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70年,新旧鼎革,社会剧变。信札作为独特文献,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复杂面貌。11月18日上午,“晚清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无锡博物院藏士人信札展”正式开展,共展出无锡博物院藏的100件珍贵的晚清士人信札、书画、文房等,带领观众从晚清人士的“聊天记录”里看到历史的印记。
![]()
该展览分五个单元,从历史背景、文人治生、艺文交往、花笺艺术和通信方式等维度展开,信札作者涵盖面很广,既包括晚清重要的文臣武将,诸如李鸿章、鲍超等,还包括赵之谦、郑文焯这样的书画名家,以及状元陆润庠、儒医薛抚屏等江南地区的人杰,可谓晚清社会各阶层士人的缩影。
![]()
无锡博物院展览部华辰成一边指着李鸿章的手札,一边介绍道,晚清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时期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为严重,李鸿章在1871年和1887年写给其幕僚薛抚屏的两通信札中均提到“津门水患尤甚”,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流民云集”“财力奇囧”等状况,“信札的字里行间凝结着的是个体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群体性记忆”。
![]()
“晚清文人则通过书信交流书画技法,展现书艺之美。”展览现场,现代快报记者还注意到,展出信札的文字以楷书、行书为主,从书写风格层面来看,“帖学”和“碑学”的脉络贯穿清代。其中,赵之谦的书法融入碑林雄健之气,方笔峻峭有力,郑文焯的书法则彰显帖学底蕴,笔致清雅温润。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信札里还出现了不少独特且好看的信纸和信封。据华辰成介绍,清末时期,一些画家将绘画技艺融入了实用创作之中,兼职承担起商业美工与插画师角色,“信笺的绘画题材大多紧扣文人审美趣味,纹饰位置既有边栏、天头、地角等处,也有在信笺中心的,画与字、印章三位一体,又是晚清的文人美学”。
纵论家国事,落笔艺与文。晚清士人的信札中,观众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审美,也可以看到这个千年帝国的垂暮气息,文人志士的求索思变。该展将持续至2026年3月5日,欢迎感兴趣的市民观众到馆看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敏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