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布鲁塞尔一场关于食品命名的争论,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酵。
![]()
欧盟一项争议性禁令被提上议程,计划禁止植物基肉饼使用“汉堡”“牛排”等传统肉类术语。
支持者称这能帮消费者厘清概念,保护畜牧业利益,但反对声浪却远超预期。
没人想到,这项看似针对素食行业的禁令,会因欧盟23种官方语言的表述差异,给海鲜产业埋下“定时炸弹”。
从西班牙语“filete”的语义冲突,到消费者知情权的争议,再到欧盟内部的监管困境,这场命名权之争早已超越单一行业范畴,成为关乎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
其最终走向不仅影响植物基食品和海鲜产业的发展,更折射出欧盟多语言、多成员国体系下的政策制定难题。
一、语言陷阱:23种语言难统一,海鲜业无辜躺枪
欧盟的“汉堡禁令”提案,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语言的多样性。
欧盟拥有23种官方语言,同一术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存在巨大差异,这让本就充满争议的禁令,直接变成了海鲜产业的“潜在危机”。
最典型的就是西班牙语中的“filete”一词。
![]()
在英语里,“steak”明确指向肉类牛排,也是此次禁令要严格限定的核心术语。但在西班牙语中,“filete”是个多义词,既可以指肉排,更常被用于标注鱼肉切片。
欧洲渔业协会执行董事丹尼尔・沃塞斯・德奥奈迪举例,“filetedelubina”(海鲈鱼片)和“lomosdeatún”(金枪鱼里脊或鱼排)
是西班牙海鲜市场上沿用多年的传统标识,消费者早已形成固定认知。
如果按照禁令逻辑,将“filete”严格限定为肉类专用术语,这些海鲜产品的标签将被迫修改,整个行业的传统命名体系会被彻底颠覆。
更棘手的是,类似的语言模糊性并非个例。
欧盟23种官方语言中,不少语言都存在各类术语跨界使用的情况,只是没有西班牙语这般典型。
欧洲海产品行业协会其实并不反对禁令的核心原则——禁止植物性产品使用肉类或鱼类相关术语,避免误导消费者。
但德奥奈迪明确警示,政策制定者只盯着英语语境下的术语定义,完全忽视了其他语言的使用习惯,最终可能让海鲜行业沦为“牺牲品”。
对于依赖传统标识进行市场流通的海鲜企业来说,标签体系的突然变更不仅会增加包装、宣传等额外成本,还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困惑,影响产品销量。
二、逻辑硬伤:解决“伪问题”,却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抛开语言问题,这项禁令本身的合理性,也遭到了消费者组织的强烈质疑。
![]()
欧洲消费者组织(BEUC)直言,禁令试图解决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反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核心争议点在于对食品术语的定义——是描述形态还是限定成分。
BEUC政策官员奥利维亚・布朗明确指出,“汉堡”“香肠”“牛排”这类词汇,本质上描述的是食物的形态和制作方式,而非具体成分。
就像汉堡指的是“夹着馅料的圆形面饼”,香肠是“条状灌肠类食品”,这些术语是行业通用的形态描述,不该被肉类行业独占。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根本不会因此产生混淆。
BEUC在2020年对11个欧盟成员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只要产品明确标注“素食”或“纯素”字样,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能清晰区分植物基产品和肉类产品。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极少数消费者会因名称相似而误购,这个比例远不足以支撑一项涉及全欧盟的禁令出台。
因此,布朗认为,相较于粗暴禁用“汉堡”等术语,在产品名称中保留“素食”标识,才是更合理的做法,既能避免混淆,又能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在英语语境中,禁令的逻辑也无法自洽。
英语里“steak”虽主要指肉排,但“金枪鱼排”(TunaSteak)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表述,从未有人因名称而将其误认为肉类。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市场对知名产品的担忧,比如麦当劳的“Filet-O-Fish”(麦香鱼),其名称中的“Filet”与“steak”语义相近,若禁令严格执行,这类产品的名称是否会被波及,目前仍是未知数。
绿党议员更是直接抨击禁令是“民粹主义举动”,奥地利绿党议员托马斯直言:“素食汉堡不会让消费者困惑,只有右翼政治家才会困惑,这只是转移注意力的烟幕弹。”
三、监管困境:政策制定拍脑袋,多方博弈陷僵局
这场命名权之争,暴露出了欧盟在多成员国、多语言体系下的监管难题。
提出禁令提案的法国中右翼议员塞琳・伊玛特(CélineImart),其核心诉求是保护畜牧业利益,她认为“牛排、汉堡是畜牧业的产品
不应被实验室制造或植物性产品使用”,还声称这一提案符合欧盟现行规定——此前欧盟已禁止非乳制品使用“牛奶”“酸奶”等术语。
这一观点得到了法国畜牧及肉类协会等农业团体的强烈支持,他们担心植物基产品使用肉类术语会误导消费者,冲击传统畜牧业市场。
但政策制定过程中,欧盟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多语言环境和其他行业的潜在影响,导致禁令提案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
如今,欧洲渔业协会已紧急发声,呼吁欧盟谈判代表在涉及共同农业市场的立法磋商中解决语言适配问题。
协会明确要求:“必须确保所有欧盟语言的表述一致性,该禁令仅针对肉类产品,不应损害或排除其他领域传统海产品包装的表述。”
更复杂的是,欧盟委员会还在推进另一项更严苛的提案,计划禁止植物基产品使用“翅膀”“鸡腿”等更具体的肉类相关术语,这无疑会让争议进一步升级。
从历史判例来看,欧盟最高法院曾裁定无酒精饮料不得冠以“金酒”之名,显示出其在食品标签上保护传统产品标识的倾向。
但此次禁令涉及的场景更复杂,既关乎不同行业的利益分配,又牵扯多语言的语义适配,简单套用过往判例显然行不通。
目前,禁令虽已在欧洲议会以355票赞成、2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但还需获得欧盟委员会及27个成员国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法律,这也为后续谈判留下了空间。
德国等植物基产品消费大国的超市品牌已明确反对,担心更名会让消费者难以选择,而作为欧洲最大的植物性产品市场,德国的态度或将对最终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四、连锁反应:贸易摩擦背景下,政策风险持续放大
这场看似局限于食品行业的命名之争,发生在欧洲面临多重贸易挑战的敏感时期,其后续影响可能远超行业本身。
近年来,欧盟内部的贸易分歧不断显现。
![]()
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曾违抗布鲁塞尔的指令,擅自禁止乌克兰农产品进口,引发欧盟内部的贸易摩擦;
外部层面,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关税政策,也曾让欧洲酒庄和进口商备受煎熬,双边贸易关系一度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考虑不周的食品标签禁令,很可能成为新的矛盾导火索。
从行业影响来看,若禁令最终落地且未解决语言问题,西班牙、意大利等海鲜出口大国的企业将直接承压。
这些企业不仅要应对标签更换的成本压力,还可能面临国际市场的认知混乱,影响产品出口。
而对于植物基食品行业来说,禁令的实施将大幅增加市场推广难度。
德国植物基食品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素食汉堡”“植物牛排”等名称是消费者最易识别的产品标识,更名后可能导致产品销量下滑,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势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类政策争议会削弱外界对欧盟政策制定能力的信任。
作为一个多成员国、多语言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政策本应兼顾各方利益和实际情况,但此次禁令提案却暴露出“拍脑袋决策”的问题,忽视了语言多样性和行业关联性。
这可能让企业对欧盟的市场环境产生担忧,进而影响投资信心。
目前,各方仍在等待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的最终决策。
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最可能的结果是欧盟对禁令进行修改,增加语言适配条款,明确海鲜等行业的传统术语使用不受限制,同时要求植物基产品在名称中清晰标注成分属性。
但无论最终如何调整,这场争议都已凸显出:在复杂的区域治理体系中,任何政策制定都需兼顾多样性与关联性,否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连锁反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产品名称如何变化,清晰的成分标注、透明的信息披露,才是保障知情权的核心;
而对于欧盟来说,如何在保护特定行业利益与维护市场公平、兼顾多方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其未来政策制定的重要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