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村
往事
80后的“精神故乡简史”
离家者最生“乡愁”,
“老抠”竟然贷款买房,
“只存钱不消费者”开始超前消费,
“羞于言语者”开始直播带货,
婚姻中青年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离婚女性在婚姻市场中依然“抢手”。
诸如此类现象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出现?
一位80后社会学者写下《西村往事》这本书,通过对一个村庄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变化书写,将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的社会学意义呈现在我们面前,由此理解我们的时代、理解我们的生活。
《西村往事》就像一位儿时的伙伴,用沉静而温暖的笔触带我们回到那个麦香飘荡的童年,把“西村”这个华北村庄四十年的日常摊开给你看。
那是一整代人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时代转身时,留下的长长背影。
![]()
![]()
01『内容简介』
# Introduction #
![]()
《西村往事》
作者:李宽
本书以“西村”作为载体,以80后的视角,从西村的四至、西村的四时、西村的节日、人生的四事、西村的支持体系和从西村走向县城六个方面描述改革开放 40多年来华北农村发生的产业转型和“生活革命”。在这40多年中,规模化生产弱化了西村“农”的底色,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人口流动消解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年味儿变淡、民俗式微、舆论作用弱化,外在的力量和意识重塑了村庄。走向县城,是大部分村民的努力方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洪流中。
02『序』
# Foreword #
静悄悄发生的生活巨变
邢成举
在同学兼挚友李宽博士的邀请下,我非常高兴能有一个机会向《西村往事——80后的村庄记忆》这本书致敬,同时也开启本书的序言。
村庄在社会学研究中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本书的核心价值并非一种村庄社会学研究的延续或是更新,而是一种将自我作为研究主体的尝试。这种尝试在进一步强调,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是充满社会学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具身感受来理解世界、理解他者,且这种视角的研究与书写更具有难得的时代价值。
在当前乡村生活发生重大变迁的背景下,村庄研究需要在接续学术史的基础上再出发。尤其是在学术界少有关注的生活领域的变化,更是值得研究者书写,也值得社会大众记忆。无论是农民的生产方式、生计结构、食物来源,还是节庆活动、社会评价、老人农业、反向社会流动等,都在展示着前后迥然、变迁悬殊的时代影像。离家者最生“乡愁”,“老抠”竟然贷款买房,“只存钱不消费者”开始超前消费,“羞于言语者”开始直播带货,婚姻中青年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离婚女性在婚姻市场中依然“抢手”,诸如此类看似前后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出现?这正是时代变化烙印在诸多个体身上的显著体现,这些变化也正是“生活革命”在这个时代的鲜活展现。这些是静悄悄地发生的,甚至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附近”发生,而这些恰恰是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时代的重要起点,也是解码我们自己世界的入口。
村庄的书写,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交给了村庄外的人,这些研究者更多追求的是经验,是意外和新鲜,而对于跟自己的经验或是认识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则着墨不多。社会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的过程与故事,更需要关注作为普通者的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所展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行动才呈现了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真正底色。故此,李宽博士倡导更多“内部人”来做村庄研究的书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倡导呢?这源于“内部人”的村庄书写与研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内部人”对生活变迁的细节更有把握,其对生活变迁的历时性感悟更为深刻。只有“内部人”才能觉察或是挖掘出大量“隐藏”的文本,进而才能够更好地回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第二,情感或乡愁是很多研究者开展村庄研究的基本动力,对家乡本身的关切或关注是深化村庄认识的重要基础;而非家乡的村庄研究在缺乏学术动力的情况下,很难在深度与情感上与家乡村庄研究媲美。第三,离开家乡的人,对家乡既陌生又熟悉,这种陌生使得其作为研究者具备“他者”的眼光和敏锐性,这种熟悉则让其作为研究者不需要专门的准备和引荐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家乡”的田野,在内外对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村庄生活及其变迁。
此外,村庄所属的时空结构的差异也带来了村庄类型的多样化。因此,村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所研究的是什么村庄、什么分类标准上的村庄。比如,是南北中国意义上的村庄,还是东西中国意义上的村庄,这有很大的差异;以县城为中心,远郊村、中间村和近郊村的变迁趋势各不相同。在类型学的意义上,我们需要建构村庄的理想类型,每一种理想类型都在自己类属的意义上具有代表性,同时个案村庄的研究也需要考虑特定类型村庄认识的深刻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现其学理价值。
对于村庄生活的关注或是对于村庄变迁的书写,也要注重动态性和关联性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处于持续的变动过程当中,无论是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动,还是人、财、物等流动带来的变动。对于乡村本身的认识也离不开对与村庄相对的城镇的认识。从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也在国家战略下呈现典型的阶段性差异。村庄或是村庄生活的变迁在较大程度上正是城乡关系的缩影,更是国家发展阶段变迁的深刻烙印。当然,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将村庄或是村民生活视为被动的客体。在村庄书写中,我们仍需要看到村庄社会结构、村庄文化、村庄社会主体等对外来影响做出的各种回应,如此,研究者才能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村庄所折射的时代光影,也才能够理解诸多个体所采取的社会行动及其内涵的价值。
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副标题——“80后的村庄记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副标题?在我看来,至少有两重含义:其一,作者是80后,其作为“内部人”对家乡所开展的研究也主要代表了80后一代对村庄的回忆和认识,这是严谨精神所在;其二,作者对于村庄的四至、四时、节日、婚丧、教育以及村庄工商业和县城发展等的描述,与众多80后对自己村庄的印象和记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正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区域的村庄才发生了差异悬殊的变迁进程,而之前不同区域的村庄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中国的系统性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也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重要节点,80后一代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历程,更切实感受到中国持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他们身上也出现了诸多的一代人的“第一”,比如作为农民家庭的第一代城市定居者、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批受益者等,正是因为80后与时代的诸多变革有诸多同步性和契合性,才让这一代人对于村庄和家乡有了更多主动探求和记录的内在动力。
以此为序,实现过往、当前与未来的阶段性统一。
03『作者简介』
# Author #
李宽,社会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基层治理和城乡发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研究》《文化纵横》《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论文、调查报告多篇,出版有《特色小镇》《以地为媒:城镇化的实践机制研究》《田园五镇: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乡村振兴》等著作。
04『编辑推荐』
# Editorial Reviews #
本书像一部纪实文学,以作者及其玩伴记忆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西村”这个小村庄的众生相和前尘往事;但也更像是一部村庄“百科全书”——以“西村”这个小村庄代表华北村庄,以小见大,内容涵盖村庄的四至、四时、节日、风俗、人情、农业、手工业等,甚至不乏乡村方言和俗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接地气”的著作。
自人类形成群居文明以来,村庄就出现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村庄的发展史,中国的村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在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村庄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80后这代人的视角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看, 80后是与村庄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代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村庄走向城市的一代人,切身见证了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中国村庄的变化,他们对村庄的记忆是真实的、独特的,因此其有条件、有资格也有责任将村庄的记忆呈现出来,为今天的年轻人知其来路、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活补上不可或缺的一课,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
05『专家推荐』
# Recommendations #
本书布局全面,结构严谨,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徐徐展开,生动展现了华北地区一个平原村庄的生活图景。作者师从乡村研究大家,在学术研究与非虚构写作方面游刃有余,曾在全国各地深扎田野,回头写自己记忆中的村庄,兼及“内”“外”视角,开辟了乡村书写的极好路径。
——阎海军,知名非虚构作家,《崖边报告》作者
李宽这部研究村庄的新著,有生长于斯的“自我”视角和资料,内容丰富,语言亲切,责任感蕴含于有趣的论述之中,是一部反映农村研究新潮流的著作;也有“他者”的反思和分析,洞察入微,新见迭出,理论性亦蕴含于有趣的论述之中,是一部有新贡献的家乡社会学著作。
——刘辉,河南大学教授,《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故事研究》作者
李宽对农村的观察有独到、敏锐而细腻的视角,特别是对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变迁之间的联动思考。同为80后,我们这一代见证了最为典型的“压缩现代性”过程。记录下我们所见所思的山乡巨变,把“压缩的村庄”(或“村庄的压缩”)描述出来,本身就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
——曹东勃,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作者
这本书从一个村庄出发,但又超越了特定的村庄,展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村普遍发生的变化,让许多80后倍感亲切,读时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这本书文字质朴、平实,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乡村风貌跃然纸上,折射出作者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
——陈锋,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乡村治理的术与道:北镇的田野叙事与阐释》作者
80后这一代人,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长大的。在他们并不漫长的生命记忆中,家乡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剧烈变迁,李宽没有止步于反思,而是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已然巨变的乡村都是弱势群体重要的保护力量之一。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以简单的脸谱化思维来看待中国乡村,而要深刻意识到其内在的复杂性,以及在“三农”方面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所在。
——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员,《花村肖像:转型中国的农民生活》作者
![]()
06『全书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村庄的四至001
第一节.村庄的历史001
大禹治下的土地 001
天子赐名的村庄 004
国君乞食的地方 010
第二节.村庄的空间015
中心——边缘结构 015
村庄的东西走向 018
玉皇庙和土地庙 024
第三节.村庄的社会结构030
亲属制度与认同单位 030
村民之间的矛盾 037
村庄的政治 045
第二章.村庄的四时053
第一节.不进家门的主粮053
记忆深刻的麦收 054
消失的草编工艺 062
作为经济作物的玉米 066
第二节.逐渐消失的杂粮070
繁忙的秋收不再有 070
春夏杂粮难觅踪影 077
秋耕秋种日益简单 084
第三节.农业转型与务工088
家里干净了许多 088
失败的农业转型 097
只能外出务工 103
第三章.村庄的节日109
第一节.最为重要的春节110
翘首企盼的过年 110
充满仪式感的磕头 113
变淡的年味儿 119
第二节.稀里糊涂的小节124
念念不忘的三月会 124
谁去请人唱大戏 128
不明就里的节日 132
第三节.走亲礼物与礼节139
走亲戚的礼物 139
打不尽的酒官司 145
走亲的快速化与统一化 149
第四章.人生的四事155
第一节.让人向往的结婚155
激动人心的结婚仪式 155
添小孩也是大事 167
娶妻难与高彩礼 174
第二节.有时要面对的离婚177
感到丢人的离婚 177
越来越多的离婚 182
不会生活的年轻人 190
“二婚”的孩子们 192
第三节.原应是向死而生193
沉重而深刻的丧事 193
生死相争的坟地 201
欲说还休的殡葬改革 205
第五章.村庄的支持体系211
第一节.村庄的手艺人211
为生活而忙碌的匠人 211
村庄的文艺能手 224
离不开的这神那仙 234
第二节.村庄的教育239
不记得学习的小学 239
辍学之后干什么 246
退出历史舞台的民办教师 250
第三节.村庄的工商业253
被超市取代的代销点 253
逐渐消失的“经纪人” 259
长不大的乡镇企业 262
第六章.从村庄走向县城271
第一节.快速扩张的县城271
难以进入的老县城 271
扶摇直上的新县城 277
谁在县城买房 286
第二节.发展缓慢的集镇291
拥有行政和教育功能的集镇 291
缺失经济功能的集镇 297
从未合并过的乡镇 299
第三节.逐渐被抽离的村庄303
传统而封闭的村庄 303
也曾建设过的村庄 307
谁还会留在村庄 314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319
后记.323
![]()
07『一图总览』
# Overview #
![]()
08『购买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