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灭火器灭不了火苗、消防呼吸器过滤不了烟气毒性、消防水带一进水就破裂……不合格的消防器材不仅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本身也可能成为危险源——近日新华社的报道聚焦消防器材产销领域乱象,揭开了为何“救命器材”成“摆设”、不合格消防器材如何流入市场等隐秘情况。
类似的报道不是第一次了,但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改善。
消防器材可谓“沉默的卫士”,虽然平时存在感较低,但在发生火灾的关键时刻,是能救人于危急之中的保命器材,其产品质量容不得半点瑕疵。这当中,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的火灾报警产品、灭火器、避难逃生产品这三大类消防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常用的,如果这些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对消防器材的生产、销售、维保实施全链条强制性监管,涵盖市场准入、质量管控、技术标准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但在“层层设防”之下,依然有“漏网之鱼”。从生产端来看,一些生产场所规模小、人员少、设备简陋,会利用隐蔽性、流动性强的特点,跟监管部门“打游击”,逃避检查;一些商家明明具有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却应客户所谓“定制需求”降低标准生产不合格产品。从销售端看,一些经销商为了牟利以次充好,明知产品有问题依然上架出售。从使用端看,个别企业、个人消防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为了省钱或应付检查,主动购买不合格产品的现象依然存在……。
消防产品是守护生命财产、筑牢公共安全的重要防线,确保其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消防法》《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消防产品的生产、销售、维保、监督等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关各方须严格遵守。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深化部门协作,针对“打游击”等监管难点,可以采取突击暗访、随机抽检等多种方式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对制售和使用不合格产品的行为要严厉惩处。要对相关认证机构加强认证监管,并持续开展证后监督,严惩认证检验机构在消防产品认证、检验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加大消防产品鉴别与使用的科普力度,通过媒体集中曝光违法案例,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公众提供不合格消防产品问题线索,营造共治氛围。
消防器材成“摆设”、在救命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教训已经不少,媒体的调查应该尽快有“下文”,相关乱象必须尽快得到遏制。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