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信”风波后,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旅游视频,旅行社:该行程20天人均花费30万元
“内部信”风波后,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旅游视频,旅行社:该行程20天人均花费30万元
![]()
旅行社回应俞敏洪南极游:20天旅程,人均花费30万,其所乘坐的“夏古号”邮轮画面曝光
![]()
某平台显示的夏古号邮轮费用
![]()
某平台的夏古号相关资料
30 万南极邮轮与加班夜:俞敏洪视频回应背后的职场撕裂
![]()
“德雷克海峡的巨浪拍打着冲锋舟,可我更关心 CRM 系统崩溃的警报声。”11 月 17 日,当俞敏洪在社交账号连发 10 条南极探险视频时,这条匿名评论在新东方员工内部群被反复转发。视频里,这位创始人站在 “指挥官夏古号” 邮轮甲板上远眺冰川,而国内的新东方办公室里,教育板块员工正对着续费率进度条熬夜,东方甄选的运营人员在处理第 27 通家长投诉电话。旅行社曝光的 “20 天行程人均 30 万” 费用细节,让这场由内部信引发的争议,彻底演变为关于企业资源分配与职场公平的全民辩论。
一、视频回应:30 万邮轮费戳破的共情假象
俞敏洪的 10 条南极视频,本意是消解 “脱离基层” 的质疑。视频中,他与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乘坐冲锋舟穿越 “狂暴西风带”,在海冰上徒步观察企鹅,镜头多次对准邮轮内部的豪华舱室与观景露台。在评论区,他特意解释 “视频为四天前拍摄,此前南极信号中断”,试图证明行程与争议的时间差。但这种 “沉浸式分享” 并未换来理解,反而因旅行社的费用披露点燃新的舆论火药桶。
据记者核实,俞敏洪乘坐的 “指挥官夏古号” 隶属于法国高端邮轮品牌,其 20 天南极航线从巴黎出发,经停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后穿越南极圈,全程配备私人探险向导与米其林主厨。某旅行平台显示,该邮轮尊爵房单价 26 万元起,豪爵套房可达 43 万元,而 29 天深度航线的顶级房型报价高达 148 万元 / 人。“这趟行程够支付 10 个基层员工一年的工资。” 一位教育行业 HR 在社交平台换算的数字,精准击中了公众的情绪痛点。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视频中的细节:俞敏洪手持香槟点评南极风光时,有员工在评论区晒出 “凌晨两点的加班餐 —— 凉透的盒饭”;当他感叹 “企鹅抱团取暖的团队精神” 时,另一张 “社保缴纳基数截图” 在网络流传,显示部分员工的公积金按最低标准缴纳。舆情监测显示,24 小时内相关话题产生 8.2 万条讨论,“资源分配失衡” 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超 2 万次。
![]()
二、数据背后:转型期企业的 “里子” 困境
这场风波绝非 “老板休假该不该” 的简单争议,而是新东方转型期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2025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骤降 73.7% 至 710 万美元,核心教育业务增速从 43.9% 暴跌至 13.6%。营收与利润的背离,意味着成本压力正加速向基层传导。
“我们成了转型的‘代价承担者’。” 一位入职 5 年的教师透露,自 “双减” 后转型文旅以来,员工日均工作时长从 8 小时增至 11 小时,教育板块教师需同时承担授课、续费、家长维护三项任务,“但课时费三年未涨,节假日三倍薪资从未兑现”。财报数据印证了这种失衡:新东方文旅业务投入同比增长 120%,而员工薪酬支出增速仅为 8.3%。
这种反差在东方甄选板块更为突出。继宇辉、顿顿等核心主播离职后,近期有运营人员爆料 “直播团队月均加班时长超 80 小时,却无任何加班费”。与之相对的是,新东方高管团队的差旅预算同比增长 45%,“指挥官夏古号” 的行程正是文旅业务 “高端化战略” 的一部分。“老板在测试 30 万的产品,员工却在为 3000 块的房租发愁。” 这种民间调侃,道破了劳资双方的认知鸿沟。
人力资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 年职场人离职原因中 “获得感不足” 占比升至 47%,而新东方的员工流失率较去年同期增长 22%。这场风波中流传的内部打油诗 ——“南极企鹅相偎暖,北四环里加班寒。若问初心在何处,工资条上见真章”,正是基层情绪的真实写照。
![]()
三、代际碰撞:职场价值观的范式转移
俞敏洪的 “南极叙事” 之所以引发反感,本质是两代职场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作为 60 后企业家,他延续了草创期的管理逻辑:用 “坚守”“奋斗” 等宏大叙事凝聚团队,以 “企鹅生存” 等隐喻传递信念。这种模式曾在新东方初创时奏效 —— 当年员工挤在北大破旧教室办公时,俞敏洪的 “创业鸡汤” 确实能激发斗志。
但如今的 90 后、00 后员工早已转向 “即时反馈型” 诉求。某招聘平台的调查显示,年轻职场人对 “创始人魅力” 的关注度从十年前的 63% 降至 19%,而 “薪酬公平”“工作时长”“福利透明” 跻身前三需求。当俞敏洪在南极畅谈 “希望的播种者” 时,年轻员工更关心 “这个月续费率不达标会不会被扣奖金”。
这种代际差异在回应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俞敏洪试图用 “南极探险的艰辛” 类比创业不易,却被解读为 “对员工疾苦的漠视”;他强调 “视频是业务考察”,网友却反驳 “考察为何要选人均 30 万的豪华邮轮”。正如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的:“老一代企业家讲‘共患难’,新一代员工要‘同享福’,当企业只让员工承担患难,却将享福留给少数人时,矛盾必然爆发。”
![]()
四、行业镜鉴:优秀企业的 “平衡之道”
在舆论场的讨论中,胖东来的案例被反复提及。这家以 “员工福利” 闻名的企业,老板于东来自曝 “个人年薪不超过员工平均工资的 5 倍”,将 70% 的利润用于员工福利升级。对比之下,新东方的差距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认知层面 —— 胖东来的周年庆聚焦 “员工故事”,新东方却将镜头对准了老板的南极之旅。
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互联网企业的 “员工体验官” 制度。某大厂设立的基层代表委员会,每季度直接向董事会反馈诉求,将 “加班时长与加班费挂钩”“社保基数公示” 等制度写入员工手册。这种机制恰好弥补了新东方的短板:当管理层沉浸在 “战略愿景” 中时,基层的声音早已被 KPI 指标淹没。
教育行业内,好未来的做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在转型期间,该企业将高管差旅预算削减 30%,用于设立 “加班补贴基金”,并推出 “弹性工作制”。财报显示,其员工流失率较新东方低 15 个百分点,核心业务增速保持在 20% 以上。“不是员工不接受奋斗,而是拒绝‘单向度的牺牲’。” 一位企业管理专家的点评,道出了问题的核心。
![]()
结语:企业成熟度的 “试金石”
俞敏洪的南极之行本身并无过错。企业家有享受生活的权利,高端考察也可能为业务带来灵感。但这场风波的价值在于,它揭开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命题:当企业从 “生存阶段” 迈向 “发展阶段”,如何让员工共享成长红利?
30 万的邮轮费与凉透的加班盒饭,本不该成为对立的符号。真正成熟的企业,既能支撑创始人探索南极的远见,也能保障基层员工按时下班的权利;既要有 “高端化转型” 的战略雄心,也要有 “不让奋斗者吃亏” 的制度温度。新东方的 32 周年校庆,本应是凝聚共识的节点,却因一场错位的叙事沦为争议焦点,这恰恰提醒管理者:宏大愿景永远需要具体的民生细节来支撑。
![]()
![]()
舆情终将平息,但留下的考题值得所有企业深思:当老板在远方看见冰川时,是否听见了办公室里的叹息?当企业追求 “诗与远方” 时,是否忘了给眼前的人准备 “面包”?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少些企鹅的隐喻,多些工资条的明细,才是最好的企业文化。” 这,正是这场风波最珍贵的启示。
作者:大猛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成年人的职场世界,有个“底线”潜规则:
就是老板可以游山玩水、吃香的喝辣的,
老板也可以给员工谈职场情怀灌鸡汤。
但是!
领导不能在游山玩水吃香的喝辣的时候,再给员工谈职场情怀灌鸡汤。
这都不是不懂换位思考了,而是纯没情商了,但是老俞又不是没有情商的人,我个人只能理解他没把员工当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