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招牌林立,和服与西装交错,上海的这片区域看起来更像是东京的延伸。五万日本人悄然扎根,他们不再是过客,而是把这里当成了家。
走在上海古北新区的街头,满眼的日文招牌,耳畔是软糯的关东口音。日式便利店里飘出关东煮的香气,身着和服的母女擦肩而过,若非偶尔瞥见的中文标识,恍惚间竟以为身在东京。
![]()
这里生活着超过五万名日本籍居民,数量远超外界想象。他们不再是短暂停留的游客或出差人员,而是真正在这里安家立业,将上海视为“第二故乡”。
上海日侨聚集区,异国他乡的“小东京”
古北新区、虹桥、金桥,这些上海区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日本人社区。据2024年上海市统计局数据,在沪常住日本籍居民已达5.2万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的4.7万有了显著增长。
![]()
这些区域几乎复制了完整的日本生活体系。从高端怀石料理到便利店关东煮,步行五分钟必能找到一家日料店。日资超市只售日本商品,部分门店甚至明确拒绝引进非日本品牌。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社区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闭环。日本人在此可以完全不用讲中文,不看中文标识,不吃中国菜。物业提供日语服务,学校采用日本教材,医院配备日语翻译。
这种高度的封闭性引发讨论。有观点认为,上海日本人社区已超越“外国人聚居”的简单模式,升华为真正的“共同生活”;而另一种观点则担忧,这更像是城市中的“文化孤岛”。
![]()
上海与日本的渊源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期上海开埠以后。早期来沪的日本人大多聚居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以开设钟表店、服装店、照相馆等小本生意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纺织业开始大规模投资上海,在虹口、杨浦开设了许多纱厂、纺织厂。1923年上海到长崎的定期航线开通,“长崎丸”和“上海丸”两艘轮船往返于两地之间,促进了两地交往。
随着侨民增多,到1935年在沪日本人已突破2万,占上海外国侨民人数近一半。这些区域内建起了为日本侨民服务的住宅、学校、医院、菜场、剧场、寺院等设施,使当年的虹口处处呈现浓浓的东洋风貌,有了“小东京”的称谓。
![]()
二战后,日本侨民被逐渐遣返,但上海与日本的历史联系并未断绝。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新一轮日本人移居上海的热潮开始涌现。
经济纽带,日企与日侨的互惠关系
日本人选择在上海定居,背后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众多日企在上海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为当地日本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长宁区作为日企聚集地,6900多家外资企业中近四分之一是日企,外资总部里日资占比近半,700多家外资代表处中日本机构更是扎堆。
![]()
这些日企为常住日本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闭环,使他们无需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就能实现“可持续生存”。
被公司派驻上海的日本员工享受着优越待遇。在上海任职的工资是在日本的1.5倍,工作也比在日本轻松。拿着高额的月薪,然后在上海消费,对于这些日本人来说,在上海生活非常舒服。
然而,这种聚集也带来了明显的文化隔离问题。部分日本人终身不学中文,子女在家中只讲日语。他们宁愿在价格高昂的日式超市购物,也不愿踏入本地超市一步。
![]()
公共服务领域的“日化”现象尤为明显。在古北一些地铁站,日文标识比中文更醒目。部分商场和餐厅甚至直接接受日元结算,一些日本学校在区域内独立运转,几乎与外界隔绝。
这种封闭的生活状态引发了上海市民的担忧。一位本地居民表示:“看到古北地区几乎变成‘国中之国’,心里确实不是滋味。文化交流是好事,但过度隔离不利于社会融合。”
2025年上海樱花节期间,古北区域的庆祝活动引发争议。半数参与者是日本人,另一半是穿着和服的中国年轻人,大家围着日式灯笼、樱花树庆祝日本传统节日,相关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对比视角,中日对外侨政策的差异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国内日益收紧的外国人政策。根据《朝日新闻》2025年11月的一项调查,66%的日本选民支持首相高市早草更严格的移民政策。
![]()
同样,56%的受访者表示日本需要更少的游客和移民,而只有26%的人表示日本需要更多。这种排外情绪在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80%的30多岁受访者认为这些政策有希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经济发展却离不开外国人。外国劳工广泛活跃在日本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护理等人手不足的行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外国人从业者占全国建筑工人约7%、农林业约5%。
在日中国人聚居区也面临着融合挑战。埼玉县川口市的“芝园团地”住宅区,中国居民占全部人数的一半。因语言不通、习惯各异,中国居民与当地逐渐老龄化的日本居民曾有过摩擦。
![]()
当前中日关系面临挑战。日本极端右翼势力抬头,频繁炒作“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修宪扩军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五万日本人“无门槛扎根” 的现状引起关注。这些聚居区形成的“封闭圈子”,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长期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中,不少人任职于日企核心岗位,掌握着部分行业的关键数据,熟悉城市交通枢纽、公共服务布局。一旦国际局势恶化,这些信息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
![]()
历史经验表明,近代史上日本曾以“文化交流”“商业考察”为幌子,派大量人员来华搜集地理、交通、经济情报,那些看似普通的记录,最终都成了侵略战争的“导航图”。
城市治理,在包容与防范间寻找平衡
面对这种外籍人士聚居的现象,城市管理者需要权衡开放与安全。一方面要维护开放的国际化形象,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形成“国中之国”。
城市规划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既要保障外籍人士的生活便利,又要促进他们与本地社区的交流互动。比如多举办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外籍人士学习中文等。
![]()
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强制推行双语服务,禁止商业场所标注“只用日语”或“仅售外国产品”这类排他性语言,让文化多元真正落地,而不是变成“只为某群体服务”。
对长期居住的日侨家庭,可以设置更细致的居留门槛,例如居住年限、社区参与度与语言能力评估等。上海也可以设立“高敏感行业+外籍员工”的双重筛查机制。
清晨的古北街头,一位日本母亲牵着孩子的手走向校车,用日语轻声嘱咐。路边的早餐摊主熟练地为她装好饭团,用日语道了声“早安”。
![]()
不远处,一群上海阿姨正在公园里练习太极,偶尔向日本母女投去友善的一瞥。这种日常景象正塑造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真实面貌。
黄浦江的晚风可以吹拂樱花,也能吹散误解。但这需要城市有足够的智慧与制度,去守住那道看不见的文化安全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