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作者 | 何驰
来源 | 新周刊(ID:new-weekly)
一段长达17分钟的偷拍高清视频在网上流传,让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祖某某与眼科副主任曾某瞬间卷入舆论漩涡,几近社死。
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通报,两人“生活作风问题,情况属实”,已被暂停职务接受调查,后续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
(图/湖南卫健委官网)
但人们更多谈论的是这段偷拍视频本身,包括沙发上铺着的蓝色无菌垫。
有人说医生果然有职业病,有人说这是真爱,有人说这是权色交易,有人到处求视频资源。
![]()
(图/网络)
围观狂欢与全民审判背后,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
这段高清偷拍视频,究竟从何而来?
有谁在乎过祖医生和曾医生的个人隐私权?
从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值班室到南京“红老头”的出租屋,从王家卫的片场到酒店客房、家庭客厅,当偷拍、偷录一次次突破隐私的边界,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失序的世界里裸奔。
![]()
“周一下午三点,值班室……”视频细节在网上被反复咀嚼玩味。
在这场全民“吃瓜”盛宴中,舆论场迅速产生分裂。
一方痛斥:“今天违反私德,明天就能违反医德。今天能背叛配偶,明天就能背叛患者!”
另一方则戏谑:“只要医术好,个人私生活关我屁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2014年,《新周刊》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爱‘捉奸’也爱看‘捉奸’。”
捉奸者不仅是观众、是演员,而且还在心理上自我幻化为英雄、社会风气管理和维护者。
捉奸最大的乐趣恐怕不在于“捉”,而更在于“看”。
易中天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的分析更为犀利:
“我们中国许多人,对于抓贼、反贪、追捕逃犯和制止犯罪,似乎并未表现出捉奸时的那种热情......这样算下来,则我们的‘正义感’,似乎就要打一个折扣。”
从古代的“游街示众”到今天的“全网疯传”,“捉奸”的形式在变,内核未改。
在这场针对医生私德的全民审判中,那个将镜头对准私密空间并公之于众的偷拍者,明明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却在“他俩活该”的声讨中被轻轻放下甚至遗忘了。
![]()
今年,还发生过两起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公众事件。
![]()
(图/长城网)
在南京江宁区,一名38岁的“外省来宁人员”焦某某通过戴假发、抹口红、穿裙子假扮女性,以“红姐”(真相揭穿后,网友戏称其为“红老头”“红大爷”)身份在网络活动,以“免费服务”为诱饵,要求上门者不能空手,必须携带食用油、牛奶等日常物品作为“礼物”,进而偷拍大量亲密视频。
最令人震惊的是,“红老头”除了偷拍,还把这些偷拍内容明码标价,通过付费群组和“拉好友免费看”的裂变式传播在网络上大肆扩散,导致许多人直接“社会性死亡”。
来的人里有健身教练、企业高管、大学生、老外,部分受害者在见面时其实已发现异常:粗糙的双手、明显的骨节、若隐若现的喉结。
但面对这些破绽,“红老头”扭扭捏捏嘻嘻哈哈便轻松搪塞过去。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有人识破其男性身份,仍因“来都来了,反正不要钱”的心态选择继续亲密行为,甚至成为“回头客”。
2025年7月8日,南京江宁警方在通报中称,焦某某已被抓获,并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被依法刑拘。
“红大爷”就像一面照妖镜,一面照出人性的荒诞与丑陋,一面照出其法律意识的淡薄和对个人隐私权的淡漠。
![]()
(图/南京江宁警方)
最近,王家卫私人谈话录音的曝光,则彻底打碎了他的黑色眼镜和大师滤镜。
原《繁花》剧组工作人员程骏年(网名“古二”),自2023年多次指控《繁花》剧组剥夺其编剧署名权,双方各执一词。
2025年9月至11月,古二在网上公布多条王家卫的私人对话录音,其中,王家卫对合作演员的私下评价与其公开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他说唐嫣“很装”,为此特意安排表演老师提前到片场,制造唐嫣迟到的假象来“拿捏她的愧疚感”;调侃陈道明是“极品”,用“阴阳同体”来形容他;
直言92岁的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称要开影视公司招学生,开夏令营收年轻人剧本。
私人谈话录音曝光后,一些曾经被美化成“大师方法论”的操作变成了“PUA大法”,引发全网对王家卫人设的质疑,“墨镜碎了”一时成为网络热词,象征着“墨镜哥”偶像滤镜的破灭。
而《繁花》剧组则发布声明,称古二发布大量未经证实的非法录音,不仅未经当事人同意,且存在大量失实、蓄意剪辑和恶意解读的情况。
强烈呼吁其“立即停止这些多重违法行为”。
![]()
(图/繁花剧组微博)
![]()
隐私边界的持续崩塌,已经从公众人物蔓延到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曾经相对安全的私人空间,如今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从酒店到家庭,我们正陷入一场无处可逃的隐私危机之中,这种隐私权和安全感的丧失会侵害到每一个人。
技术的“进步”正在为个人隐私的侵权行为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
许多偷拍设备在市场上唾手可得,从伪装成打火机、钢笔的微型摄像头,到可以远程操控的智能设备,偷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产”。
在这条产业链中,有人负责设备研发、有人负责内容采集、有人负责传播分销、有人负责资金结算。
在酒店,越来越多的旅客已经养成了一进房间就先检查有无偷拍摄像头的习惯。
那些看似普通的烟雾报警器、电源插座、衣物挂钩、花盆、空调出风口、电视遥控器,都可能隐藏着针孔摄像头。
有网友不知疲倦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反偷拍秘籍”:
关灯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红光,检查镜子是否为双向镜,留意异常的电线孔洞。
有人卖矛,就有人卖盾,有商家趁机推出便携式偷拍检测仪,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
(图/网络)
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家庭这个人类文明中最后、最神圣的私密领地,也正在技术面前变得千疮百孔。
那个用来看护孩子、宠物的家用摄像头,同样可能成为隐私漏洞,弱密码、默认设置、未加密的数据传输,很可能让家庭生活被实时直播给未知的窥视者。
对技术高手来说,只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访问许多未改初始密码或者设置弱密码的家庭摄像头,实时观看他人的私生活。
每天,当我们接到陌生来电,对方直呼姓名,精准地问你要不要贷款、买不买房、买不买车、续不续保险、吓你涉嫌洗钱要赶紧把钱转进安全账户……一股无形的寒意便悄然升起。
我们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消费记录、资产情况、婚姻状态、健康情况、开房信息、行程信息、行驶轨迹不再是隐私。
在隐私窃贼眼中,我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个被标价的数据商品在黑市和暗网流通。
当隐私成为流通货币,每个人都将成为数字牢笼里的透明人,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细思极恐的日常。
当然,面对日益严峻的隐私保护形势,法律防护网也正在逐步完善。
《民法典》将隐私界定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还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但除了法律法规之外,我们更需要唤醒关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集体社会意识。
当我们热衷于点击他人的私密视频满足窥私欲时,是否想过自己也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好个人隐私权,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
作者 | 何驰,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