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留学契机:从考研失利到工作顿悟,迟到的深造决心
我的留学念头,其实早在 2022 年年末就埋下了伏笔。当时正备战本校自动化专业考研,却在考前突发高烧,一度想过弃考,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走进考场,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考研失利后,我站在了人生的三岔路口:工作、二战还是出国?
那时的我刚满 22 岁,总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没有太多焦虑,反而想先积累些实际经验。机缘巧合下,我通过社招找到了一家与专业匹配度 100% 的智能科技公司,岗位是研发工程师,甚至谈妥了大四最后一学期可以线上实习,不影响毕设进度。选择这家小公司而非硬件大厂,一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二是希望获得真正的研发经验而非 “拧螺丝”,既能赚取收入,也能为后续二战或出国补充履历。
大四下学期在实习和毕设的忙碌中匆匆度过。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让我接触了强弱电、信号、控制、嵌入式、深度学习等多个领域,知识广泛却不够深入;毕设跟着偏电气方向的导师做锂电池相关研究,实习又聚焦 CV 和机械臂应用,直到毕业我都没明确自己的深耕方向 —— 这大概是很多自动化本科生的共同困惑。
![]()
2023 年 7 月正式入职后,我的工作节奏相对轻松:8:30 到岗、17:00 下班,稳定双休,抛开收入和上升空间,单从工作内容来看还算满意。但随着项目推进,我开始接触 SLAM 和点云分割技术,却发现部门里没有同事做相关领域,长达数月的摸索期让我深刻体会到 “单打独斗” 的无力感。看着行业大佬的论文,我愈发意识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复现技术的速度甚至赶不上实验室的迭代速度,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必须专精一个方向深入深造。
这时我开始后悔当初选择直接工作。如果二战考研,2023 年毫无准备显然不现实;若备战 2024 年考试、2025 年入学,同届同学都已毕业,专硕 3 年读下来我都快 29 岁,时间成本太高。那段时间看着身边朋友全力备战二战,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愈发觉得当初的举棋不定让自己错失了太多机会。
真正推动我做出决定的是女朋友的一句话。她比我小一届,早就确定了留学方向,2023 年底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申请。12 月底,她劝我说:“如果不打算一直做这份工作,就赶紧确定方向,考研也好申请也罢,不能再犹豫了。” 这句话点醒了我 —— 留学成了当时最优且唯一的选择。其实考研失利时我并非没想过留学,但 GPA78 分的短板、缺乏竞赛奖项的履历,让我默认自己申不到好学校。而身边已经出国的同学朋友却鼓励我:“港三完全可以试试”,还向我推荐了指南者留学。
2024 年 1 月 6 日,当我第一次联系指南者咨询老师时,大部分 24fall 申请者已经完成投递,我不仅院校定位模糊,甚至还没开始准备雅思。现在回想,若不是当初及时止损、果断选择留学,或许我还在工作与深造的纠结中内耗。
二、申请过程:指南者护航,低分晚申逆袭港三新二
1. 精准定位:拒绝 “劝退”,坚定港三新二目标
最初我咨询了三四家中介,得到的建议大多是 “主申英澳、冲刺港五”,院校定位集中在 QS50-100,这与我想冲击名校的诉求相去甚远。而指南者咨询老师的初次沟通就让我看到了希望 —— 他结合我的 985 背景、研发工作经历和专业方向,提出 “港三新二混申,城大、港理工保底” 的方案,还详细询问了我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偏好,分享了多个类似低分高录案例作为佐证。
![]()
同时老师也坦诚告知了申请难度:一是 GPA78 分的硬伤确实会拉低竞争力,二是时间紧迫,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文书、材料准备和语言考试,所有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专业且坦诚的态度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坚定了选择指南者的决心。2024 年 1 月 8 日,我正式签约,我的 24fall 申请之旅就此开启。
指南者的小程序和 APP 给了我很大惊喜,上面的学校信息、项目详情、录取案例都非常详实,浏览起来十分便捷 —— 哪怕是 DIY 申请者,我也真心推荐作为参考工具。正是这些真实案例让我意识到,GPA 并非唯一的录取标准,工作经历、项目匹配度同样重要。
2. 高效推进:紧凑规划,与时间赛跑
签约后,指南者很快为我匹配了申请主导师李老师,我们第一时间敲定了申请策略:以 “有书读” 为第一优先级,利用自动化专业的兼容性,海投港五新二的强电、弱电、信号等多个工科专业(港中文因卡 B 等级未申请)。李老师根据各院校截止日期,为我制定了紧凑的进度安排,从文书撰写、材料准备到语言考试,每一个节点都清晰明确。
那段时间我总觉得 “晚申一天就多吃亏一点”,于是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全力赶进度。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快速梳理了工作中的研发项目、本科科研训练计划和课程论文,突出了自己在 CV、机械臂应用、锂电池研究等领域的实践经历,规避了 GPA 短板。文书创作过程中,老师反复与我沟通,挖掘项目中的技术难点、解决方案和个人贡献,让 PS 既体现了专业深度,又展现了职业规划的连贯性。
推荐信方面,我联系了本科带过我科研项目的两位导师,指南者提供的推荐信提纲帮我省去了很多沟通成本,导师只需在此基础上补充细节即可。而成绩单、毕业证书等材料,我委托还在学校的女朋友赶在寒假前完成了打印盖章 —— 这里也给已经毕业离校的申请者提个醒:提前联系在校同学或朋友,趁学校非假期时段准备材料,能极大节省时间和精力。
3. 语言突击:45 天冲刺雅思 6.5,攻克最大难关
整个申请过程中,最让我头疼的是语言考试。作为英语基础薄弱的 “学渣”,我不仅对雅思题型一无所知,还面临着紧迫的截止日期:港城 EIE 项目 DDL 是 2 月 29 日,港科 EE 与 Tele 项目 DDL 是 3 月 15 日,意味着我必须在 1 月 8 日至 2 月 28 日这 45 天内考出合格成绩。
好在指南者为我赠送了全套雅思线上课程和资料,让我快速掌握了各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技巧。女朋友和出国的朋友也分享了很多备考经验,帮我少走了不少弯路。1 月 22 日,我参加了第一次雅思考试 —— 这既是实战也是摸底,没想到结果超出预期,已经满足了港大、南洋理工、港理工的申请要求,文书提交也随之提上日程。
但港城和港科要求雅思 6.5(单项 5.5),我还需要继续冲刺。2 月过年期间的两周成了关键期,全职备考的效率远高于下班碎片时间复习,我每天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听力、阅读、写作、口语逐项突破。由于年后雅思考位紧张,我连续报名了 2 月 4 日、2 月 23 日两场考试,最终在 “背水一战” 中成功考到目标分数,补齐了申请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里也想分享一点备考心得:短期突击雅思确实能通过技巧训练提分,但长期来看,多听多练多说、打好语言基础,才能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
4. offer 收割:从焦虑等待到 “集邮” 快乐
所有材料投递完毕后,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等待期。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晚都会检查邮箱和学校申请系统,生怕错过任何通知,甚至一度怀疑自己需要 gap 到 25spring。看着女朋友顺利拿到港中文 offer,我更加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启动申请,这种内耗持续了一个多月。
![]()
3 月 27 日晚上 10 点多,我突然收到南洋理工的 offer 邮件,看到 “Admission” 字样的那一刻,心脏仿佛停跳了一拍,确认无误后瞬间如释重负 —— 至少我的 24fall 有了不错的保底选项。在指南者老师的帮助下,我撰写了延期缴纳留位费的邮件并获得学校批准,得以继续等待梦校 offer。
惊喜接踵而至:港理工、港城大的 offer 先后来到,紧接着是港大、港科和新国立的录取通知。最终我收获了 7 所名校 offer,涵盖微电子、电子工程、电信学等多个专业,真正体验到了 “集邮” 的快乐和选择的烦恼。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地理位置(希望和女朋友在同一地区)以及实习机会,我在 2024 年 4 月 30 日确定选择港科电子工程硕士项目。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由衷感谢指南者留学的全程护航:从最初的院校定位、文书打磨,到语言考试规划、材料投递,再到后续的留位费沟通、入学准备,老师始终耐心解答我的疑问,提供专业的指导。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准规划和高效执行,仅凭我一个人的盲目冲刺,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低分晚申逆袭。
最后,作为过来人事,我想给学弟学妹们提几点建议:一是尽早确定方向,无论是留学、考研还是工作,犹豫只会错失机会;二是大胆申请,不要被 GPA 等短板限制,合理挖掘自身优势(如工作经历、科研项目),名校并非遥不可及;三是选择靠谱的中介机构,专业的指导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希望每一个心怀梦想的申请者都能不负努力,收获属于自己的理想 offer,奔赴更光明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