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是翡翠,也不是外星黑科技——那抹半夜冒出的荧光绿,大概率只是“夜光漆”或者掺了硫化锌的混凝土表层在刷存在感。
![]()
11月16日晚,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的绿化台阶被手电筒“点亮”,一条绿莹莹的光带把网友瞬间切成两派:一边嚷着“挖到宝”,一边惊呼“学校偷偷装了防滑黑科技”。校方倒也实诚:“已经派人蹲点去看,还没问出个所以然。”于是,热闹一旦捅到了互联网,疑问自然一个接一个涌过来。
先来一个一句话剧透:能把“光”存起来、再慢慢吐出来的材料,九成九是“光致储能夜光粉”——最常见的是硫化锌或稀土铝酸盐,掺进水泥、涂料甚至环氧树脂,白天晒太阳、夜里吐绿光,寿命能撑七八年,价格却低到论斤卖。
![]()
换句话说,这台阶要么刷过一层含夜光粉的防滑漆,要么浇筑时就把夜光石碎料当骨料拌了进去,根本谈不上什么“神秘”。
那它到底怎么“吸光再放光”?拿硫化锌体系来说——粒子里的电子被紫外线或可见光“踹”到高能级,像学生被拉去跑操;光源一撤,电子慢慢溜回基态,同时放出绿色光子,这就是“余辉”。
一般情况下,电子回得越慢,光拖得越长,于是工程师往晶格里塞点铕、镝等稀土离子,把“跑道”加长,余辉时间从几分钟拉到十几个小时,亮度还能提高一个量级。2016年深圳地铁就铺过这种“蓄光石”,关了灯隧道依旧绿得发慌,一度被乘客当成安全出口指示灯。
有人追问:天然石头能不能自己发光?也能,但得靠“外激发”——常见的是萤石、方解石里含微量稀土或过渡金属,被紫外线照到才肯露一手,手电筒的白光刚好在365—400 nm留了点边带,于是“被动荧光”被肉眼捕捉。可惜天然荧光矿颜色通常发紫、发蓝,纯绿极少,而且离开紫外灯就秒灭,像极了我等社畜的下班激情——灯在人在,灯灭人散。
![]()
回看视频,发光带呈连续条带状,边缘笔直,厚度均匀,显然不是“纯天然”;再联系“台阶侧立面亮度高、踏面几乎不亮”的细节,基本可以判定——有人曾给立沿刷了一层掺夜光粉的防滑漆,用量约50—100 g/m²,刚好达到行标要求的“0.3 mcd/m²余辉亮度”,既照路又省钱,堪称土木生最爱的小妙招。
说到“刷漆”,不少人立刻皱眉:会不会辐射爆表?放心,硫化锌体系没有放射性,稀土铝酸盐也只是微量掺杂,剂量比夜光儿童手表还低;真正要防的是上世纪90年代掺镭的夜光粉——那玩意儿让无数表厂工人得了骨癌,早被国标踢出局。换句话说,只要不买三无路边摊,夜光涂料比办公室甲醛温柔多了。
那学校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工作人员说可能是学生上课用的,这个可能性真不小。比如学化工、材料或艺术设计的学生,做实验或者搞创作时,不小心把材料滴落在了台阶上。
举个例子,美术学院的学生可能会用夜光颜料进行创作,而化工学院的学生可能在测试某种新型发光材料的耐久性。
![]()
一次不经意的洒落,就造成了这个美丽的“意外”。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施工材料的可能性。现在有些新型的透水混凝土或者景观石,为了美化效果,会掺入荧光纤维或夜光颗粒。
学校在修缮或铺设新台阶时,如果用了这类材料,就能解释通了。
这么一来,事情就比较清晰了。无论是学生不小心留下的“杰作”,还是施工时用的新材料,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这并非什么神秘的“黑科技”,而是现代材料科学一个非常常见且成熟的应用。
所以,大家先别急着去“寻宝”,这大概率不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不过,它倒是给严谨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浪漫和神秘的色彩,不是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