意味着高考成绩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标准。具体的录取分数线由各校自行确定,但不得低于普通类一段线。
2. 如果通过了综合评价招生,是否还能参加普通批次录取?
如果被综合评价招生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其他批次的录取。如果未被录取,则不影响其他批次的志愿填报和录取。
3. 农村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少,会不会处于劣势?
政策明确要求,试点高校要统筹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这意味着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会被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也有独特的社区服务、生产劳动等实践机会,关键是真实参与并有所收获。
4. 如何辨别和选择有价值的竞赛和活动?
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优先选择国家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学科竞赛。对于那些需要缴纳高额费用、参与即获奖的活动,要保持警惕。
5.综合评价招生方式适合哪一类学生?
第一类,成绩能达到目标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线,有一些符合高校要求的“加分项”,喜欢高中的招生专业,可以综合评价招生当做多一次机会,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费用和时间,但通过率却很高。
第二类,成绩垫垫脚能够得着目标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可以提前做准备,抓住难得的机会。准备越早,越有把握。
但是要避免这些误区
1、盲目堆积活动,忽视学习根本:综合素质评价不是“活动量”的比拼,而是在保证学业基础上全面发展。
2、盲目追求高大上,忽视身边机会:与其千方百计参加偏远地区的短期支教,不如持续参与本社区的志愿服务。
3、花钱代办包装,失去真实性:所有材料都必须是学生真实参与的,高校专家有能力识别虚假材料。
4、临时抱佛脚,缺乏长期规划: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对高中三年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而非高三时的临时包装。
作为高考生的家长,我们既要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特长,这不再是那个“高分就有一切”的时代,也不再是“只会考试就能成功”的社会。
提前了解政策、科学规划、扎实积累,才能帮助孩子在高考这场人生大考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广阔的未来。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指点迷津,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感谢你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