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7日,大悦城地产将正式告别港交所,为12年的上市生涯画上句号。
业内把股票流动性低、融资功能受限、当前架构增加了公司治理复杂性等原因,归结为大悦城地产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之前,已经有首创置业、中国宏泰发展等房企先后退市。
大悦城地产的私有化也和上述房企退市的路径如出一辙,在貌似的主动选择背后,也藏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
首先,随着架构失灵和融资枯竭的叠加,上市平台沦为“负资产”。
2019年中粮系重组形成“A控红筹”架构,即A股平台控股港股平台,形成境内外双平台协同模式。其初衷是打通境内外融资通道,但在这种双层架构下,大悦城地产需同时满足沪深交易所与港交所的监管要求,重大决策需经过双重董事会审议,关联交易审批流程繁琐。不仅拉长了决策链条,更增加了数千万级的合规与审计成本。
譬如前车之鉴的中国宏泰发展,其“母公司控股+港股上市”的模式也曾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最终选择私有化终结内耗。
对大悦城而言,2024年末798亿元的负债规模下,这种架构内耗已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私有化成为精简成本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近年来港股地产股普遍陷入“低估值+低流动性”的死循环。
数据显示,大悦城地产连续两年融资现金流净额为负,港股上市平台不仅不能“造血”,反而成为企业财务负担。
这与首创置业2021年退市前的处境高度相似——当时首创置业股价较发行价跌幅超70%,再融资窗口完全关闭。
所以,谈到退市理由时,首创置业毫不避讳,“基本失去上市平台股权融资的优势”。
其次,无论是大悦城地产,还是首创置业、五矿地产,私有化背后都藏着难以掩盖的经营难题,退市则成为提升利润的必要手段。
大悦城控股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70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再超5亿元。即便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其财务状况也并未出现实质性改善。
根据年报,大悦城地产2024年营收为198.31亿元,同比增长49.4%,且净赚7.79亿元,而大悦城同期营收为357.91亿元。
另外,大悦城在全国布局的44个商业项目中,去年购物中心销售额达401.3亿元,其大部分由大悦城地产贡献。
所以,在私有化完成后,大悦城地产的收益将注入母公司报表,这将有效改善大悦城的财务状况。
活生生一出目连救母。
最后,私有化潮是行业深度调整期的“被动出清”,但并不能解决行业的根本问题。
首创置业退市后,其债务重组仍持续数年,资产处置进度远不及预期;中国宏泰发展私有化后,业务聚焦于产业新城开发,但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影响,项目推进缓慢。
这些案例都证明,私有化只是“换了一个赛道挣扎”,而非“上岸”。
在行业变局中,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均没有“安全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