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75%的商船挂着三色旗,阿姆斯特丹的钟声一响,黄金就像洪水一样往城里灌。”——这画面够唬人,可不到两百年,荷兰人自己把剧本演成了反面教材:舰队缩水、金库被挤兑、工厂里依旧吱呀吱呀转着风车,隔壁英国却用蒸汽机把世界推上了铁轨。落差之大,像看一场开局满级、后期删号的速通游戏,观众席上的我们很难不心里咯噔:原来“有钱”≠“一直有钱”,海上马车夫也会翻车。
翻车起点不是船不够,而是船太多、人太少。1602年的东印度公司把股权拆成一张张小纸片,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门口天天像菜市场,谁都能买两股做“全球贸易梦”。那会儿人均GDP甩开英国一条街,可赚来的钱没砸进工厂,反而继续造船、炒香料、放高利贷。商业资本肥得流油,产业资本瘦成豆芽——一条腿走路,速度越快,跌得越惨。
![]()
跌的第一跤来自隔壁岛国。1652年英荷开打,海面上炮声一响,账本上数字跟着跳水:第二次英荷战争砸进去1.2亿荷兰盾,差不多国家十年收入蒸发。更背的是1672“灾难年”,英法联手从陆地捅刀子,荷兰人只好自己扒开堤坝,请海水当保镖。房子保住了,财政也泡坏了,国债利率像风筝断线,一路飙到5%。同期英国亮出“太子”号百门火炮,荷兰最大战舰只能回敬80门,火力差一口气,话语权就差一截。
![]()
火力落后只是面子,里子更脆。荷兰东印度公司把90%利润押在胡椒、肉桂、丁香上,价格一掉就是腰斩;英国佬早把纺织品、茶叶、鸦片铺成“组合套餐”,东边不亮西边亮。1750年香料市场崩30%,荷兰报表当场失血,英国却靠印度棉布回血。殖民这门生意,SKU单一就等于把脖子伸到别人刀下,刀一落,连救命喊声都带香料味。
![]()
金本位时代,谁掌握低息国债,谁就掌握欧洲钱包。阿姆斯特丹银行1680年代还是“央妈”,一场挤兑潮后信誉塌方;1694年英格兰银行带着3%利息的国债上线,欧洲资本立马搬家,连荷兰商人都偷偷买英国债——自家钱帮对手造船,画面讽刺却真实。金融这把椅子,坐不稳就换屁股,没人跟你讲旧情。
![]()
更闷的一棍来自技术代差。荷兰靠风车+运河搞“低碳经济”,英国人鼓捣蒸汽机,1790年英国每千人就能分到一台,荷兰还在跟风车叶片较劲。纺织厂里的机械化程度只有英国三分之一,纱锭一转,利润差就像裂开的河口越冲越大。你卖的是商品,人家卖的是机器,后者还能不断升级,前者只能等着被卷死。
![]()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爱押韵。2023年荷兰央行报告出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还是跑输欧盟平均,被吐槽“船老炮旧”。这话听着像调侃,更像警报:当年靠金融和商业独步天下,今天如果还只靠港口和天然气,故事结尾大家已经写过一次,只是换了个年份。
![]()
所以,看荷兰这段过山车,最扎心的不是“盛极而衰”的老生常谈,而是“路径依赖”四个字。赚钱的路子一旦走顺,谁都想原路折返,可世界拐个弯,原路就成了断崖。船再多、金融再花哨,不升级实体、不押注技术,潮水一退,裸泳照片就挂在历史的墙上,风吹日晒,人人看得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