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可在山西省大同市,一家民营医院却将这笔钱当成“提款机”,上演了一场持续多年的系统性医保诈骗。
2025年11月,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医保诈骗案。一家民营医院,从2018年到2020年底,靠一整套“内部造假系统”,套取国家医保基金970多万元,其中760多万元已到账。
![]()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涉案金额高达970余万元,还因为它暴露出医院内部“链条式”分工明确、流程闭环的骗保机制。
从病历编造到财务造假,从医护人员到营销团队,全员参与,内部协同,整个操作流程如同一台精准运作的“骗保机器”。
![]()
据光明网报道,2016年,艾某忠在大同成立某医院有限公司,出资人、法定代表人,都是他自己。2018年初,这家医院通过审批,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正常来说,成为定点医院意味着纳入国家医保体系,为群众提供医疗保障。但在这家医院,医保却成了一个“变现渠道”。艾某忠没有将重心放在医疗服务质量上,而是带头研究“如何骗保”。
据法院查明,从2018年至2020年年底,艾某忠多次召集副院长、科室主任、医保办负责人开会,商讨如何通过虚构病历、伪造检查、挂床住院等方式,最大限度薅医保羊毛。
![]()
在调查中,医保稽核人员发现一个蹊跷现象:多名患者的住院记录高度雷同,甚至一模一样。
比如某位33岁的前台员工,一年内“住院”10次,每次的体温、血压、病情记录全都一致,连拍照角度都没变。更荒唐的是,在“住院”期间,她每天都在医院上班,满勤奖一分不少。
医生的病历模板也如出一辙:“咳嗽三天,夜间加重,体温37.2℃,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这条记录在不同患者的病历中反复出现,连标点都没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效率高、成本低,但也正是这些“标准模板”,最终被医保局的大数据系统识别出来,成为案件突破口。
![]()
除了病历造假,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医生签名。
医院大量使用“挂证医生”的身份进行项目结算。所谓挂证,就是医生本人并未实际在岗,却借出执业资格供医院使用。在这家医院,某些CT、肿瘤筛查、B超报告的签字医生根本不在大同,甚至有人长期旅居外地。
![]()
医院方面通过预留电子签名、空白盖章等方式,将“幽灵医生”参与到实际诊疗流程中。只要系统识别签名存在,报销流程就能走通,哪怕连仪器都没开机,账单也能自动生成。
一开始,医保系统没有实现医生身份与地理位置的联动识别,让挂证签名逃过了初期监管。
直到大数据分析系统上线,通过“签名频率+地点比对”,发现同一医生在一天内出现在多个地点签字,才最终揭开这层“隐形外衣”。
![]()
梳理医院的整个骗保流程,就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
第一步:拉人头制造“住院量”
医院设定了明确的“引流奖励机制”:职工内部推荐住院患者,每人奖励100至300元;院外营销人员拉来一名“住院患者”,奖励高达500元。据证人证言,医院曾多次召开会议,明确下达营销任务,甚至要求员工动员亲属“假住院”,以此虚增住院人数。
![]()
第二步:空挂床与虚构病历
所谓“空挂床”,即患者并未实际住院,仅将医保卡交由医院保管。医院则通过伪造病历、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资料,制造虚假的“住院全过程”。部分患者虽实际住院,但医院仍在其出院前人为添加高价药品和治疗项目,以抬高报销额度。
例如,在判决书中提及,一名曾在骨科任职的助理证人指出:张某才、李某等人会安排医助在患者出院前两三天添加虚假治疗项目,目的是使总费用达到医保报销的上限标准。
![]()
第三步:费用抬升直达报销上限
无论是空挂床患者,还是轻症实际住院患者,医院都采取“病小治大”策略。通过延长住院时间、虚开名贵中草药、增加理疗项目等方式,系统性地将住院费用抬高至医保可报销的最高标准。
法庭审理发现,一些检验科、护理部员工甚至直接伪造体温单、检验报告、项目清单等,确保每一笔费用都“合规”出现在医保系统中。
![]()
第四步:财务造假保障收益最大化
除了病历造假外,财务环节同样“精密运作”。医院通过虚报药品采购价格、重复入库方式进一步夸大成本。例如,一味中药的真实采购价为7700元,但医院报销金额高达40余万元,虚增比例极为惊人。
更隐蔽的是“药品双价”制度——医院低价采购药品,却以国家医保目录中规定的高价进行申报,并持发票报销。这一操作不仅抬高了医院收入,也使医保基金承受了本不应有的支出压力。
![]()
案件调查始于2022年,2025年11月正式宣判。法院认定,该案属有组织、有预谋的诈骗行为,医院内部形成完整分工链条,危害极大。
主犯艾某忠获刑13年6个月,罚金50万元。其子艾某宇任院长,也被判11年。副院长、医保负责人、检验科、护士长等5人全部落网,刑期从4年至11年不等。
![]()
医保基金从不是“唐僧肉”,却常被一些人视作“无主之财”。但国家的监管系统也不是纸糊的,哪怕造假再精密,也逃不过数据的蛛丝马迹。
![]()
每一分医保资金,都是老百姓省吃俭用交来的“保命钱”。这场案件的落地,不只是对骗保者的惩戒,也是对普通参保人的安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