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不仅改写了工厂的节奏,也正在重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明明只是协助生产的机器,却逐渐使人类退至辅助者的角色。人们开始相信——机器无所不能,甚至比人类更优越。
在这股看似不可阻挡的浪潮中,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许怡深入到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的产业一线。作为国内首部回应“机器换人”的社会学著作《机器时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许怡以研究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揭开了技术神话的另一面:机器并非中立,而是在社会建构中获得权威,并逐渐主导劳动过程。只有从各式各样的“机器迷思”中挣脱出来,才能唤起对一种更加公正、民主、以人为本的技术未来的想象。
![]()
在制造业存在着一种“机器迷思”:认为机器生产一定比工人生产更快、更好、更稳定。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企业主普遍认为,机器比工人更可控。机器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监控工具,一个对工人进行治理的系统。这就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机器霸权。
ChatGPT和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可能会被AI替代的焦虑感。“文科无用”“普工没有未来”……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始终在追问:技术是解放者,还是劳动力的替代者?当各行各业的价值感都被自动化的阴影笼罩,我们需要一份冷静的观察,来解答属于我们的时代命题。
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已经不仅局限在体力劳动者,而是迅速扩大到了许多高技能和高认知的行业。我们每一个人,既享受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带来的威胁。由此可以认为,本书对机器霸权的解释框架,同样适用于理解AI和高知劳动者的关系。
如何才能扭转机器与人类劳动者的关系,也许我们需要回到问题的出发点:技术究竟为谁服务?在工厂车间,本书追问技术如何替代人,也关注那些被技术重塑的工人如何在夹缝中寻找出路。
社会学名家沈原、蔡禾、郑作彧、严飞诚挚推荐本书。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指出,《机器时代》一书将机器在中国如何成为一种充满矛盾的新信仰的过程,以兼顾戏剧张力与学理分析的文笔呈现出来,相当精彩又令人深思,是极为值得一读的当代劳动社会学著作。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为本书作序称:“劳动社会学必须有能力在描写劳动过程变化的客观层面上,聚焦于工人的头脑和意识。这里的关键是工人如何理解这种变化以及这些礼节如何促进他们自己的行动。许怡的著作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重要导引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