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看似自明的主体,是持续存在的同一实体,还是身体、知觉、记忆与思绪刹那生灭的流动过程?如果构成“我”的一切要素都在变化,那么谁是那个在经历人生的观察者?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
![]()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认知中最深邃、最私密的谜团——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现代神经科学,这个问题始终萦绕不去。让我们沿着您的疑问,从哲学、神经科学和体验三个层面来探寻。
1. 哲学上的瓦解:不存在恒定的“实体”
在哲学上,尤其是佛教哲学和大卫·休谟的怀疑论,都对“稳固的自我”提出了根本性质疑。
佛教的“无我”:佛教哲学认为,所谓“我”,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和合。身体、感受、观念、意志和意识,这五种元素都在一刻不停地流动变化。就像一辆马车,拆散了轮子、车轴、车身,便不存在一个叫做“马车”的独立实体。“我”也是如此,只是一个依缘而起的动态过程,执着于一个固定的“我”是痛苦的根源。
休谟的“知觉束”: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在内心寻找那个所谓的“自我”时,只发现了一系列具体的知觉——冷、热、爱、恨、痛苦、快乐……他得出结论:“自我”只是一束或一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接连出现、并处于永恒流动和运动中的不同知觉。
结论是:从实体论的角度,那个坚固、单一、持续的“我”很可能只是一种深刻的错觉。
2. 神经科学的印证:一个叙事中心
现代脑科学为这种哲学洞察提供了佐证。
大脑没有“中央指挥部”:我们的大脑是由数百亿神经元通过复杂网络构成的。决策、情感、记忆等功能分布在不同的脑区,通过竞争与合作达成共识。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小矮人”(homunculus)在大脑中央发号施令。
“叙事自我”的编织: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认为,我们感受到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左半球的一个“解释器”或“叙事系统”不断编织的故事。它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外部环境以及各种潜意识过程的零散信息,然后事后整合成一个逻辑连贯、前后一致的叙事,并把这个叙事的主角称为“我”。
变化的生理基础:构成“你”的身体细胞在几年内会几乎全部更新一遍;你的记忆在每次提取时都会被重构和修改;你的性格、偏好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从物理基础上看,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你”。
3. 核心困境:那么,“观察者”是谁?
这就来到了您最尖锐的问题:如果一切都在变化,谁是那个在经历人生的观察者?
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似乎指向一个“无限后退”的陷阱——如果我们说有一个“内在的观察者”,那么谁又在观察这个“观察者”呢?
目前,对此有几种不同的思考路径:
1. 观察者是过程本身: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流动过程的“观察者”。“观察”这个行为,本身就是由身体、知觉、记忆和思绪的流动过程共同涌现的一种功能。就像漩涡不是由额外的“漩涡实体”产生的,而是水流动态本身的表现形式。“我”就是这场生灭变化本身的总和与动态关系。
2. 观察者是意识场:有些观点(如西方哲学中的泛心论倾向或东方哲学中的“心性”论)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无内容的“意识场”或“觉知”(awareness),它是所有体验得以呈现的“屏幕”。这个“屏幕”本身是空无的,但它使得电影(我们的思绪、感受)得以被“看到”。这个纯粹的觉知本身没有故事,没有身份,它是沉默的背景。我们错误地将屏幕上播放的电影内容当成了屏幕本身。
3. 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源于语言的误导。“谁是观察者”这个问法,本身就预设了有一个“谁”(一个实体)存在。也许正确的态度是停止追问这个无法回答的“谁”,而是去描述体验是如何发生的。
一种可能的整合视角:层级的自我
我们可以将“自我”理解为一个多层级的结构:
生理自我:此时此刻的身体感觉和内在状态。
叙事自我:那个由记忆和未来规划构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故事。它是功能性的、必要的,但也是建构的和变化的。
觉知本身:作为前提的、纯粹的观察能力。它最接近“观察者”,但它本身是空性的,不带有任何个人标签。
人生,或许就是“觉知”通过“生理自我”的界面,体验着由“叙事自我”不断编写和修改的那部名为《我的人生》的电影。
结论:从“存在”到“生成”
所以,“我”可能不是一个持续存在的名词(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持续生成的动词(一个过程)。
我们为何感到连续? 因为记忆的绵延和叙事自我的强大编织能力,它把无数个瞬间的“相位”巧妙地连接起来,就像电影每秒24帧的静态画面,由于“视觉暂留”而被感知为连续的运动。
这意味着什么? 认识到“无我”或“过程我”,并非否定了我们的体验,而是让我们:
从执着中解脱:既然没有坚固的“我”需要捍卫,我们就能更轻松地面对变化、损失和不确定性。
获得当下的自由:如果我们只是过去经验的产物,那么改变是徒劳的。但正因为“我”是每时每刻都在重新生成的过程,我们此刻的选择、注意和行动,就在真实地塑造着下一个瞬间的“我”。真正的自由和责任,正是在这刹那生灭的缝隙中得以可能。
最终,那个“观察者”或许永远无法被客体化、被找到,因为它就是寻找这个行为本身。正如眼睛能看到万物,却看不到它自己。我们无法跳出自身来审视那个正在审视的自身,但我们完全可以沉浸于这场生动、鲜活、充满未知的流动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这本身,就是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