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给予科学家的最高学术头衔,两院“院士”既是对一名科学家在学术上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也赋予了其令人崇敬的地位。正因如此,每一届的两院院士增选都备受瞩目。如今,2025年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新增院士名单也将很快与公众见面。
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一般会在11月下半月公布:2023年的公布时间是11月22日,2021年为11月18日,2019年为11月22日,2017年为11月28日。因此,预计本周、最迟下周公布结果的可能性较大。
在最终结果正式公布之前,有几个要点可以先期待一下。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1)院士增选恰如“神仙打架”
在2025年8月份公布的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今年的院士增选再现“神仙打架”场面。
中国科学院共有639名有效候选人,无不是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早已成果等身。计划今年增选100名院士,总体入选率仅15.65%。
一般而言,每次院士增选数量均不超过100人,2023年仅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2021年仅新增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次预计增选100人,已经是最大限度的增选。
![]()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
中科院院士的选拔,候选人要坚持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强化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并作出贡献的价值导向,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今年还特别强调了“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
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有660名,计划新增87名,整体入选率为13.18%。本次计划新增数量与往届相差无几——2023年选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2021年有中国工程院院士84位、外籍院士20位。
![]()
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外部评审专家库中,部分方向特别注重选择那些没有“帽子”、资历深厚且已过申请人才项目年龄的“普通教授”,甚至不少青年科研人员也被纳入外部专家库,充分凸显对候选人全面、客观、多元的评审。
2025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较长,为不影响阅读,完整名单附于文末。
(2)高校科研人员仍是主力军
不管是现有的两院院士,还是每年新增的院士,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占比最多。在2025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中,来自812名候选人来自国内186所高校(含港澳),占比62.5%,由此也可以窥见高校突出的科研能力。
其中,有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1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来自清华大学,总数58位居国内高校首位;4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来自北京大学,总数45位名列第二。
不管是本年度有效候选人的数量,还是在校的全职两院院士数量,清华、北大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无愧于国内龙头高校的名号。
此外,“华东五校”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各校均有超过20位教师或科研人员成为有效候选人:浙江大学更是以总数39位有效候选人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效候选人分别有31位、25位、25位和22位。
![]()
(3)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候选人占比提升
2025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指南特别之处,“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设置了主要用于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西部边远地区以及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的增选名额”。
因此,来自企业科研人员在部分领域占比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视,尤其是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表现十分突出。
例如,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科大讯飞创始人胡国平、隆基绿能科技的李振国等为代表的企业科研人员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是本次增选的一大看点。
![]()
(4)再次陪跑还是众望所归?
从候选人名单看来,有些科学家已经多次参选,却次次陪跑,甚至有些人在学术上的建树很高,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入选,难免令人感到“意不平”。
来自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是国内鼎鼎大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是国家杰青、欧洲科学院院士,其领导LAMDA(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他曾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是本届院士增选的有效竞选者。
来自北京大学的另一位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人为郑南宁院士。朱松纯现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长期致力于构建计算机视觉、认知科学乃至人工智能科学的统一数理框架,曾三次问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最高奖项——马尔奖,两次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主席,是华人世界人工智慧领军人物。
![]()
担任中科院有机所所长的胡金波,继2023年成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之后,本次再度参评。胡金波曾经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有机氟化学与氟材料、萃取分离科学与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亲核氟烷基化反应中的“负氟效应”概念,在国际上首次运用有机萃取法实现锂同位素高效分离。
现任长安大学校长的李树涛,同样在2023年院士增选中折戟后再度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李树涛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4度斩获“国家三大奖”,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研实力毋庸置疑。
此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廷波、上海交通大学张永明、东南大学肖睿、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会军、复旦大学徐彦辉等,都是实力雄厚的参选者。
![]()
(5)青年才俊崭露头角
在本次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有几个青年科学家特别引人瞩目。最年轻的候选人,当属来自浙江大学刘一峰、苏州大学王殳凹,他们均为1985年出生,刚满38岁。
刘一峰现任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数论,自守形式,代数几何,曾获2017年美国斯隆研究奖、2018年SASTRA拉马努金奖,是浙大颇受欢迎的青年科学家。
来自苏州大学的王殳凹教授,是是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
来自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常超,在2023年的院士增选中就曾入选,长期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物理研究,提出了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抑制微波倍增和击穿的方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1983年12月出生,长期从事古遗传学研究,主要围绕古DNA、古蛋白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相关研究入选Nature十大科学事件、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
此外,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陶飞,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吴晨,来自深圳华大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徐讯,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张澄,这些“80后”青年学者都是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杰出代表。
2003年,年仅38岁的卢柯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史上最年轻院士,并且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刘一峰、王殳凹等几位青年才俊能否最终加冕“院士”荣誉,我们都在翘首以待。
![]()
最后附上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完整名单,你觉得,群雄逐鹿之下,谁能最终胜出,谁又再次陪跑呢?
以下为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
![]()
![]()
![]()
![]()
![]()
以下为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