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财新峰会上,财政部的原部长,又重提房地产税。
![]()
我 详细阅读了财新发布的有关他讲话的全文。
重点有两个:
1 2021年底曾准备试点房产税且发布了新闻,但因为房价在历史高位而暂缓,而现在由于房地产下行仍在过程中,因此暂时不会推行。
2 中国房地产不太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仅仅只是涉及到对经济大盘的拖累。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房地产税推行的时间点不会是现在,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楼市软着陆中,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债务出清加速,增加风险。所以我认为比较大的可能,是若干年后,债务出清完成,且楼市触底并开始反转,经济比较好的时候,开始试点房地产税。
第二,由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不会有针对楼市的大规模刺激政策。更大的概率,就是和过去一样,挤牙膏式的慢慢放松限购限贷,托而不举,等待楼市逐渐下行并实现触底止跌,也就是我们说的软着陆。
以上两点其实和我一直以来的判断一致。
2023年,我多次写过文章,表明楼市会逐步下行实现软着陆,而不会像很多自媒体说的那样有什么大刺激大放水,建议大家尽快卖房平债实现缩表。如果你信了某些自媒体所谓的大刺激大放水一说,背着债把房子留在手里,那就是对形势误判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了。
包括银行方面,我其实也一直在跟踪着银行的季报,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层面确认无风险,和峰会上传递的信息一致。所以,不会有突发的针对楼市的大规模刺激。
持币待购的同学,安心等待楼市的触底回稳,不用担心突发的刺激导致楼市上涨。
那么,在房价实现触底的将来,推出房产税时间点的决策依据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我会澄清很多业内常见的有关房产税的谎言和谬误,并说明房产税在财富转移中的作用。
我们现在开始。
假设一个小区,1000套房,每套房1000万,那么市值就是100亿。当房价下跌20%,那么市值就变为了80亿。也就是每户人家,觉得自己的财富减少了200万。
那么请问,这减少的200万去哪了?
答案是:哪里都没去,就是消失掉了。
200万的财富蒸发,仅仅是买家不愿意以1000万买入房子,而只愿意以800万的价格买入。
也即:我的财富就是他人的愿意。
当买家不愿意了,200万就凭空蒸发。
财富即是共识,共识即是财富。
当1000万价格的共识不在,则财富消失。
小白一定要理清这个概念,不是你劳动生产出产品,才叫财富,而是操控他人的“我愿意”,就能获得相比劳动产出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富。
“操控他人的我愿意 ”,这正是财富转移的真义。
我在过去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逻辑,在暂不考虑GDP增长的情况下,无论经济好与坏,无论通胀还是通缩,无论房价上涨还是下跌,社会的总财富守恒。
其背后逻辑,在于财富的本质是对他人劳动的索取权,而每年的全国总劳动量是恒定的,在不考虑效率提升的情况下(GDP增长),恒定的劳动量产出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恒定的。
有人说房价下跌导致资产缩水并影响了消费,但真实影响消费的原因并不是房价下跌,而是财富转移。因为真实财富守恒。
试想,假设你一生的工作时间是40年(20岁到60岁),你一生的产出就是40人年。
如果房子需要你支付10人年的价格购买,你就剩下30人年的收入用于消费;
如果房子需要你支付30人年的价格购买,你就剩下10人年的收入用于消费;
很明显,房价越贵,居民能剩下用于消费的钱就越少。
那么,如何才能让买家愿意支付30人年来买房,只剩下10人年的财富给他消费呢?
答案是:操控买房人的我愿意;
也就是说,当买房人支付30人年购房时,如果他认为购房款没有消失,只是财富换了房产这种方式来保存,他就会变得愿意花巨资购房,而作为他的对手盘,就拿走了他一生劳作的75%的财富。
这种类似的伪逻辑,是广泛存在于认知不足的人群之中的。
比如一个流传很广泛的伪逻辑就是:房地产是蓄水池,很多超发的货币进入楼市,就没有体现在物价中。
这可能符合很多人的印象认知,比如我花了1000万,然后拥有了1000万的房子。看起来好像我的1000万就冻在我的这套房子里了。
然而,事实的真相则是:
1 是卖房人或开发商拿走了你买房的1000万。没有任何货币,能进入到楼市被冻住,所有因为买家支付流入楼市的钱,都通过其对手盘卖家流出了楼市。流入永远恒等于流出。楼市不储存任何货币,不是蓄水池。
2 房子的1000万价格,其实是你预期的下一个接盘者的“我愿意”的价格。房产的真实价值,仅取决于买家的共识。
所以,房价的涨跌变化,其背后的真实逻辑,就是买家的共识变化,而并不是其中冻住了什么钱。也就是我前面所说,共识即是财富。当共识消失,财富即消失。
比如说,北京五环外西二旗,上海外环外唐镇的房价,虽然远离市区,但其价格不取决于老北京人和老上海人的共识,而只取决于其产业区程序员的共识,所以虽离市区很远,但价格很贵。
不过,产业区由于住户年龄段非常集中,所以会形成价格的强周期,当程序员老去后,小区会变为老年人社区,当购房主力年轻人不再愿意买老年人社区时,则社区房产将一文不值。
再比如,时间维度,十几年前的房价由80后和90后的共识定义,他们的理念是努力买房结婚生子,所以房价贵。而未来的房价则由00后和10后的共识定义。当他们产生不婚不买房的想法后,则房价的共识体系无法支撑。
综上,房价的底层逻辑并不在于它是蓄水池(冻住了货币),而是取决于购房人的共识。如果你能提前预判共识变化,你就可以在共识拐点借助他人的我愿意,实现财富转移。
所以,回到前文的问题,房价下跌之所以影响消费,是因为消费者在高房价时完成了支付,对手盘拿走了他们现在(首付部分)以及未来(贷款部分)的钱。
是因为财富被转移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而不是房价下跌本身。
只是,房价未跌时,购房人尚可预期通过卖房来再次转移债务收割下一个(也就是他自认为的,钱还在,只是存在房子里);而下跌后,就只能自己独自扛债务(未来劳动的强制支出),从而挤压了他现在,以及未来的消费。
房价下跌,会影响无房人的消费吗?
不会!
房价下跌,会影响买得早的购房人的消费吗?
不会!
所以,是否影响消费,重点看消费者是否在房价高位时被转移了财富。而其前提条件是,房价必须大涨大跌创造这样的机会。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房价的大涨大跌,才是影响消费的罪魁祸首。
收割者只有通过房价的大涨大跌,才能在高位收割对手盘实现财富转移。
财富转移实现了财富的集中化,也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平衡。而财富的不平衡才导致了有些人没钱消费,而有些人拥有太多却消费不了。
当我们理解了上述的逻辑,我们就能明白,房产税,一定会在最利于抑制房价大幅波动的时候出台。
所以,2022年初,不会出台,因为正是房价最高点,出台会加剧向下波动;
同样的理由,现在的下行期也不会出台。
而等到未来,房价触底,泡沫被挤干净,租售比也合理,经济开始进入繁荣新周期,为了防止房价的非理性上升,就有较大的出台概率。
事实上,在2021~2022年的房价高点,央行行长还公开喊话过。
![]()
只是,偏偏有人要相信M2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伪逻辑,相信房价永远不会下跌。所以,在高位完成支付的购房人,最终也确实付出了沉重代价。
过去的代价,已然发生,我们无力改变。但对于未来,对于后来的年轻人,通过房产税来改变共识,来抑制房价的大涨大跌,并阻断收割者的财富转移保护后来者,让大家实现房住不炒,安居乐业,就成了未来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后记:
大家可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房价触底后,房产税出了房价还会涨吗?
会涨。
其底层逻辑,在于时间维度上,GDP永远增长,所以产出和服务永远增长,在产品总体价格不跌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和货币量必然就永远增长。
房产税正常征收的美国日本,长期房价也是上涨的。
所以,房产税抑制的,是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从货币的角度看,几十年后,房价还能重回2022~2023年高点,但那时的居民工资,必然也是2022~2023年的好几倍。房价重回但估值会明显下降。
也就是说,从 劳动价格(也就是按平均工资,多少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平米的维度)的角度看,2022~2023年就是我们未来100年的历史大顶,再也回不去了。
另外有两点要提醒的则是:
1 若干年后房价触底后的新周期,只对人口流入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有效。
2 由于房产在税收上面有劣势,那么相对而言,不收持有税,且不像房产有年代折旧的指数基金,相对楼市可能更加具备持有价值。
正如美国的经验,过去100年的维度,股指是明显跑赢房价的。
而A股大盘看似长期在3000多点,那是因为不断有股票在上市扩容,而限定300只股票的标杆沪深300指数,则在2005年推出后到2021年的大周期也实现了复合年化10%以上的收益率,即使在人口上升周期里也并未跑输平均房价涨幅。
对于房产税,大家不必担心,现在不会征收,而在未来房价触底后,征收只会带来一次性的共识变化,而在房产税落地之后再买房,就不会再受到影响。
我也会像过去那样在知识星球每周发布楼市分析,在确认触底时提醒大家。
全文完。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