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体检季,就有不少人拿到CT报告慌了神,“肺部磨玻璃结节”这几个字像块石头压得人心里发慌。有人说这是肺癌前兆,得赶紧开刀切了才放心,也有人说不用管,定期复查就行,到底该怎么做?
11月17日国际肺癌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赵德平在当日举办的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中介绍,磨玻璃结节没那么可怕,关键是搞懂它的“脾气”,选对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如今低剂量CT越来越普及,磨玻璃结节的检出率比以前用胸片筛查时高了3-5倍。磨玻璃结节不是具体的病,更像是医生看到的现象描述,就如同脸上长了个小疙瘩,到底是痘痘、痣还是别的,得进一步分辨。”
![]()
11月17日国际肺癌日,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在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中介绍肺癌防治知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
赵德平进一步解释,磨玻璃结节通常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相对来说,实性结节的恶性风险会更高一些。“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后,到底该选开刀还是随访,这其实没有固定答案,需要结合结节的情况和个人状况综合判断。对于纯磨玻璃结节,直径≤5毫米,基本不用常规随访,或者2-4年复查1次即可;对于5-10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可以先6个月复查1次CT,确认稳定后每年复查1次,坚持5年。对于部分实性结节,直径≤8毫米,需3、6、12、24个月依次复查,稳定后再转为年度常规检查。另外,那些连续5年没变化的结节,后续增长的概率很低,继续定期随访就好。”
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赵德平指出,若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就应考虑手术,如病理检查提示是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部分实性结节直径超过8毫米,或实性成分≥6毫米;纯磨玻璃结节直径超过10毫米,随访后也不消失(有些假性磨玻璃结节会消失);随访时,结节增大、实性成分增多,或增长超过2毫米。另外,对于8毫米以上的原位腺癌,若患者心理压力特别大,且结节位置合适,也可以考虑手术。
赵德平提醒:“手术的最佳时机是结节处于原位腺癌或微浸润腺癌阶段,此时切除后的五年生存率几乎能达到100%。要是拖到晚期浸润性肺癌,生存率就会大幅下降。”
但上述专家同时强调,多数结节的恶性风险不高,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不用慌,它不是“绝症宣判”,只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选对随访或手术,既不忽视风险,也不盲目治疗,就能从容应对。
![]()
11月17日国际肺癌日,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在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中介绍肺癌防治知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
针对肺癌如何实现精准诊断,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任胜祥解释,如今,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术、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术、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等多种先进的病理活检技术,能精准取到肿瘤组织样本,不仅能查驱动基因、耐药基因这些与治疗密切相关的指标,还能根据肿瘤组织、血液里的循环肿瘤细胞等不同样本类型检测,甚至能从基因、转录、表达多个层面分析。
而针对晚期肺癌的治疗,除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外,任胜祥还指出,消融治疗也是个重要的创新手段,给不同情况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对于晚期患者,若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后还有残余病灶,可以通过消融治疗将这些病灶清除掉,有些患者就能从‘带瘤生存’变成‘无瘤生存’。对于一些高龄或有基础疾病、没办法承受手术的早期患者,消融治疗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是手术之外的好选择。”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介绍,如今,晚期肺癌的治疗效率手段不断创新,患者生存期也在不断提升,由肿瘤科、胸外科、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药剂科等多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日渐成熟,能够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全周期管理疾病,让大家消除对肺癌的恐惧,渐渐将其作为一种慢性病来看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