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八点,社区医院体检室里,李大妈皱着眉头拿着一张化验单,踌躇在医生门口。她一直自认为饮食清淡,出门遛弯,身体没什么大问题。
可谁想这次体检,血脂指标亮了红灯。李大妈寻思:“难道刚过年吃的那点肉,真能有这么大影响?”
正当她准备自我安慰,“再等等看会不会自己好”,康主任却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血脂异常不像感冒,不能总抱着‘熬一熬就过去’的心态。错过干预,后果可不只是‘抽血多一个红色警告’那么简单。”
![]()
李大妈立马慌了,连忙追问:“那我是不是得马上吃药?可是听说吃他汀会伤肝,真的得终身吃药吗?除了药还有没有其它办法?”这个问题,其实困扰着太多中老年人。
你是不是也曾疑惑:体检查出血脂高,要立刻吃药吗?药物会有副作用吗?到底坚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变化,究竟能不能控制住血脂?万一控制不好,会发展成什么?
今天,结合专家建议和权威指南,我们就来说说,血脂异常到底该怎么办,哪些情况真的需要吃药,健康管理该如何科学选择?尤其是,第3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一犯就后悔!
![]()
绝大多数“血脂异常”埋伏在日常生活里,没有立刻让你“感觉不对”。事实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检出率已接近40%。
其中40岁以上人群更是高发。长期不管,血脂异常会静悄悄地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等风险。
血脂升高,简单说就是血里的脂肪(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变多,就像水管里开始积“油垢”,时间越久,管道越容易堵塞、变脆。
你可能会说:“我一没症状,二没家族史,真有那么严重吗?”权威数据不会骗人。一项对2万例中老年人10年随访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人群未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提升高达2.6倍。
![]()
不仅如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长期血脂高依然可能“无声危害”心、脑与肾脏健康。有些人“侥幸不管”几年后才后悔莫及。因此,医生普遍不建议抱有“等等看、能拖就拖”的想法。
坚持不重视,是“隐患加速器”,但过度恐慌、草率服药,也不可取。体检血脂异常后,短期可能没明显感觉,但中长期会出现以下几类影响:
血管壁“加速变老”:高胆固醇会损伤血管内皮,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概率升高56%,血管弹性下降。
心脑意外事件风险飙升:十年内罹患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机率增加2.1至2.7倍。很多人正因为忽略了早期控制,才让“小问题变大危机”。
![]()
肝脏、胰腺等器官负担变重:脂肪肝发生率高达25%-30%,而且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
部分“良性升高”无需药物干预:如个别“小幅度升高”、无家族心血管史、无其他高危因素者,经3-6月生活方式调整,有28.5%的人可恢复正常,不需立刻吃药。
最关键的,是不要落入下列“管血脂3大误区”:
只盯着“甘油三酯”,忽视“坏胆固醇(LDL-C)”。轻信“单靠饮食就足够”,拒绝药物任何尝试。误以为“药物一吃就是一辈子”,担心副作用不敢用。
![]()
不必盲目恐慌,也不能逃避干预,科学的方法其实很“接地气”:
精准评估风险,分级管理: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只有具备高危因素(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或家族史)的血脂异常患者,才建议及时启动药物治疗。普通人群,先试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后再复查。
生活方式优化不能少:如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25-30克)、每周150分钟快走/健身运动,都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
![]()
权威数据显示,科学膳食+规律运动,6个月内甘油三酯平均可下降15.2%,胆固醇下降8.7%。
药物选择科学规范,绝非“有害无益”:如他汀类药物、大部分有临床依据与安全数据。药物是否需要“长期吃”,“会不会伤肝”,都属于误区。
正确使用、定期监测,大部分人肝功能正常,副作用极低;且部分患者在血脂长期稳定、风险因素消除后,经医生管理可逐步停药或降剂量。千万别道听途说而拒绝规范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