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房企近日接连发布《兑付通知》,其并非简单的流程重复,而是一套精心策划的“组合拳”。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分批操作、区别对待、制造紧迫感,对债权人进行压力测试与分化瓦解,最终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完成债务清理。
01 目的:分而治之,实现高效清盘
1、第一批次:解决“大多数”,快速降低社会影响面
目标:首要目标是清理剩余债权中人数最多、但个体金额较小(300万及以下)的群体。这部分债权人虽然总额占比可能已不高,但户数庞大,是构成社会不稳定和持续骚扰的主要来源。
逻辑:通过快速“解决”掉这绝大部分的小额债权人,可以迅速在统计数字上实现“剩余人数和金额大幅下降”的舆论效果,营造兑付工作接近尾声的既成事实,从而减轻舆论和监管压力。
2、 第二批次:蚕食“中间层”,进一步压缩解决成本
目标:在第一批次制造出的“大势已去”的氛围下,将同样或类似的手段应用于下一批次的债权人。其对象范围的调整,是基于第一波攻势的效果评估。
逻辑:这是一种“得寸进尺” 的策略。如果第一批的强制方案被大部分小额债权人无奈接受,那么公司便有底气将这套模式复制到额度稍高的债权人身上,逐步蚕食,试探他们的底线,力求用同一套打折模板解决尽可能多的人。
02 手段:制造紧张、利用人性的压力机器
通过以下具体手段,将每一次通知都变成了一场施加心理压力的行动。
1、制造信息不对称与不确定性
手段:不一次性公布所有批次的计划,而是“挤牙膏”式地分批释放。当第一批债权人收到通知时,他们处于一种孤立和焦虑的状态:“我是唯一被这样对待的吗?如果我拒绝了,会不会连这个都不如?”
效果: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削弱了债权人的议价能力和反抗决心。他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方案是更好还是更差,从而增加了对当前方案的接受度。
把某知名房企兑付方案拿来曲解作为“作案工具”也同理。刻意营造出一种“都一样霸道”的假象,试图让债权人认为“行业惯例即是如此”,从而降低对其自身严苛条款的心理抵抗。
2、利用“锚定效应”与从众心理
手段:通过第一批的快速推进,制造一种“其他人都已经接受了”的假象。当第二批通知发出时,可以暗示或明示:“小额的基本都解决了,你们还在等什么?” 这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让后者觉得抵抗是徒劳的。
效果:后来的债权人会不自觉地以先前的方案作为“锚点”进行参考,即使方案不公平,也会在“别人都接受了”的心理暗示下,倾向于做出同样的选择。
3、精心计算的截止时间与严苛程序
手段:为每一批次都设置一个极其短暂的决策窗口期(如某月某日截止),并搭配繁琐的反对程序。这在法律上构成了程序不公,在心理上则营造了强烈的压迫感。
效果:债权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研究方案、咨询专业人士或与其他债权人联合。在“时间紧迫”的压力下,人们更容易做出冲动、保守的决策,即选择“避免最坏情况”(落入更不确定的信托方案),而接受“眼前确定的损失”(高折扣现金方案)。
4、分化债权人阵营
手段:通过划分不同批次、不同金额档位,并给予微小的兑付条件差异(如折扣率、首次回款比例),成功地破坏了债权人内部的统一战线。小额债权人可能会想“总算能拿回一点是一点”,而中额债权人则会陷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纠结中。
效果:这使得债权人难以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进行集体谈判。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情况“特殊”,从而被逐个击破。
5、借助“工作组”出面
由“工作组”这样一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内部机构出具文件,模糊责任主体,巧妙地避开了由法律上应承担兑付责任的实体直接出面承诺。
03 玩火自焚 搬石砸脚 正义不会缺席
这套做法,充分展现了其将商业效率凌驾于公平与法律原则之上的清算逻辑。
但是,纵观这套精心设计的化债套路,无论其表面逻辑如何自洽,操作手法如何精细,都难以掩盖其涉嫌犯罪的原事实,再复杂的策略与套路,在法律原则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任何企图通过复杂设计化解问题的侥幸心理,最终只会让企业陷入更深层的信任危机,面临更严峻的法律后果。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理财爆雷#理财化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