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者回归却仍与第三者联系,对妻子,还有爱吗?
乍一听,这似乎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若爱妻子,何来第三者?
若爱情人,为何不离婚娶她?
但爱,自古以来就是难完全剖解的论题。
萧伯纳曾道出人生有两大悲剧,人生的悲剧往往与快乐交汇在一起。
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在出轨者的世界里,这两重悲剧同时上演,妻子代表着得到后的倦怠,第三者则承载着没得到的幻觉。
这不是关于爱的选择,而是关于欲望的循环。
出轨者虽然回归家庭,但依旧被欲望困在这个循环中,既无法全然拥抱已拥有的,且不断暗示自己还有更渴望的。
因此,跟第三者继续来往也不是特定诱因,不是爱得难舍难分非其不可的痴情难分,欲望的真正源头,是人性难以被完全消磨。
![]()
在出轨者的认知中,爱从来不是主体,而是客体,爱也不是目的,而是善待自己的工具。
他们的行为逻辑遵循着一个冰冷的原则:爱仅仅是基于自身需求所能给出的反馈。
现实中,许多回归只是表象。
有的出轨者刚断开联系就转入地下,用更隐蔽的方式维持关系,有的则等待风平浪静后重新开始。
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他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难以逃脱双重折磨,因为真正的悲剧,从来不在外部,而在那个永远感到匮乏的空缺。
但其实人的状态是多变的,且这种变化是有周期的。
当我们跳出道德评判,从心理视角审视,会发现一个反直觉的真相:
出轨者所有的摇摆不定、阳奉阴违,甚至是周期性隐藏和潜伏,核心驱动力并非指向某个特定的第三者,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结果,而是为了无限期地延长出轨这个过程本身。
婚外情对出轨者而言,本质上是一段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关系。
因为没有结果,所以会下意识地拉长过程,因为没有承诺,所以能永远停留在可能性的诱惑中。
![]()
那么,对妻子还有爱吗?
或许更准确的答案,是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出轨者最爱的始终是自己内心那个永远填不满的空洞,这个过程是出轨者的主动选择,即使不真的跟第三者联系,也会自己幻想出新的未得到目标。
出轨者不选择妻子,也不选择第三者,他只是选择“不选择”本身。
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们深度分析出轨者的心理矛盾,会意识到第三者的情感功能发生了异化,每一次隐秘的联系,都不是为了走向某个结果,他恐惧任何一个确定的结果。
他最深的恐惧,与他最深的渴望,其实是同一件事:
做既非忠诚的丈夫,亦非自由的恋人,这才是出轨者真正想要的。
通过维持这种过程,为自己创造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催眠自己安抚好了家庭和伴侣,同时又逃避对任何一段关系、乃至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压力。
1
出轨者回归依然继续联系第三者的真正心态?
联系但不彻底离婚过日子,回归但不投入家庭情感,这种长久过渡,在心理学上来看,其实是一种“存在性拖延”。
就像拖延任务一样,出轨者也在拖延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和选择。
真正做出选择,意味着他必须用一个明确的结果来说服自己,要么是一个努力挽回家庭的丈夫,要么是一个为爱奔赴的情人。
二者无论选择哪个,都需要一个稳固的自我认同。
而拖延这个过程,恰恰帮助他避免内耗能否为自己的选择全然负责,避免思考这样的生活是否会更快乐。
更重要的是,他无需面对一个清晰的,可能需要被审判的自我。
我们都能够看穿出轨者这一层面的把戏,但其实在这些表象的目的之下,还有一层内心深处的婚姻恐惧。
回归家庭后出轨者与妻子的情感关系,是异常重要的一环,这跟需要来访者关心出轨者是否还爱妻子的问题息息相关。
![]()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展开一个更真实,也更复杂的讨论。
其实爱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果爱仅是心跳的加速,思念的甜蜜,或是和谐愉悦的陪伴,那么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因为婚外情提供的正是高浓度脱离现实的幻觉。
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出轨者的情感。
婚外情如零分到七十分的感情,往往是一种“速成”的幻觉,回避着全部生活的重量。
瞬间的兴奋,新奇刺激就能够为其助力,没有柴米油盐的损耗,没有育儿婆媳的烦恼,有的只是脱离现实的刺激,不必负责的甜言蜜语。
它的分数来得轻巧,像一场精心策划的作弊,因为规则简单,只需尽情提取快乐,无需承担任何生活的重量。
而婚姻关系往往如七十分到一百分的感情,已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多年的陪伴,交织的社会关系,共同的回忆与财产。
从七十分到一百分的爱意艰难,因为其中加加减减的生活,各式各样的冲突矛盾都被囊括其中,标准只会越高,对双方只会愈加严苛。
但正是这来之不易,让往上的每一分都变得无比艰难,考验的是一个人在日复一日的现实中,依然能持续付出的信任、尊重与韧性。
![]()
更深刻,更符合真正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的爱,其实是一种意愿与能力,因为爱需要付诸实力来共建。
彻底回归家庭意味着,出轨者必须与伴侣一同直面那些婚姻深层的,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沟通的实力,直面冲突的实力,道歉与原谅的实力,在厌倦后重新选择彼此的实力。
需要新的目标和承诺,需要重新碰撞磨合新的彼此印象。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爱,从来不是零分与一百分之间作弊式的跳跃,而是生活一分一分的牢固累积。
出轨者的拖延与回避,像一个只想享受果实却不愿耕耘的农夫,本质上是对真正之爱所需付出的逃离。
这可能会触碰到他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阴影,可能会被自我道德审判,会引动回避倾向,会难以承接伴侣的指责情绪,更无法面对任何轻微的关系挫折,一切都如同冰上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维持与第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心理防御,让他可以将精力消耗三角关系当中,从而无限期地推迟去修复那段真正需要面对的核心亲密婚姻。
![]()
破碎的信任无法轻易破镜重圆,但是本就不需要永久和谐的婚外情可以欲求予取,本质上的原因,是无法直面虽然有限但却真实的人生。
所以现在可以回答,出轨者是否还爱着妻子的问题,出轨者维系第三者,可能并非选择某个人,而是选择一种状态。
他可能依然爱婚姻共有的那七十分,但他的行为证明尚未准备好,为赢得剩下的三十分,去付出真正的努力与代价。
所以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在这个被出轨者逃避拖延的过程中,又该如何针对性地解决。
2
如何打破出轨者继续维系第三者的困局?
当我们理解出轨者正沉溺于一场“存在性拖延”的自我哄骗,用三角关系来逃避人生的终极选择时,作为伴侣,纯粹的等待、争吵或祈求已然无效。
我们需要从情感的泥潭中抽身,转而运用更冷静,并且更具策略性的方法。
出轨者之所以能安心拖延抉择,是因为现有的规则对他有利。
他可以同时拥有家庭的安稳与婚外情的刺激,默许甚至纵容了他的行为,拖延一刀两断的代价很小,而收益却很丰厚。
心理学当中的“福格行为模型”指出,一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Prompt)三者兼备。
![]()
其实婚姻回归当中出轨者的行为也受到这三者的共同影响,所以一直保持着习惯性地婚姻规则是无法彻底改变出轨者状态的。
我们需要通过这三个部分,让“彻底回归家庭”成为出轨者唯一理性且可行的选择。
01
动机规则:让出轨者“行为代价”具象化
许多出轨者在回归家庭以后,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知道自己该做,但不想做所以继续维持现状,而另一种则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什么都做不到。
第一种心态,理智可能明白彻底断联是正确的,但情感上贪恋刺激与慰藉,这是一种动机缺乏,因为维持现状的收益,在出轨者心里依然大于成本。
第二种心态,可能确实想结束混乱,但重建婚姻这个任务显得过于尖锐,害怕面对妻子的痛苦、害怕处理第三者的纠缠,这是一种能力恐慌,动机被行动的难度所压制。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他拖延的代价从抽象变得具体,让回归动机从模糊变得清晰。
从情感层面,需要打破出轨者无论怎样都能获得家庭支持的预期,建立情感上的因果逻辑,当忠诚缺失时,生活稳定度自然降低。
![]()
从现实层面,要让拖延行为触及他真正在意的核心利益,无论是社交形象还是经济利益,将模糊的代价转化为明确的,在意的损失。
如果无法在期限内一刀两断,放弃拥有婚姻的权利,咨询律师了解财产分割的可能,让双方意识到出轨以及继续维系直接导致的现实风险。
改变经济模式,如果有共同账户,设立一个仅用于家庭共同开支的账户,触动经济安全感,明白共同经济基础的动摇。
如果出轨者依赖处理某些家庭核心事务,如子女家庭,亲戚朋友,茶米油盐各种琐事,将生活的负担全部交还,增加在家庭运营中的实际承担。
将他拖延的后果,从虚拟的情感世界,拉回到他无法回避的现实世界,他的时间、金钱、社会关系、生活便利性和亲子纽带。
02
能力规则:重建情感门槛
在出轨这种巨大颠覆面前,修复婚姻会让人望而却步,在于它过于复杂。
但也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小行动,重点不在于一步到位,而于建立行为可以改变现状的信心。
通过优化时间安排,丰富家庭活动,一起出游,转移家庭事务,自然而然地压缩婚外关系的发展可能,环境的改变往往比言语的说教更为有力。
![]()
03
触发规则:用清晰界限捍卫底线
拖延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缺乏一个不容回避的终点线。
所以重建婚姻,需要设置出轨者明确的行为边界,将无限期的等待转变为有限期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状态转变是最有力的触发信号。
将精力重新投入自我成长,建立充实而有活力的生活节奏,无论出轨者的状态如何,自己都将认真生活,这种姿态本身就会迫使对方重新评估现状。
这一系列规则调整的本质,不是操控对方,而是重建自我。
当情绪稳定,不再因他的摇摆而忽悲忽喜时,当他清晰地看到,你依然在继续有能力构筑自己充实有活力的生活时,会传递出一个无法被反驳的信息。
出轨者的决定,只会影响自己能否留在伴侣的新生活里,而无法再决定伴侣的新生活是否存在。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