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压顶,转型维艰,这位城投公司掌舵人看到了危机背后的生机。
“账上能动的资金不到300万,下个月却有17亿债务到期。”2023年初的一个深夜,一家县城投公司的会议室里,空气凝固得像一块铁板。我作为城投公司的新任负责人,面对财务报表上刺眼的数字,深知化债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过去两年,我从财政局调任城投公司老总,亲历了化债路上的艰辛与希望。去年推出的12万亿化债组合拳,虽然让众多城投公司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不是终点。
01 债务迷思,城投的困境与重负
城投公司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78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到20%,2022年这一指标已达到65%以上,平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城投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依赖债务的发展模式也积累了巨大风险。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投公司有息债务余额预计超过了5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
债务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城投公司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融资,而近年来城投债发行以中短期债券为主,增加了近期还本付息的压力。这种“短期债务支持长期项目”的错配现象,成为债务风险的根源之一。
“现在城投公司负责人去政府开会,第一个汇报的内容不是公司经营现状,而是化债情况。”债务已经成为悬在城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2 化债路径,金融手术刀如何切开死局
面对债务压力,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寻求化解之道。化债需要全方位的改革,而非简单的借新还旧。
债务置换成为关键一招。通过积极利用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将高利率债务转换为低利率债务。按照财政部测算,债务置换5年可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大大减轻了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的负担。
资产盘活是另一重要途径。去年以来,各地纷纷成立“砸锅卖铁”工作专班,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从闲置土地到停车场收费权,从老旧厂房到商业物业,各类资产正在被重新评估和利用。
更为激进的是,我们拿起“金融手术刀”,对债务进行精准解剖。通过“资产唤醒”流动性的魔法,将持有的部分商业物业、标准厂房打包设立Pre-REITs基金,将未来收费权通过资产证券化(ABS)变为眼前的偿债资金。
然而,化债路上挑战重重。一揽子化债政策实施后,平台公司不允许再新增融资,导致公司刚性压降债务规模,就无法投资存量项目或新增项目。债务化解需要更加精细化,强化政策间协同,探索建立资本预算与债务预算,从预算制度上解决债务约束力不足以及对应资产缺失的问题。
03 转型挑战,从建设城市到运营城市
化债只是手段,转型才是根本。当前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从“建设城市”转向“运营城市”。
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满足“335指标”:非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超过30%;非经营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不超过30%;财政补贴占净利润的比重不超过50%。
一些城投公司已经探索出成功路径。如天津城投集团构建“一廊一带五片多点”生产力空间格局,为导入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提供空间;重庆江北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则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瞄准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建立产业基金,加大产业投资和企业引育。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内部一些老员工习惯了之前的工作模式,对新业务不理解、不配合。外部市场竞争激烈,新业务的推广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引进市场化人才,逐步推动市场化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04 政企协同,化债背后的治理模式变革
城投转型本质是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短期看,城投企业可通过债务置换、资产盘活等化解债务;长期需培育城市运营能力和产业投资能力,助力地方政府从“管理者”转向“服务商”。
理想中的政企关系应该是:“地方政府在城投平台关系中只应具有两重身份:其一是股东及出资人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其二是市场秩序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当前,化债政策已呈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东部财政实力较强、债务压力较小的区域城投转型更加重视经营业务的市场化改革;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债务压力适中的区域,则可能通过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产业资源提高自身造血能力;西部和东北地区则财力相对较弱、债务负担较重,可能采用先整合后转型的方式。
这种分类施策的思路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新风险。
05 未来之路,在发展中化债的新模式
展望未来,城投公司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化债的目标是化解债务风险,而不是债务规模,不能出现为了压降债务规模而导致经济增长受限、债务风险反而被动提高的情形。”
“在发展中化债”已成为新一轮化债的核心思路。这意味着城投公司需要一边化解存量债务,一边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数字化和科技创新将成为重要助力。一批领先的城投公司已经开始与数字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数实融合。有的甚至计划组建数字产业主体,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和运营,提升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平度市城市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的成功转型提供了良好范本。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划转形成水务、园区运营、城市服务等六大业务板块,该公司成功完成了区县级城投平台产业化的转型,总资产规模达到181.11亿元,并获得AA+评级。
那把精准而冷静的“金融手术刀”,不仅切开了债务的死局,更切开了一条通向现代企业治理的求生之路。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从“在化债中发展”到“在发展中化债”的关键转变,打造新型城投的典范。
转型成功的城投将成为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继续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