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在谭家山镇紫竹村农家书屋,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带着孩子们阅读绘本。 邬雅琳 摄
在湖南湘潭县的乡村,一场静悄悄的变化正在发生。曾经默默无闻的农家书屋,如今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圈”,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阅读空间,而是化身为文化传承的驿站、产业振兴的课堂、情感联结的纽带,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乡村肌理,焕发出蓬勃生机。
书屋“搬家”:从高处走向身边,让阅读触手可及
过去,不少农家书屋“高高在上”,设在村部二楼,楼梯成了老人和孩子难以跨越的“门槛”,书籍蒙尘,门庭冷落。改变,从一次“下楼”开始。
排头乡排头岭村的农家书屋,曾是村部二楼那个“被遗忘的角落”,年借阅量不足百册。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村委会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将书屋从二楼搬至一楼,与日均人流量七八十人次的快递点成为“邻居”。这一搬,效果立竿见影。彭爷爷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完土特产,转身就带着孙女走进书屋挑选绘本。
“一趟办两件事,一举两得!”他笑着说。书屋管理员黄琴发现,村民取快递时,目光总会被隔壁的书屋吸引,“顺路就拐进来翻翻书”。书屋年借阅量从此前的不足100册,猛增至超过1000册。
“人在哪儿,书屋就建在哪儿。”这朴素的想法,成为湘潭县优化书屋布局的核心准则。中路铺镇将凤形山村农家书屋直接“嵌”入了汽车客运站的休息室。放学后的孩子、候车的旅客、接送孩子的家长,甚至隔壁取快递的居民,都能顺手借本书。
志愿者贺艳在农家书屋组织了8年的周末“悦读”活动,“孩子们在这里不只读书,还可以学做手工,掌握安全知识,家长们都特别支持。”她说。退休老干部齐光荣也投身其中,利用节假日组织讲故事、诵读经典,在孩子心中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这种“便民利民”的思路贯穿始终。除了书屋“下楼”,该县还利用客货邮站点、银行网点等群众日常必经之处,灵活设置流动阅读点,遵循“人在书有,人走书流”的动态管理,将阅读空间自然嵌入生活轨迹,让书香随时可及。
书屋“变身”:从单一走向融合,让功能跨界赋能
如果说位置的改变让书屋“活”了起来,那么功能的拓展则让书屋真正“火”了起来。它们不再是单一的阅读空间,而是与文化、产业、民生深度融合,衍生出无限可能。
与文化共舞,书屋成为乡土记忆的“守护者”。在锦石乡碧泉村,农家书屋与湖湘文化展陈相结合,打造出“看书+听课+观展”的沉浸式空间,让游客在多元体验中感受湖湘文脉。白石镇杏花村的农家书屋坐落在齐白石故居旁,由新华书店联点打造,配套书画鉴赏书籍,设置交流专区,常态化开展艺术分享,传承大师风范。乌石镇乌石村在彭家围子特别支部陈列馆内建设红色主题书屋,探索“游览+阅读”新模式,使其成为红色文化的“心灵充电站”。石鼓镇铜梁村书屋更是将非遗油纸伞融入骨髓,从吊顶装饰到技艺传授,推动油纸伞“活态”传承。
与产业共振,书屋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河口镇石枫村是“种植专业村”,这里的书屋精准聚焦农技需求,整理本地种植经验,形成“专业书籍+本土经验”的特色藏书,并创新“书屋+农技基地”模式,通过“田间课堂”精准解决畸形果、霜霉病等难题,带动全村蔬菜亩产提升。青山桥镇三富村则将书屋直接设在了皮鞋产业直播基地内,配备电商运营、皮革工艺书籍,以“阅读学习+实操培训”为从业者赋能,还计划联动高校,引入学生团队参与电商实战,拓展“书屋+直播+人才培育”新路径。
与民生共鸣,书屋成为温情服务的“连接器”。为了破解资源瓶颈,湘潭县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打破部门界限。联合交通局,在客货邮站点嵌入“悦读驿站”,实现“寄取快递+随手阅读”;联动民政局,在失能特困人员照护中心打造专属阅读角,配备大字版书籍、有声读物,组织志愿者每月开展“一对一伴读”;深化校地合作,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参与阅读推广、支教帮扶,云湖桥镇与湘潭大学合作的“翼飞支教”活动,年均惠及150余名农村学生。书屋,由此从宣传文化系统的单一阵地,转变为多元主体合力建设的惠民空间。
书屋“暖心”:从管理走向服务,让空间充满温度
书屋的“出圈”,最终落脚于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让它成为群众愿意来、想要来的“舒适圈”。
书籍配备上,不再是“我有什么你读什么”,而是“你要什么我配什么”。通过发动单位捐赠、征集阅读心愿、制定“阅读订单”等方式,让书籍精准对接需求。分水乡分水村针对书法爱好者,专项补充书法类书籍并配备书法桌。
开放时间上,与村部服务时间同步,工作日确保每天开放不少于7小时,节假日实行预约制,并在显眼处公开管理员联系方式,确保群众“随时能进”。
活动安排上,则充分考虑了乡村群体的多样性。重阳节期间,多个乡镇以书屋为阵地举办“送戏下乡”、阅读共享活动;河口镇莲托村打造亲子阅读角,每月固定开展“故事妈妈讲故事”“亲子手工DIY”;谭家山镇紫竹村书屋自主组建73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周末课堂”、夏令营,4年服务留守儿童近万人次;茶恩寺镇桥市村的“周末课堂”,则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成长课程,从爱国主义教育到口才表达,从预防侵害到认识自我,让孩子们在“精神粮仓”里茁壮成长。
在紫竹村,由原肖冲小学改建而成的书屋,面积达3000平方米,藏书过万册,服务覆盖本村及周边4个村,成了5个村乡亲以书会友的“共享圈”。村民李大叔拿着刚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册》感慨:“以前找本农业书得跑老远,现在随时能查资料。累了坐这儿翻两页书,跟老朋友聊聊天,舒坦。”
从“高冷阁楼”到“人气旺地”,从“单一借书”到“多元赋能”,湘潭县的农家书屋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蜕变。它们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乡村的烟火日常。书屋或许只有方寸之地,却足以安放一个村庄的情感与未来。它用书香温润了乡土,更在潜移默化中,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尹义龙 陈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