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笔者在翻阅明末清初名士谈迁的著述《枣林杂俎》时,看到不少与胶东有关的记载。其中一则内容讲述的是明代莱阳人赵大华在河南鄢陵县主政时留下的典故(注:鄢陵县地处河南省中部,明清时期属开封府,现属许昌市管辖)。
这则内容篇幅不长,只有五十多个字,称:莱阳赵大华任鄢陵令,邑民以不纺绩,大华劝谕。夜行潜听有纺绩声,以“良民勤纺”四字识之,次日呼至,赏棉花五斤。自此得纺之利,至今永赖。
也就是说,鄢陵民间的纺绩(注:纺指纺丝,绩指绩麻,两者都有专门的工具,纺绩之后才是织布)风气原本不振,赵大华上任后,将此视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推动。有一次,他夜间外出走访,听到有户人家传出纺车声,便写下“良民勤纺”四字作为标记。次日将户主喊到县衙,奖励给他五斤棉花。此事传开之后,很多人纷纷效仿,鄢陵的纺绩风气随之兴起,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
(▲鄢陵县的位置示意)
看到上述故事之后,笔者不禁对主人公赵大华产生兴趣,随即便查询其他史料,试图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
在民国版《莱阳县志》中,笔者找到若干有价值信息。根据记载,赵大华又名赵文烨,出身于当地有名的天水赵氏家族,系赵梧之子,其在万历年间以贡生身份踏入仕途,除了主政鄢陵县之外,还曾担任过济源、新蔡等县的知县(均在河南)。
而清代《鄢陵县志》虽亦有关于赵大华的记载,不过内容与《枣林杂俎》基本相同,并无额外的细节描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笔者在《鄢陵县志》中固然没有获取更多关于赵大华的内容,但却在翻阅上下文时了解到另外一位胶东人主政当地的信息。这位胶东人便是来自莱州府掖县的尹尚贤。
根据记载,尹尚贤,字宾卿,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进士,当年被授予鄢陵县知县一职(比赵大华早半个多世纪)。他在任期间,也做了不少实事(如重修城池),同样留下了较好的口碑,《鄢陵县志》称其:“严毅有为,令行禁止……士民赖之。”此后,尹尚贤因政绩突出而调至浙江兰溪县任职,后官至浙江台州府通判(正六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尹尚贤的进士功名,嘉靖十三年(1534年),掖县城内南门里街还专门建起了一座进士坊,这座牌坊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才被拆除。另外,根据莱州籍文史专家程皓先生的介绍,尹尚贤的籍贯具体为上官李家村,该村现属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管辖。
尹尚贤与赵大华,虽然年代不同,功名有差,但两人作为从胶东走出的优秀人才,先后在外省同一县主政,且皆有口碑,也可谓历史美谈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