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温情画面与思南路上的老字号门店重叠,泛黄的剧照与氤氲的面香交织成独特的城市风景,沧浪亭这家跨越七十余载的苏式面点老字号,正以新的姿态诉说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从1950年重庆南路的十平米小屋到如今的多元经营联合体,它的每一步变迁都镌刻着上海饮食文化的印记。
![]()
思南路店内《菜肉馄饨》宣传海报
1950年,苏州人王寿平在重庆南路122号(近复兴公园)开设了首家门店。这间仅十平米的沿街小屋,因装饰形似苏州名园“沧浪亭”而得名,虽面积狭小,却藏着地道的姑苏风味。非饮食科班出身的王寿平深谙经营之道,特意聘请苏州面点高手周金清主理,推出的“葱油开洋面”与“三虾面”迅速引爆市场——软而不烂的面条、滑而不腻的口感,搭配高汤吊出的纯粹鲜味,让小店名声大噪。
![]()
葱油开洋面
1956年10月,随着生意日益火爆,沧浪亭迁至重庆南路9号(近淮海中路)扩大营业,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整合周边店铺,店面扩展为三开门面,正式跻身淮海中路“金三角”商圈知名店铺,迎来经营鼎盛期。这一时期,沧浪亭的苏式面点成为上海人味觉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道的工艺与稳定的品质,让“吃苏式面,到沧浪亭”成为老上海的共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沧浪亭开启转型之路。1990年引入菜肴尝试多元化经营,1993年因南北高架路建设,原址拆除后网点迁至金陵西路141号,同年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1994年迁至打浦路455号并扩大经营面积,金陵西路门店成为分店;1996年底,新亚富丽华公司在淮海中路691号开设沧浪亭淮海旗舰店,进一步巩固品牌地位。凭借过硬的品质,其“三虾面”“葱油肉丝面”等面点,“百果松糕”“桂花条头糕”等糕点先后斩获1997年、1999年中商部金鼎奖、中国名点等多项荣誉。1997年在区政府扶持下,打浦路门店二楼被改造为生产开发基地,1998年形成中心厨房、配送中心、糕团工场、销售门店的连锁模式,至2003年底,市内连锁网点已达19家,实现规模化发展。2006年,沧浪亭再次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这份荣誉见证了其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
面对市场变化,沧浪亭始终以开放姿态寻求突破。2009年迁至淮海中路988号4楼,持续调整经营策略;2022年,与同为老字号的盛兴汤圆店合营,推出“沧浪亭盛兴点心店”,位于思南路8号,两家品牌深度融合,苏式面点与传统汤圆、馄饨形成互补,既保留老底子味道,又拓展了产品矩阵。
![]()
沧浪亭盛兴点心店
2025年,沧浪亭盛兴点心店迎来新的高光时刻——变身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体验店。制片人顾晓东遍寻上海馄饨店后,认定盛兴菜肉馄饨与电影气质最为契合,促成了这次跨界合作。店内陈列着电影海报、剧照与原著片段,老式桌椅与明档窗口氤氲的热气,让食客仿佛置身电影场景之中。这款被原著细致描述“肉糜拌至起筋,虾仁切丁,青菜烫后挤水”的菜肉馄饨,如今日销超500碗,门店还推出电影专享外带生馄饨,带动整体销售额提升超10%。此外,门店还引入大同烤鸭售卖窗口,延长营业时间至深夜23点推出夜宵套餐,让老字号焕发“夜魅力”。
![]()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沧浪亭从十平方米小店成长为多元经营的中华老字号,从单一苏式面点到“面点+汤圆+馄饨+熟食”的丰富业态,从老上海的味觉记忆到电影IP加持的网红地标。不变的是“软而不烂、鲜而不腻”的工艺坚守,是对苏式饮食文化的传承;变化的是顺应时代的经营智慧,是与城市生活的深度交融。如今,当一碗热气腾腾的“三虾面”与一份电影同款菜肉馄饨在餐桌上相遇,沧浪亭正用烟火气续写着老字号的新生,让苏式风味在上海的岁月里,永远飘香。
记者 / 宋梅
编辑 / 李伽钵
资料 / 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区地方志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