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史上最大泡沫正在失控?

0
分享至


10月底,有168年历史的美国《大西洋月刊》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人工智能的崩盘将如何发生》,作者为Matteo Wong和Charlie Warzel。

文章中描绘了一幅可怕的景象:

首先,是美国正在成为一个“英伟达国家”,近些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有92%都是由注入人工智能的巨额资金驱动的。

其次,这个天文数字般的资金,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巨头之间“空转”,制造繁荣的假象。

在作者看来,无论人工智能在未来成功还是失败,都将引来巨大的动荡。

要么是一个不需要人类的未来,人类失去工资,仅靠银行里的余额生活。要么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泡沫。

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来全球经济最大的“宏大叙事”,算力成本的疯涨,数据中心建设的巨额投资,为人类是上最大规模的资金空转提供了信用背书。

半个世界的资本在下注,如滚雪球一般的扩大这个叙事,为了规模而追求规模,如同一场21世纪的大跃进。

与此同时,巴菲特的持仓降到了历史低点,日本首富孙正义清空了英伟达的股票。近年来风头极劲的“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也在7-9月卖光了英伟达的全部持股。

那么,这个叙事崩盘的导火索,会在哪里呢?


十倍之差

11月6日,月之暗面发布了新一代模型“Kimi K2 Thinking”。除了它的性能,可以比肩一众美国前沿的AI模型,引发了热议外,还因为同时曝出的这款新模型的训练成本——460万美元,更是掀起了新的讨论热潮。这比年初DeepSeekV3披露的训练成本560万美元,还要更低。

在美国,一个大型AI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成本,动辄要花几千万美元、几亿算力小时,与中国最成功的AI大语言模型相比,成本往往能相差近10倍左右。

比如Kimi K2 Thinking这460万美元的训练成本,就仅相当于GPT-4训练成本的8%。


但在性能上,Kimi K2 Thinking、DeepSeekV3可一点也不弱,虽然比OpenAI的GPT确实要差点,但也没像成本那样差出近10倍。

以Kimi K2 Thinking为例,它在Humanity‘s Last Exam、BrowseComp等部分权威基准测试中,取得了媲美甚至超越GPT-5和Claude 4.5等顶级模型的表现。

虽然,月之暗面创始团队最近有出面回应:“460万美元不是官方数据。训练成本很难计算,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研究和实验。”但这依然没有否认一个事实,中国最好的AI大语言模型训练成本,相比美国要低出一个数量级。

就在Kimi K2 Thinking发布后两天,甲骨文宣布达成了一笔高达180亿美元的数据中心融资交易。而在今年8月,OpenAI的CEO奥特曼则宣布,未来公司将投入数万亿美元夯实AI基建。

CNBC预计,到2027年,美国将在数据中心上投入近700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中国一众AI玩家,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和百度,合计预期投入不到800亿美元。——两者相差距近10倍,这和我们前面说到的中美两国AI模型训练成本的差距相当。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为什么中美两国AI大语言模型的成本会相差那么多,以及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钱都花哪了

DeepSeekV3出现时,包括马斯克、奥特曼在内,美国的AI界基本是不相信的,要么认为中国的团队在训练成本数据上造了假,要么认为DeepSeekV3玩“蒸馏”,或者技术上剽窃了美国,从而降低了成本。

直到DeepSeekV3团队,将一篇又一篇的原创论文共享出来,并逐步分享自己的训练方法,才逐渐让美国那边的专家和CEO们一个个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这次,Kimi K2 Thinking的发布,被认为是又一次“DeepSeek时刻”。它也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坐实了中美在生产同等性能的大语言模型时的成本差距。

所以Kimi K2 Thinking发布后,优秀的性能得到迅速认可的同时,已没有人再去质疑它的数据是否造假,以及技术上是否投机取巧了。

相反,大部分美国AI界从业者、投资者,已经直接或间接承认,美国AI大语言模型训练成本虚高。也就是说,现在美国AI界已有共识,是自己的成本控制有问题。

只不过,这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解决,目前还没有个统一的答案,但显然,靠诋毁和污蔑中国这个对手,是行不通了。

比如,Hugging Face联合创始人Thomas Wolf 发出灵魂拷问:“我们是否每隔几个月就要经历一次‘DeepSeek 时刻’?”他也坦诚:“Kimi K2 Thinking发布后,已成为该平台上最受开发者欢迎的模型。”

那么,如果承认美国AI模型训练成本确实过高,那就有必要搞清楚,那些多出来的钱都花在哪了?我们来简单捋一捋吧。

首先,美国AI模型训练成本,最大的一块支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GPU/TPU集群、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的巨额投入。

以英伟达A100 GPU为例,单块售价约0.6-1.1万美元,而训练GPT-4模型用了超过2.5万块GPU,如果全部采用采购而非租赁模式,光GPU采购成本就超过2.5亿美元。

这还没算配套服务器,一般每台服务器搭载8块A100 GPU,每台服务器成本约20万到30万美元,我们取个中位数25万美元/台,训练GPT-4就需要3125台服务器,约7.81亿美元。

另外为了连接3125台服务器进行协同计算,需要超高速的InfiniBand网络设备(交换机、线缆等)。这部分成本可能达到数千万至一亿美元,训练GPT-4估算为 $7500万美元。

所以训练GPT-4总的硬件成本是GPU成本+服务器成本+网络成本,简单算一下吧:2.5亿美元+7.81亿美元+0.75亿美元=11.06 亿美元。

当然,OpenAI的GPT-4采用云服务租赁模式,硬件购买成本主要由微软承担,截至目前,微软持有OpenAI约27%股份。

Meta为了训练Llama 4,采购了35万枚H100芯片,即使考虑大宗购买优惠,这也是一笔数十亿美元的支出。H100芯片比A100芯片更优,当然也更贵,大约为2.5万到4.5万美元/张。

更要命的,是现在硬件更新迭代非常快。AI芯片的生命周期仅2-3年(如V100→A100→H100),而大模型训练周期常常跨越硬件换代周期,导致设备提前报废率超过40%。

最近就连微软的CEO纳德拉也抱怨,公司现在囤积了成堆的GPU芯片,却因为缺电、缺空间,只能闲置在机房里。所以很有可能,大量GPU芯片还没来得用,就过时了。

要知道,微软是OpenAI的金主,主打一个不差钱。可现在,面对像流水一样狂泄不止的训练成本,也开始有点肉疼了。

其次,电耗成本下不来。

大模型训练是名副其实的"耗电巨兽"。以GPT-4类模型为例,其完整训练周期的能耗约为700-1000 MWh,相当于约10000户美国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直接电力成本约10-15万美元。

GPT-3单次训练耗电1.287GWh,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年用电量。

耗电意味着发热,所以又要冷却,而冷却系统能耗同样惊人。实际上,冷却系统能耗,占整个数据中心总电费的约40%。冷却需要淡水,微软数据中心训练GPT-3直接耗水约70万升,相当于40000人一天的饮水量。

为了冷却,Meta将数据中心设在北极圈附近,微软尝试过海底数据中心。——我们国家现在有“东数西算”工程,就是将数据中心布局在气候凉爽、清洁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比如贵州。总之,一冷一热都是钱。

再者,是训练数据成本也很高。

训练AI模型,需要大量“投喂”内容数据。可数据,并不是免费的,尤其是优质内容数据。而这也就是为何,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都说要告包括OpenAI在内的一众AI公司,原因就是他们偷了人家记者辛辛苦苦花了巨大成本撰写的优质内容。

而且,英文互联网上高质量、无重复、合规可用的文本数据总量约为3-5万亿词元,而当前AI大模型的训练已使用了其中大部分。这就又出现了"数据枯竭"现象,导致每增加一单位优质数据的边际成本呈指数级增长,高质量专业领域数据的获取成本已从2020年的每百万词元5-10美元上升至2024年的50-100美元,增幅达10倍。

数据成本,还有一块是数据标注成本。数据标注就像是教AI认世界的“家庭教师”。它通过给原始数据贴上各种标签,让AI模型能够理解和学习这些数据,从而变得“聪明”起来,通常包括数据集设计、数据清洗、标注、质量检验等多个环节。

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工智能也不能自己吃饭长大,有些饭,还得靠专家先“嚼烂”了喂给它。

以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为例,高质量的偏好对比数据集构建,通常需要专业知识和严格质控,平均标注成本为每条对比数据2-5美元。

ChatGPT训练过程中使用的人类反馈数据集成本,估计超过700万美元,占其初期训练总成本的12-15%。不便宜了。

还有,AI人才成本也高得离谱。

OpenAI顶级研究员年薪达200-300万美元,超过华尔街投行MD薪资水平。谷歌DeepMind团队人均研发成本120万美元/年。

就这么贵了,AI界的人才,各大公司还频频开出天价工资抢着要。而这种军备竞赛式的人才储备,更进一步推高了人才成本。

比如,为了得到24岁AI研究员马特·戴特克,Meta开出4年2.5亿美元的薪酬包,其中首年1亿美元。还有苹果基础模型负责人庞若鸣,也被Meta开出的2亿美元的薪酬包挖走。2025年6-7月,Meta还从OpenAI挖走至少11名核心研究人员,包括多名华人科学家,并为部分研究员提供1亿美元签约奖金,并提出可达3亿美元的四年总薪酬包。

除了上述显而易见的成本外,其实AI模型训练,试错成本也不容忽视,据说大模型训练失败率约为35-50%,单次超参数调优实验消耗可达50-100万美元。

另外,现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模型训练数据都很敏感,所以要获取的话,还得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为合理合法获取、存储和处理数据,就需要花费额外成本,而且并以为这是小数目,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完整的数据合规体系建设与维护成本已占大型AI项目总成本的8-12%,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

总之,睁眼闭眼都是钱钱钱。

目前来看,AI模型昂贵的训练成本,一时半会下不来就算了,在未来可见的范围内,甚至还会呈几何数增长。

比如Anthropic CEO就预测,他们公司目前正在训练的模型成本接近10亿美元,但到2026年,这一成本可能飙升至50亿或100亿美元。未来三年内,AI模型的训练成本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

到时候,一般的小公司就别想着玩了。甚至,一般的小国也别想玩了。

——前段时间,黄仁勋跑去韩国推销AI芯片,而韩国人也很兴奋,各种欧巴、拍照又喝交杯酒啥的。但很多人给他算过,就按目前AI大语言训练所需要的电力规模来看,如果真要搞,得花掉韩国整个国家1/10的电力。而且我们都知道,电力系统建了就要用,否则就浪费了。而AI训练的电力系统可不是一直开着的。换句话说,电力系统的沉没成本非常高。所以总的来说,韩国人除非日子不想过了,才会去搞这玩意。

黄仁勋为啥老是忧心忡忡丢掉中国市场?因为老黄心里明白,AI这东西,大概率,未来也就中美两国玩得起。

前段时间,他的一些话,弄得特朗普政府某些人有点不高兴了。因为英国《金融时报》AI未来峰会上,他说"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

他为什么要说这话?他的说法,是西方现行的技术封锁,只会“刺激中国的创新和规模”。当然更重要的理由,他还是担心美国的政策,阻碍他获取中国市场。

不过他的话对特朗普政府没啥用。他过去用了各种夸张的语言赞美特朗普,也没用。特朗普就相信禁止最先进芯片对华出口,就能拖住中国AI产业的发展。


成本为啥降不下来?

美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按理,成本高了,就一定会降下来的,但为什么AI大模型训练成本迟迟降不下来呢?

我们再简单算算。

美国AI大模型训练成本如此之高,跟AI所获得的收益,是极其不匹配的。

以OpenAI为例,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高出约16%,预计全年营收将达130亿美元,但预计的净亏损却将超过200-250亿美元。现在不赚钱倒没事。据说他们内部算过,到2029年,OpenAI实现盈亏平衡,2030年起产生正向现金流,届时年收入目标2000亿美元。

但就这点收入,奥特曼却承诺,OpenAI的目标是到2033年确保250吉瓦的电力供应,总投资额约1.4万亿美元。为什么要这么承诺呢?因为没电,就没法训练AI大模型,而没法训练AI大模型,未来的收入预期就没法实现。

1.4万亿美元、250吉瓦,咱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画大饼”,但有几个数据可以对比下:

——奥特曼这个承诺,相当于在8年内将美国能源需求提升125倍,而这将超过印度目前的电力消耗量。

以2024年为例,中国去年新增发电容量429吉瓦,而美国仅新增51吉瓦。

所以中美电力差距不是缩小,是不断拉大的。而奥特曼也急,OpenAI向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提交的一份长达11页的文件就鼓励美国政府每年建设100吉瓦的能源产能,也就是说将现在每年新增电力提高一倍。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10吉瓦大约相当于800万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所以如果按奥特曼那种电力提升速度的搞法,这算不算我们经常说的“大跃进”呢?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断。

但电力基础设施跟不上,因为规模太大,本就一身债的美国政府必然有心无力,尤其像特朗普政府还不乐意去增加风、太阳能等新能源投资,依赖石化能源,那这块成本也就只能私企自己去承担了。

——为什么AI大模型训练成本如此之高,可私企总是没办法降下来,其实电力基础设施是最为核心的一点。

相对而言,中国的电力基础设施是比较完善和充足的。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2.93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同比增长99.3%,约占新增装机的91.5%。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最新数据,日本的总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亿多千瓦。所以中国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装机容量,几乎就相当于新增了一个日本规模的电力系统。充足的电力基础设施,可以充分满足企业用电,这块成本将大大降低。

除了基础设施成本外,美国AI私企成本降不下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AI市场,还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充分竞争市场,其实现在,也就头部那几家企业在玩。

尤其是AI芯片,英伟达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份额超过80%,在高端AI训练芯片领域更是达到90%以上。

而且,英伟达通过CUDA软件生态,积累超过400万开发者、2000个合作伙伴及1.5万个优化应用,形成了"开发者-软件-硬件"的闭环。

这也就是为何,AI企业的GPU/TPU集群的投入会居高不下。根据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这块的市场垄断导致了高达40-60%的超额利润,这部分利润实质上是从AI创新主体向硬件供应商的价值转移。

而且,AI芯片贵了,用的起的企业就少了,这又创造出一道只有巨头才能跨越的"算力鸿沟"。所以目前,美国也就只有谷歌、微软、OpenAI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实力开发前沿大模型,这导致市场进一步呈现高度集中态势。

初创企业难以与巨头竞争,被迫转向应用层或细分市场,未来或有突破的,但目前是没看到可以与上述原本就是互联网“寡头”对着干的。所以你说AI是一次技术革命,这可能不假,但大家也发现了,并没有什么新玩家出现。——这跟当年互联网百花齐放的态势,是完全不一样的。

基础设施、垄断,导致企业成本下不来,这都是客观上,还有一个主观原因,是现在美国AI研发,还有一种“军备竞赛”的风气。这是因为,大家都怕落在别人后面,都怕错过一个时代。

像我们上面提到的AI企业在抢夺人才时的投入上的竞赛,就是这方面的表现。其实各大企业不止抢人才,还抢着囤积英伟达的芯片呢?微软CEO为何说有限芯片放仓库里吃灰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抢性能最好的芯片,就跟某些人抢拉布布一样。

美国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投入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级别。2025年,仅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这四家公司的AI资本支出就预计达到近4000亿美元。

就这样投入,各大科技公司还觉得不够呢。现在美国这些企业的共识是,更大的风险不是过度投资,是支出不足。扎克伯格就说过:"如果为实现AI AGI而投入的资金数额上判断失误,所要做的也无非就是进行调整。"

可以预料,未来各大AI企业的投入是会越来越高的,而且“越高就越光荣”的氛围也有了。就像某些贵妇去时尚名品店购物,只买贵的,越贵越好。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美国在干AI,而AI也在干美国。未来,谁把谁干倒,还说不准。国运之战。

作者:肖申克,蓝钻故事主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宁波市市长会见曹德旺

宁波市市长会见曹德旺

政知新媒体
2025-11-20 10:30:37
《鬼灭之刃》单日票房跌破一千万元,上座率仅1%

《鬼灭之刃》单日票房跌破一千万元,上座率仅1%

界面新闻
2025-11-20 16:36:49
口无遮拦!戴军自曝和李静关系没破裂的原因,称:我俩没睡过

口无遮拦!戴军自曝和李静关系没破裂的原因,称:我俩没睡过

胡一舸南游y
2025-11-18 18:10:27
风暴眼丨因为“油罐车”事件,前湖北首富和金龙鱼“打”起来了

风暴眼丨因为“油罐车”事件,前湖北首富和金龙鱼“打”起来了

凤凰网财经
2025-11-20 16:08:04
老人再婚后第一次圆房有何感想?67岁老人倾诉:她给了我很多惊喜

老人再婚后第一次圆房有何感想?67岁老人倾诉:她给了我很多惊喜

热心柚子姐姐
2025-11-19 14:17:52
从垄断95%到仅剩2.3%,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从垄断95%到仅剩2.3%,日本的崩溃循环,中国亲手按下终止键

黑鹰观军事
2025-11-18 23:11:57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这8种东西不能用酒精擦,一擦就坏,再也修复不回来了!

装修秀
2025-11-13 11:50:03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逃离杭州,连网红也没钱了

最人物
2025-11-18 14:51:32
高市早苗孤注一掷!还要闪电“拜鬼”,欧盟替中国打了日本一巴掌

高市早苗孤注一掷!还要闪电“拜鬼”,欧盟替中国打了日本一巴掌

史纪文谭
2025-11-20 16:19:19
退票率飙至7.6%,日本电影《鬼灭之刃》上座率大跌!

退票率飙至7.6%,日本电影《鬼灭之刃》上座率大跌!

北京商报
2025-11-19 13:24:36
美国贸易逆差596亿!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逆差国,谁“上位”了?

美国贸易逆差596亿!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逆差国,谁“上位”了?

王爷说图表
2025-11-19 23:06:28
这3种蔬菜比牛奶补钙,年纪越大越要吃,腿脚更有力,别舍不懂吃

这3种蔬菜比牛奶补钙,年纪越大越要吃,腿脚更有力,别舍不懂吃

江江食研社
2025-11-19 14:30:03
他当过三朝宰相,睡过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死后让唐玄宗念念不忘

他当过三朝宰相,睡过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死后让唐玄宗念念不忘

芳芳历史烩
2025-08-28 19:32:27
体检报告里的“钙化”严重吗?哪些不用管?哪些必须警惕?

体检报告里的“钙化”严重吗?哪些不用管?哪些必须警惕?

华人星光
2025-11-19 12:44:01
前主帅谈小麦代表苏格兰出战:所有苏格兰人都该感谢穆里尼奥

前主帅谈小麦代表苏格兰出战:所有苏格兰人都该感谢穆里尼奥

懂球帝
2025-11-20 07:44:23
太恶劣!上海数名蔚来车主同时被坑惨!消费者寒心

太恶劣!上海数名蔚来车主同时被坑惨!消费者寒心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19 21:52:06
53岁闫学晶搬到三亚,房老又小,儿子儿媳得租房,想卖掉北京房子

53岁闫学晶搬到三亚,房老又小,儿子儿媳得租房,想卖掉北京房子

边城少爷
2025-11-17 12:54:58
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仅一人敢为他送行,后来周总理争取他多次

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仅一人敢为他送行,后来周总理争取他多次

史之铭
2025-11-20 03:30:30
无视24%监管红线,小赢科技高息放贷为营销买单 用户数据授权给数十家机构

无视24%监管红线,小赢科技高息放贷为营销买单 用户数据授权给数十家机构

一视财经
2025-11-20 16:47:13
开拓者惨遭绝杀,全场球迷抱头不敢相信,谁注意杨瀚森的举动

开拓者惨遭绝杀,全场球迷抱头不敢相信,谁注意杨瀚森的举动

体坛小李
2025-11-20 14:31:09
2025-11-20 17:12:49
蓝钻故事 incentive-icons
蓝钻故事
硬派家国故事
963文章数 9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英伟达单季狂揽570亿美元,手握5000亿订单

头条要闻

户外博主发现南太行失联43天男子遗体:先发现黑色鞋子

头条要闻

户外博主发现南太行失联43天男子遗体:先发现黑色鞋子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易梦玲恋情曝光,相差16岁

财经要闻

霸王茶姬创始人将与“光伏女神”结婚

汽车要闻

一汽丰田发布IT'S TiME 3.0 三款焕新产品同步亮相

态度原创

艺术
数码
本地
房产
公开课

艺术要闻

陈洪绶:花鸟册二十开

数码要闻

真我全新开放式耳机Buds Clip正式发布 延迟低至45ms

本地新闻

卖力整活儿的大湾鸡,靠疯癫成了新顶流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