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预见能源)
![]()
刘汉元公开表示,反内卷优先于反垄断。中国光伏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尽管目前的进展还低于很多人的预期,中国产业又多、相关方观点也多,但总体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通过行业自律来完成有效整合,仍然是充满信心。”
在成都举行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表态引起广泛关注。
刘汉元首次公开回应了备受关注的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当前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矛盾是“反内卷、反过度内卷”,而非“反垄断”。
![]()
从价格战到全行业亏损
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着最为严峻的考验。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超过60%,创下历史最低水平。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滑,即使是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
本轮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三年行业的过度扩张。在“双碳”目标刺激下,各路资本大量涌入光伏制造环节,各环节产能均远超实际需求。
刘汉元将这一阶段形容为光伏行业“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他认为,行业已经成功解决了“光伏、风电发电成本能不能降到不高于燃煤电价”的问题。但前期的积极性太高、发展太快,需求可能会阶段性跟不上,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在市场条件下,大家都要参与竞争,都要活下去,于是‘内卷’就成了光伏行业近两年的高频词。”
![]()
从自律联盟到产能收储
为应对危机,一场行业自发的产能整合正在悄然推进。据悉,多家头部企业已联合签署协议,计划成立数百亿元规模的产业整合基金,通过“承债式收购”等方式,收购并永久关停行业内技术落后、能耗较高的多晶硅产能。
刘汉元对行业自律,产能整合充满信心,他以OPEC组织为例指出:“光伏这个产业,95%的产能在中国,80%-85%的环节集中在五家以上的龙头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都在中国、在同一种文化、同一部法律体系之下,用同一种语言来沟通。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家有条件也有能力形成一种共识——就像自来水厂的总阀门,控制住总供给量,让后端的需求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得到满足。”
![]()
反内卷与反垄断的天平
产能整合计划在业内引发了激烈讨论。核心争议点在于:这种行业自律行为是否触及垄断?如何在防止过度竞争与维护市场公平之间找到平衡?
刘汉元的观点十分明确:“中国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更多还是‘反内卷、反过度内卷’,而不是‘反垄断’。”他认为,如果现在就简单地照搬成熟发达国家的“反垄断”做法,而忽视我们当前主要矛盾是防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过度内卷,这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偏差。
![]()
从制造优势到能源安全
光伏产业的长期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刘汉元从能源安全角度阐述了光伏产业的战略意义:“2024年,我们仅购买石油大概就花了3800亿美元,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等其他能源的进口加起来,去年接近5000亿美元的净支出。这个数字,就算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巨大、必须高度重视的数字”。
他指出,与芯片进口产品不同,能源进口支出是纯粹的消耗性支出,基本是“有去无回”。而发展光伏产业不仅能够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更能将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转化为能源领域的主动权。
“只要利用西部地区大约三分之二的幅员当中一两个百分点左右的的荒山荒坡、沙漠土地,就有可能把我国的能源系统完全立足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内,安全、稳定、长期地得到解决。”这种能源自主的实现,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成本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刘汉元透露:“今年1-9月份,中国国内新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据说同比增长了约30倍。”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为中国能源的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随着产能整合计划的推进和储能技术的突破,光伏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在能源安全战略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从单纯的制造业向能源供应商转型,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场“反内卷战争”的结局,将决定中国光伏产业能否从大走向强,真正成为引领全球能源变革的核心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