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叔今年62岁,退休后生活清闲,除了偶尔到公园遛弯,就是在家中养花泡茶。可最近他却总觉得有些“心不对劲”。
爬楼梯上到二楼,就气喘吁吁、心口闷闷,晚上睡觉时也开始咳嗽,半夜还会倚着枕头才能顺利入睡。
王大叔本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体力差了点”,却没想到到社区医院检查时,医生一脸凝重:“您要警惕心衰,这不是小事!”
很多中老年朋友一听到“心衰”,往往会以为是终点,甚至谈之色变。但其实,心力衰竭并非“一步到位”,它有清晰的4个阶段。
![]()
如果能在早期察觉信号,及时干预,不仅能大大延缓病情,还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那么,心衰都分哪4个阶段?每个阶段要如何处理?哪些早期信号常被忽视?尤其是第3个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
心衰,全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指的是由于心脏本身或其他疾病原因,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导致心脏抽泣功能下降,无法有效向身体各器官泵血。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40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已达1%~1.3%,而6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更高,可能达到3%甚至更多。心衰过程往往缓慢进展,从早期毫无自觉,到晚期明显喘息乏力,仅一步之遥。
![]()
专家指出,心衰发展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一般分为A、B、C、D四个阶段(即I/II/III/IV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管理,尤其是刚出现症状时及时干预,能显著提升生存率和生活满意度。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吸烟酗酒、肥胖、不爱运动等生活习惯,都会加速心衰进程。而在心衰名录中,中国为“高发区”,慢性病基础广,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
A阶段:高危无症状期
这一阶段的朋友通常还没有明显症状,但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酗酒或有家族心脏病史等高风险因素。此时,心脏结构尚未受损,但隐患已埋下。如果疏于管理,随着年龄增加,心脏负担逐渐加重。
![]()
B阶段:结构异常但无症状期
B阶段时,虽然还没有心衰的表现,但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比如心脏肥厚、室壁变薄、心脏扩大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看到改变。这一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1-3年内约有15-30%患者发展为C期。
C阶段:典型心衰症状期
临床表现开始明显:运动耐力下降、乏力、气短或呼吸困难、水肿、夜间不能平躺等。数据显示,半数患者从这一步骤迅速加重。特别是夜间坐起才能缓解症状、反复咳嗽(可伴粉红色泡沫痰)、脚踝肿胀,即是典型的警示信号。
很多老年人误以为只是“年纪体弱”,甚至以为肺部有问题,结果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
D阶段:顽固性心衰期
此阶段患者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生活需依赖他人,容易反复住院。研究显示,D期心衰的5年生存率不足25%,但早期识别和全程管理,生存率可提升近30%。
高危A期:防微杜渐
健康体检:每年常规筛查血压、血脂、血糖,并做心电图及超声。干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戒烟限酒。生活方式:均衡膳食,日均步数保持6000步以上,体脂率控制在合理区间。
结构异常B期:主动逆转
按医嘱服药:如需要调整降压、调脂、控糖药物,忌自行停药。动态复查:定期行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室变化。适度锻炼: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保持体重稳定。
![]()
症状C期:严格控制+个体化管理
规律用药+智能管理:如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监测体重和浮肿:体重每日记录,出现1~2公斤突然增加即报告医生。饮食强化:限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g,多吃新鲜蔬菜减少油腻饮食。
顽固D期:综合干预+全科支持
个体化高级治疗:可能需ICD植入、心脏再同步、甚至评估心脏移植。定期随访与康复:结合营养、运动、心理支持,争取改善生活质量。家属和社区协作:建立有效照护网络,减少再住院风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