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妈最近很苦恼。她今年62岁,身体一向硬朗,但最近老邻居张叔却悄悄告诉她:“你看我,现在一天能拉三次,有朋友说清肠好,身体没毒素。
可你不是好几天才一次吗?当心大肠癌!”听得王大妈一阵后怕,赶紧跑去社区医院,“医生,我三天才排一次便,这是不是肠癌的信号?是不是要做肠镜?”
![]()
医生听后笑了笑:“张叔一天三次你以为肯定健康?其实,‘三天一次’和‘一天三次’都不是判断大肠癌的唯一标准,关键还是要看这几个细节……”
大便次数究竟反映了什么?我们该担忧哪些信号?肠癌早期有哪些隐匿线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你可能一直弄错的那些“排便健康标准”。
很多人以为,排便间隔长=便秘=肠癌高风险,而一天多次=清肠=健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2年最新指南指出:健康成人的大便频率在“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之间都属于正常范围。
排便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情绪压力、肠道菌群及年龄相关,有些人自小就三天一次,数十年如一日也健康无虞,而有人每天两三次同样无妨。
![]()
但值得警惕的是,“大便规律突然变化、性质异常,才更需引起注意。”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指出。比如: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持续腹泻或便秘、便血、排便困难、粪便形状变细、伴腹痛等,这些信号远比大便周期本身更接近“红灯警告”。
如果你属于三天一次,或者突然变成一天三次,身体究竟会发生什么?英国医学杂志《Gut》公布大数据研究(覆盖近20万人群,随访10年)发现:
排便频率突然改变,且持续2周以上,风险不能忽视。便秘人群大肠癌发病率约较普人高18.3%,但“原本规律的人因饮食变化、换季、压力等短暂波动”无须恐慌。
便血、粪便变细、腹痛、体重骤降更为危险。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超过58%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有排便习惯+性状改变,其中76%曾忽视早期征象。
不明原因的贫血、慢性腹胀、排便不尽感也是高危线索。但反过来看,单纯以次数论高低,一天三次比三天一次健康,这其实是误区。
如果您一直都是某一种频率且无其他异常,往往属生理差异。如果近期伴随腹泻、便秘交替、颜色变黑变红、带粘液等表现,就应警惕。
面对“排便变多或变少”,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是否需要做肠镜?”对此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议三步判断法:
排便规律突然改变,并且2周内没有恢复常态;大便出现血色、变细或异味加重,伴有腹痛、消瘦;年龄超过50岁或有肠癌家族史,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5年筛查一次肠镜
除此之外,医生建议从日常做好肠道健康管理。
均衡饮食,多吃膳食纤维(全谷类、蔬菜),少食高脂、腌制品;充足饮水,每天1500-2000ml,保持粪便柔软;规律作息与适量运动,如每天快走30分钟;若出现“红灯信号”(如便血、体重莫名下降),应尽快就医排查。
![]()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早期大肠癌五年生存率可达90%,若能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人是完全可能康复的。相反,长期拖延、讳疾忌医,风险大增。
道理其实很简单:不管是三天一次还是一天三次,关键在于“突然改变+异常症状”。养成关注自身的小习惯,比僵化纠结“次数标准”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