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系列之二 | 唐朝
如果把汉朝比作一个“皇帝垂拱、宰相负责”的经典集团公司,那唐朝更像是一家强调“集体决策、分权制衡”的现代治理型企业。它一度辉煌,包容开放,却也因权力失衡而由盛转衰——这其中蕴含的组织智慧与警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
一、“三省制”:唐代的“集体决策机制”
![]()
唐朝的组织架构
唐朝不设一位独揽大权的宰相,而是把最高行政权一分为三:
- 中书省——制定政策,相当于“战略与策划部”
- 门下省——审核驳议,相当于“风险与合规委员会”
- 尚书省——负责执行,相当于“运营与实施总部”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大事。这种设计,既防范了权臣独大,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管理启示:
重大项目或公司战略,不应由一人或一个部门说了算。可借鉴“中书—门下—尚书”流程:业务部门提方案,风控、财务、法务等部门做审核,通过后再交由执行团队落地。
你是否遇到过“老板一拍脑袋,全员扑火执行”的情况?
唐朝的“政事堂会议”告诉我们:好的决策,是设计出来的,不是赌出来的。
二、“节度使”之困: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如何失控?
![]()
唐朝的中央管控
唐朝在州县之上设“道”,后派节度使驻守边疆。本为加强管控,却逐渐演变为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地方诸侯”。最终酿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大唐由盛转衰。
管理启示:
企业扩张时,区域负责人或业务线总经理权力过大,容易形成“独立王国”。若缺乏轮岗、审计、财务垂直管理等机制,就可能出现“大将带团队出走、资源被架空”的局面。
你们公司有没有“只听区域总、不知集团令”的现象?
唐代藩镇的教训是:授权不等于放羊,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三、科举制:从“考试取士”到“形式主义陷阱”
![]()
唐朝的科举创新
唐朝科举取代了汉代的察举,打破门第,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入仕。但后期考试内容越来越脱离实际,诗词歌赋胜过治国能力,导致选出的官员常缺乏实干经验。
管理启示:
招聘与晋升机制若过于注重学历、证书或面试表现,而忽略实战能力与岗位匹配,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你公司是否也存在“PPT高手晋升快,踏实做事被忽略”?
唐代科举提醒我们:人才选拔,不能只看“怎么考”,更要看“怎么干”。
四、经济制度演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
唐朝的赋税
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税负清晰。但随着土地兼并严重、户籍混乱,改为“两税法”,简化税制,按贫富征税。虽提升效率,却也加速社会不均。
管理启示:
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原有管理模式可能失效,必须适时调整。但改革若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可能引发内部矛盾。
是否曾因“流程简化”而导致某些团队负担加重?
两税法的启示:改革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否则解决了老问题,却带来新矛盾。
五、兵制改革:从“府兵”到“募兵”的双刃剑
![]()
唐朝的兵役制度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成本低但战斗力有限。后来改为职业化的募兵制,虽提升了军队专业性,却也导致边将长期拥兵,中央控制力下降。
管理启示:
团队建设是走“全员皆兵”路线,还是组建“专业精锐部队”?前者成本低但能力平均,后者专业强但易形成小团体。关键在于平衡与管控。
你们是“项目来了临时组队”,还是“常设专业战队”?
唐代兵制演变提醒:组织模式的选择,背后是控制力与专业度的权衡。
总结:唐朝给现代管理的“三经验、三警示”
![]()
唐朝给现代管理的启示
组织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扩张速度,而在于制度的可持续性与控制力。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让它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但制度的漏洞也让它在后期陷入“藩镇割据”的泥潭。
有时候,历史是最好的管理教科书。
愿你能从大唐的治理智慧中,看清自己组织的优势与风险,做一位既懂分权、也善控制的“现代君主”。
关注我,敬请期待下一期:博古论今系列之三 | 宋朝的“过度管控”:一家大公司为何从强大走向僵化?
上一篇:汉朝如何用“公司化”管理,打造一个四百年的强大“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