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浩)家长若不到校陪餐,孩子不能在学校吃午饭;陪餐家长要承担打饭、打汤、打扫、照看午休等任务……近日山西一小学推出的家长陪餐规定引发关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回应称系老师对“陪餐”政策的误读,已督促整改。(《中国教师报》)
山西一小学推出的家长陪餐规定引发广泛关注,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认定这是老师对“陪餐”政策的误读并督促整改,此事件给我们敲响了重视校园政策准确执行的警钟。
家长陪餐政策本意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餐饮管理中,监督食品安全与质量,增强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对学校餐饮的信任度,然而,该小学却将陪餐异化为家长承担打饭、打扫等任务,甚至规定家长不到校陪餐孩子就不能在学校吃午饭,这显然违背了政策初衷。
从学校管理角度看,出现这种误读反映出学校在政策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学校本应是政策的准确执行者和积极推动者,却因对陪餐政策的错误解读,给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可能影响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这提醒学校在面对各类政策时,要加强学习和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作为政策的具体落实者,肩负着重要责任。此次误读表明部分教师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正确的引导,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能力,让教师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政策落到实处。
从家长角度来说,这种不合理的陪餐规定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家长有工作和生活压力,难以每天到校承担如此繁重的陪餐任务,而且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和谐合作。
此次事件也凸显了教育管理部门监督的重要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政策执行情况的日常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在此次事件中,管理部门迅速回应并督促整改,展现了积极负责的态度,但后续还需持续关注整改效果,确保陪餐政策能够正确实施。
纠正陪餐误读,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校园餐饮。学校、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学校要提升政策执行能力,教师要准确落实政策,家长要积极参与监督,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陪餐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促进家校之间的良好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作者单位:江油市彰明小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