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猝不及防的信号,请认真对待接下来的财富洗牌

0
分享至

上周五,在财新峰会上,财政部的原部长,又重提房地产税。


我 详细阅读了财新发布的有关他讲话的全文。

重点有两个:

1 2021年底曾准备试点房产税且发布了新闻,但因为房价在历史高位而暂缓,而现在由于房地产下行仍在过程中,因此暂时不会推行。

2 中国房地产不太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仅仅只是涉及到对经济大盘的拖累。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房地产税推行的时间点不会是现在,因为我们现在正在楼市软着陆中,推行的话可能会导致债务出清加速,增加风险。所以我认为比较大的可能,是若干年后,债务出清完成,且楼市触底并开始反转,经济比较好的时候,开始试点房地产税。

第二,由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不会有针对楼市的大规模刺激政策。更大的概率,就是和过去一样,挤牙膏式的慢慢放松限购限贷,托而不举,等待楼市逐渐下行并实现触底止跌,也就是我们说的软着陆。

以上两点其实和我一直以来的判断一致。

2023年,我多次写过文章,表明楼市会逐步下行实现软着陆,而不会像很多自媒体说的那样有什么大刺激大放水,建议大家尽快卖房平债实现缩表。如果你信了某些自媒体所谓的大刺激大放水一说,背着债把房子留在手里,那就是对形势误判而需要付出的代价了。

包括银行方面,我其实也一直在跟踪着银行的季报,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层面确认无风险,和峰会上传递的信息一致。所以,不会有突发的针对楼市的大规模刺激。

持币待购的同学,安心等待楼市的触底回稳,不用担心突发的刺激导致楼市上涨。

那么,在房价实现触底的将来,推出房产税时间点的决策依据到底是什么?

接下来我会澄清很多业内常见的有关房产税的谎言和谬误,并说明房产税在财富转移中的作用。

我们现在开始。

假设一个小区,1000套房,每套房1000万,那么市值就是100亿。当房价下跌20%,那么市值就变为了80亿。也就是每户人家,觉得自己的财富减少了200万。

那么请问,这减少的200万去哪了?

答案是:哪里都没去,就是消失掉了。

200万的财富蒸发,仅仅是买家不愿意以1000万买入房子,而只愿意以800万的价格买入。

也即:我的财富就是他人的愿意。

当买家不愿意了,200万就凭空蒸发。

财富即是共识,共识即是财富。

当1000万价格的共识不在,则财富消失。

小白一定要理清这个概念,不是你劳动生产出产品,才叫财富,而是操控他人的“我愿意”,就能获得相比劳动产出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富。

“操控他人的我愿意 ”,这正是财富转移的真义。

我在过去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一个逻辑,在暂不考虑GDP增长的情况下,无论经济好与坏,无论通胀还是通缩,无论房价上涨还是下跌,社会的总财富守恒。

其背后逻辑,在于财富的本质是对他人劳动的索取权,而每年的全国总劳动量是恒定的,在不考虑效率提升的情况下(GDP增长),恒定的劳动量产出的产品和服务就是恒定的。

有人说房价下跌导致资产缩水并影响了消费,但真实影响消费的原因并不是房价下跌,而是财富转移。因为真实财富守恒。

试想,假设你一生的工作时间是40年(20岁到60岁),你一生的产出就是40人年。

如果房子需要你支付10人年的价格购买,你就剩下30人年的收入用于消费;

如果房子需要你支付30人年的价格购买,你就剩下10人年的收入用于消费;

很明显,房价越贵,居民能剩下用于消费的钱就越少。

那么,如何才能让买家愿意支付30人年来买房,只剩下10人年的财富给他消费呢?

答案是:操控买房人的我愿意;

也就是说,当买房人支付30人年购房时,如果他认为购房款没有消失,只是财富换了房产这种方式来保存,他就会变得愿意花巨资购房,而作为他的对手盘,就拿走了他一生劳作的75%的财富。

这种类似的伪逻辑,是广泛存在于认知不足的人群之中的。

比如一个流传很广泛的伪逻辑就是:房地产是蓄水池,很多超发的货币进入楼市,就没有体现在物价中。

这可能符合很多人的印象认知,比如我花了1000万,然后拥有了1000万的房子。看起来好像我的1000万就冻在我的这套房子里了。

然而,事实的真相则是:

1 是卖房人或开发商拿走了你买房的1000万。没有任何货币,能进入到楼市被冻住,所有因为买家支付流入楼市的钱,都通过其对手盘卖家流出了楼市。流入永远恒等于流出。楼市不储存任何货币,不是蓄水池。

2 房子的1000万价格,其实是你预期的下一个接盘者的“我愿意”的价格。房产的真实价值,仅取决于买家的共识。

所以,房价的涨跌变化,其背后的真实逻辑,就是买家的共识变化,而并不是其中冻住了什么钱。也就是我前面所说,共识即是财富。当共识消失,财富即消失。

比如说,北京五环外西二旗,上海外环外唐镇的房价,虽然远离市区,但其价格不取决于老北京人和老上海人的共识,而只取决于其产业区程序员的共识,所以虽离市区很远,但价格很贵。

不过,产业区由于住户年龄段非常集中,所以会形成价格的强周期,当程序员老去后,小区会变为老年人社区,当购房主力年轻人不再愿意买老年人社区时,则社区房产将一文不值。

再比如,时间维度,十几年前的房价由80后和90后的共识定义,他们的理念是努力买房结婚生子,所以房价贵。而未来的房价则由00后和10后的共识定义。当他们产生不婚不买房的想法后,则房价的共识体系无法支撑。

综上,房价的底层逻辑并不在于它是蓄水池(冻住了货币),而是取决于购房人的共识。如果你能提前预判共识变化,你就可以在共识拐点借助他人的我愿意,实现财富转移。

所以,回到前文的问题,房价下跌之所以影响消费,是因为消费者在高房价时完成了支付,对手盘拿走了他们现在(首付部分)以及未来(贷款部分)的钱。

是因为财富被转移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而不是房价下跌本身。

只是,房价未跌时,购房人尚可预期通过卖房来再次转移债务收割下一个(也就是他自认为的,钱还在,只是存在房子里);而下跌后,就只能自己独自扛债务(未来劳动的强制支出),从而挤压了他现在,以及未来的消费。

房价下跌,会影响无房人的消费吗?

不会!

房价下跌,会影响买得早的购房人的消费吗?

不会!

所以,是否影响消费,重点看消费者是否在房价高位时被转移了财富。而其前提条件是,房价必须大涨大跌创造这样的机会。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房价的大涨大跌,才是影响消费的罪魁祸首。

收割者只有通过房价的大涨大跌,才能在高位收割对手盘实现财富转移。

财富转移实现了财富的集中化,也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平衡。而财富的不平衡才导致了有些人没钱消费,而有些人拥有太多却消费不了。

当我们理解了上述的逻辑,我们就能明白,房产税,一定会在最利于抑制房价大幅波动的时候出台。

所以,2022年初,不会出台,因为正是房价最高点,出台会加剧向下波动;

同样的理由,现在的下行期也不会出台。

而等到未来,房价触底,泡沫被挤干净,租售比也合理,经济开始进入繁荣新周期,为了防止房价的非理性上升,就有较大的出台概率。

事实上,在2021~2022年的房价高点,央行行长还公开喊话过。


只是,偏偏有人要相信M2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伪逻辑,相信房价永远不会下跌。所以,在高位完成支付的购房人,最终也确实付出了沉重代价。


过去的代价,已然发生,我们无力改变。但对于未来,对于后来的年轻人,通过房产税来改变共识,来抑制房价的大涨大跌,并阻断收割者的财富转移保护后来者,让大家实现房住不炒,安居乐业,就成了未来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后记:

大家可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房价触底后,房产税出了房价还会涨吗?

会涨。

其底层逻辑,在于时间维度上,GDP永远增长,所以产出和服务永远增长,在产品总体价格不跌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和货币量必然就永远增长。

房产税正常征收的美国日本,长期房价也是上涨的。

所以,房产税抑制的,是房价的非理性上涨。

从货币的角度看,几十年后,房价还能重回2022~2023年高点,但那时的居民工资,必然也是2022~2023年的好几倍。房价重回但估值会明显下降。

也就是说,从 劳动价格(也就是按平均工资,多少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平米的维度)的角度看,2022~2023年就是我们未来100年的历史大顶,再也回不去了。

另外有两点要提醒的则是:

1 若干年后房价触底后的新周期,只对人口流入的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有效。

2 由于房产在税收上面有劣势,那么相对而言,不收持有税,且不像房产有年代折旧的指数基金,相对楼市可能更加具备持有价值。

正如美国的经验,过去100年的维度,股指是明显跑赢房价的。

而A股大盘看似长期在3000多点,那是因为不断有股票在上市扩容,而限定300只股票的标杆沪深300指数,则在2005年推出后到2021年的大周期也实现了复合年化10%以上的收益率,即使在人口上升周期里也并未跑输平均房价涨幅。

对于房产税,大家不必担心,现在不会征收,而在未来房价触底后,征收只会带来一次性的共识变化,而在房产税落地之后再买房,就不会再受到影响。

我也会像过去那样在知识星球每周发布楼市分析,在确认触底时提醒大家。

全文完。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责任编辑:李敏_NF52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影像温度
2025-11-17 11:27:12
黄锦燊累了,撇下赵雅芝自己先走了!79岁黄锦燊,一点都不合格!

黄锦燊累了,撇下赵雅芝自己先走了!79岁黄锦燊,一点都不合格!

小娱乐悠悠
2025-11-18 09:53:35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印度人疯狂涌入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印度人疯狂涌入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通文知史
2025-11-17 19:00:03
任泽平:未来10年的财富主线,都写在十五五规划里

任泽平:未来10年的财富主线,都写在十五五规划里

泽平宏观展望
2025-11-18 07:06:21
中日磋商不欢而散,一细节引发全球热议,美媒:日本毫无还手之力

中日磋商不欢而散,一细节引发全球热议,美媒:日本毫无还手之力

临云史策
2025-11-18 22:19:45
2025年,倒闭的店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快撑不住了

2025年,倒闭的店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快撑不住了

深蓝夜读
2025-11-16 18:26:32
跌破0℃!广东一夜速冻、冷到结冰,广州最低温降到10℃,气温回升时间定了

跌破0℃!广东一夜速冻、冷到结冰,广州最低温降到10℃,气温回升时间定了

鲁中晨报
2025-11-18 16:09:05
养老金大调整!2026年1月起,养老金差别将如何体现?官方回应!

养老金大调整!2026年1月起,养老金差别将如何体现?官方回应!

李博世财经
2025-11-18 14:14:24
年终奖我一毛没有,打卡离开,退公司群,老板:八千万订单只认你

年终奖我一毛没有,打卡离开,退公司群,老板:八千万订单只认你

朝暮书屋
2025-11-07 18:22:47
过继到舅舅家后,杨志刚被从医大哥、经商二哥、导演三哥宠上天

过继到舅舅家后,杨志刚被从医大哥、经商二哥、导演三哥宠上天

书咚咚
2025-11-17 20:50:29
从亏损30W到盈利200W,只因牢记“低于20满仓买,高于80满仓卖”

从亏损30W到盈利200W,只因牢记“低于20满仓买,高于80满仓卖”

股经纵横谈
2025-11-18 19:46:23
科创信息被立案调查,受损股民可要求赔偿

科创信息被立案调查,受损股民可要求赔偿

深蓝财经
2025-11-18 08:44:00
俄罗斯彻底看明白了:一旦停火,大批西方先进武器就要涌入乌克兰

俄罗斯彻底看明白了:一旦停火,大批西方先进武器就要涌入乌克兰

阿龙聊军事
2025-11-18 16:23:47
篮下威慑力相当惊人!活塞内线新星的表现让人想到曾经的霍华德?

篮下威慑力相当惊人!活塞内线新星的表现让人想到曾经的霍华德?

稻谷与小麦
2025-11-19 01:05:49
多地临时停课!疾控提醒:尚无特效治疗药,这类人特别注意

多地临时停课!疾控提醒:尚无特效治疗药,这类人特别注意

王誙自驾
2025-11-17 16:58:26
初婚人口跌破1000万

初婚人口跌破1000万

谭谈投研
2025-11-17 12:17:54
日本高官来华,态度非常顽固,想安排G20会面,中方拒绝得很干脆

日本高官来华,态度非常顽固,想安排G20会面,中方拒绝得很干脆

时时有聊
2025-11-17 19:55:13
A股:超4100股惨绿!主力已经摊牌,不出意外,明天还会继续下跌

A股:超4100股惨绿!主力已经摊牌,不出意外,明天还会继续下跌

虎哥闲聊
2025-11-18 15:07:11
6国外援候命,高市通知全球,对华打响第二枪,解放军被逼上硬菜

6国外援候命,高市通知全球,对华打响第二枪,解放军被逼上硬菜

桑启红原
2025-11-15 16:03:29
今夜,暴涨!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今夜,暴涨!美联储,降息大消息!

中国基金报
2025-11-18 00:16:40
2025-11-19 01:27:00
重远投资观 incentive-icons
重远投资观
重远投资观
164文章数 35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要闻

中美机器人爆发了一场论战

科技要闻

谷歌CEO警告:若AI泡沫破裂,没公司能幸免

汽车要闻

硬核配置旗舰气场 岚图泰山售37.99万起

态度原创

本地
手机
时尚
健康
公开课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手机要闻

红米K90至尊版突然被确认:大屏高刷+超帧生态,是否值得期待?

秋天穿衣暂时没灵感?赶紧看看这27套穿搭,舒适自然又大方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