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海归博士很受欢迎,现在情况变了,2024年回国的博士里,每五个就有一个是海外回来的,但高校招聘时不太看重毕业学校,主要看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比如剑桥材料博士王宇发了两篇ACS Nano,却没有被985高校录用,被录用的人平均拥有四篇一区论文,有的文章影响因子不高,但数量足够多,数据显示,这几年海归博士找工作的满意度比本土博士低不少。
![]()
国内高校在招聘学者时,标准越来越具体,比如C9这类学校要求近五年发表三篇中科院一区的论文,或者至少一篇Nature子刊,双非高校也要求两篇顶尖期刊加上省部级项目支持,这不是单纯看学历高低,而是整个评价体系变了,很多海外博士在国外做研究比较深入,回到国内才发现成果数量更被看重,本土培养的博士通常更了解国内评审的口味,能够较快达到各项指标要求。
![]()
在积累人脉方面,海归博士确实比较吃亏,本土博士在毕业前就和导师、师兄熟悉了,项目申请、基金申报和评审都能找到人帮忙,国家青年基金的获批率上,本土博士有38%,海归还不到20%,重点项目参与率也有明显差距,有些高校直接写明优先考虑本校或本省毕业的博士,不是故意排外,而是觉得这样管理方便、合作更顺,一位副教授说得明白,导师一句话就能让你进入核心团队,但海归得自己一步步找关系。
很多人都觉得QS排名前50的学校就是金字招牌,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牛津大学环境专业的博士陈悦,非清华北大不去,投了六次简历全部被拒,最后去了一所双非院校,企业那边更加现实,MIT机械专业的博士赵磊解决了电池泄漏的问题,公司立刻给他升职,斯坦福AI博士刘畅做模型时追求完美,但交付速度太慢,结果被调到了边缘岗位,企业需要的是能把事情落地、能实际干活的人,而不是只会发论文的机器,像ETH和TU Delft这类工科很强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反而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
想要突破现状,就需要转换思路,不要只盯着清北复交这些名校,可以先考虑去深圳湾实验室、之江实验室这类新型机构,或者加入专精特新企业,甚至选择双非高校,用三年时间积累经验和资源,之后再考虑跳槽,简历上别光堆砌论文内容,要改成说明自己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比如应聘高校岗位,就突出申报过项目、带领过团队的经历,应聘企业岗位,则强调做过产品原型、控制过项目周期、计算过成本的实际经验。
![]()
在博士阶段就要开始提前布局,要主动参与中外联合项目,联系国内导师,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在现场做报告,不要等到毕业了才去建立人脉关系,那就来不及了,积累人脉不是靠讨好别人,而是建立起可以验证的信任关系,关键不在于你认识谁,而在于你能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也需要跟着提升,别总想着留学回来就该享受特殊待遇,要思考自己能带来哪些别人没有的价值,不是你该被选中,而是你能创造出无法替代的东西,现在科研体系里博士很多,缺的是能把理论成果落实到实际应用的人,海归博士的优势不在头衔光环,而在开阔的视野和有效的方法,用对地方,照样能发挥作用。
有人认为这是退步,其实是进步,以前靠学历就能谋生,现在需要展现实际能力,海归博士不是没有价值,而是需要适应新规则,放下自以为优秀的想法,转为思考自己能贡献什么,道路反而更开阔,如今没人会因为你毕业的学校而看重你,只会因为你做的事情而记住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