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徒步旅游是长城遗产的重要游览方式,对促进长城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为研究区域,提取该地区GPS徒步轨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发掘轨迹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结合不同的景观资源特征与徒步者动机需求,总结出遗产历史游览、自然风光游览、村落人文游览和山地健身游览4类长城徒步游览模式。以八达岭石峡段长城为例,在全线资源特色视角下总结提炼该段资源优势和保存现状,并进行游览步道的系统规划,针对单一景观、线性景观、组团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多种游览线路与墙上、墙下等多种观景方式的游步道综合优化。研究结果可为长城景区发展建设与结构优化、游览模式与路线规划,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工程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遗产;长城;徒步旅游;景观资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
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2021年8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颁布实施,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长城文旅融合发展:利用长城本体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形成文旅融合区,将长城遗产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展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遗产价值,呈现人与自然融合互动的文化景观价值。徒步旅游作为兼具亲近自然、休闲娱乐与社交属性的户外活动广受欢迎。《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推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徒步、骑行等项目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步道建设,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步道体系”。综上,将徒步旅游与长城文旅项目融合,建设长城国家游览步道,可使户外运动兼具运动休闲与历史文化精神传播属性,为长城景观资源利用带来新模式。
针对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游客轨迹的聚类分析、行为模式和群体差异性,以及旅游者空间感知等方面;研究区域包括海岛、山地等不同地形,为本研究分析徒步旅游行为模式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新的数据获取技术为旅游者空间分布规律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基础,利用GPS轨迹数据对旅游者移动路线、活动位置和时间属性进行了全面记录,并与GIS地理空间分析相结合,为定量研究旅游线路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与快速高效的方法。针对长城遗产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对遗产本体的价值挖掘和遗产资源的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前者主要包括资源点的新发现、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性认知、遗产主题内容的揭示及遗产景观特征识别等;后者包括文旅资源结构特征解析、遗产阐释体系、遗产空间格局构建及长城景区规划建设等。但现有研究尚未将旅游路线规划与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且缺乏对徒步者轨迹分布规律与遗产资源特色关联性的探究。在具体游步道选线及规划设计方面,相关研究已尝试使用游客数字足迹、POI数据进行步道选线和规划设计,并基于多源数据构建游步道适宜性评价体系,为游步道的综合优化提供方法借鉴。
目前,长城文旅资源的开发面临遗产本体的保护、资源及空间的约束性等挑战。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设国家3A级及以上长城主题旅游景区34家,但与上万千米的长城总长度相比,景区数量极其有限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重要关隘,大量长城段和资源点没有被有效利用,尚未实现连片连线的统一开发。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具体的步道建设落实之间存在隔离错位。仅依靠政府自上而下宏观的旅游路线方案规划缺乏空间尺度的敏感性,容易产生规划设计与旅游活动实际需求的错位;对于沿长城墙上游览的单一遗产资源利用方式,忽略了较多长城遗产资源的建筑细节,难以充分发挥长城遗产旅游的独特魅力。
因此,本文基于长城徒步GPS轨迹数据,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进行三方面研究:1)从宏观特征角度,对徒步轨迹的空间分布、形态类型等特征进行量化,探析轨迹特征与长城景观资源的耦合关系;2)结合不同景观资源特征,总结归纳不同主题的徒步游览模式,并以典型长城段为实例总结路线特点与规划开发要点;3)从微观建设出发,以八达岭石峡段长城为典型实例,在长城全线资源特色视角下总结提炼该段资源优势,并对该段资源保存现状的完整性进行分级,提炼典型徒步路线,设计墙上、墙下等多种观赏路线,总结徒步游览步道的综合优化策略。本研究利用底层用户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规划实践,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与长城景观资源的文旅融合发展。
1研究案例与研究框架
1.1研究案例
研究区域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2021年)》的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北部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六区。由于早期北齐长城资源的考古挖掘尚不充分,因此本文以明长城为研究对象。
1.1.1长城景观资源特点
北京段长城总长度520.77 km,拥有国家级长城旅游景区19个(数据截至2023年),其长城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北京长城景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景区开发较早,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包括八达岭、居庸关等较成熟的旅游产品;2)长城所在区域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包括山地、丘陵等自然地形,与潮河、永定河等水系紧密交织;3)北京明长城本体遗产资源点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各个长城段在建筑及其构件的微观尺度上具有地域性特色,例如菱形敌楼、多箭窗楼等特殊敌楼形态,以及吐水、射孔、望孔等多种墙体细节设施。
1.1.2长城旅游开发现状
北京自20世纪初开放八达岭风景名胜区以来,持续加强长城旅游资源的建设开放,长城景区热度超越颐和园、圆明园等历史人文景点。例如,八达岭景区暑期仅单日客流量就达6.2万人次的红色预警值且一票难求,足以见长城旅游的巨大市场潜力。但目前北京长城旅游开发仍存在以下问题。1)长城景区开发段长度短,大量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根据长城主题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22年7月—2023年6月)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已开发长城段仅占总长度的10%。2)景区热力分布不均。长城旅游多集中在八达岭、慕田峪、居庸关等热门景点,节假日游客量激增导致景区承载力不足,热力分布不均,游客需求与遗产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加剧。3)长城游览模式单一,遗产资源利用不充分。游览模式仅限于“爬长城”,对潜在的遗产资源点认知和价值阐释深度不足,致使景观同质化、叙事碎片化、区域开发不均衡,进而导致难以充分彰显全线景观资源价值魅力,对景区产业发展造成一系列制约。综上,应结合长城景观资源特点,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制定游览规划,推动规划建设与遗产景观资源类型的协同开发。
1.2数据获取
对于徒步旅游路线的分析,以徒步GPS轨迹作为基础数据。数据来源于两步路户外网站(https://www.2bulu.com/),该网站是目前面向徒步用户下载量排名第一的户外软件。收集旅游者自主上传的轨迹数据,记录运动时长、运动速度、轨迹经纬度、轨迹长度、轨迹起始点和终止点,以及用户自主标记点等信息,并对运动类型(如徒步、骑行等)和轨迹分布地区进行分类。以“长城”为关键词,在北京范围内对徒步数据进行搜索,获取轨迹2175条,经过数据清洗和筛选过滤后,得到有效徒步轨迹1673条。
北京长城资源数据来源于国家文物局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工程统计(http://www.greatwallheritage.com),包括长城墙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的位置编号等基本数据;同时利用课题组自主建设的“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基于全线连续的低空无人机航测获取厘米级图像和三维数据,以补充并完善长城全线的现状资料。
其他基础数据,如DEM高程、天地影像等自然地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道路交通、遗产点等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POI数据。将上述文本数据利用坐标拾取器获取经纬度坐标,并转化为图层文件导入ArcGIS 10.5进行分析。
1.3研究框架
基于GPS长城徒步轨迹数据,利用ArcGIS进行地理空间系统分析,并制定研究框架和方法(图1)。1)数据获取:获取长城徒步轨迹数据,提取轨迹路线、起止点和用户标记点,并对长城景观资源类型进行分类。2)轨迹特征分析: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对轨迹的空间分布及特征形态进行解析。3)游览模式提取:结合徒步者动机需求和景观资源特征分析,总结长城徒步游览模式。4)游步道节点优化:以八达岭石峡段长城为例,基于长城全线视角梳理该段资源现状及优势,总结游步道优化策略。
2长城徒步轨迹特征解析
长城景观资源类型包括长城墙体、单体建筑、附属设施和相关遗迹遗存等,其周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均可作为徒步游览过程中的吸引物,增加遗产资源“浓度”。具体资源类型如图2和表1所示。
![]()
2.1徒步轨迹空间分布
徒步轨迹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紧密相关。利用ArcGIS软件将所获取的GPS徒步轨迹数据与地理数据叠加,可知徒步轨迹所覆盖的区域以山地为主,多为中山和低山丘陵;土地覆盖以林地为主,少量为灌木地;坡度主要分布在15°~30°,局部点段坡度大于45°。
徒步轨迹空间聚集度与长城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相耦合,整体聚集情况与保护规划中的5个重点区域规划一致。利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徒步轨迹与长城资源分布(图3)发现,怀柔区的轨迹最为密集,其次为密云区、延庆区,而平谷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的轨迹数量最少,可见长城遗产资源禀赋较为优越、保存情况较为良好、墙体连续性较高的区段更加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利用徒步者开拓路线能力极强的特点,为选择重点开发区段和景区游览路线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徒步轨迹形态类型
徒步轨迹根据起止点之间的距离和形态分为线形和环形2种类型(图4)。利用ArcGIS邻域分析工具计算起点至终点的距离,结果显示,68.2%的起点与终点接近,相距在3 km范围内,可被视为环形闭合路线。
将轨迹按照形态分类与长城资源分布叠加发现,由于长城墙体的连续度和景观资源不同,使得徒步者在选择线形或环形路线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1)线形路线主要分布在长城墙体连续度更高、遗产本体保护更佳,或遗产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的区段,如怀柔区响水湖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延庆区龙泉峪长城、大庄科长城;轨迹平均长度9.48 km,与长城墙体之间的重合率为36.2%,进而有效缩短丛林登山距离,增加沿长城墙体游览的体验;起止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通常大于3 km,行程需要借助公共交通往返。2)环形路线则与长城墙体的重合率较低,为23.6%,轨迹平均长度11.64 km,较线形路线更长,但避免了起止点间的折返;路线中包含较多丛林登山段,使遗产资源的“浓度”较低或分布较为集中,多聚集在重要关口节点处,如古北口、撞道口等,主要体现在箭扣长城、卧虎山长城等区段。
![]()
![]()
![]()
3结合景观资源特征的徒步游览模式
徒步游览模式与长城景观资源类型及其周边的山水风光、村落人文风光等要素紧密相关。结合对徒步轨迹的特征解析与徒步者的动机需求分析,总结出以下4类长城徒步游览模式(表2)。1)遗产历史游览:以长城本体资源为主的游览模式;2)自然风光游览:将长城遗产资源与周边森林公园等自然要素相结合的山水风光游览;3)村落人文游览:结合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古驿站,挖掘村落的人文风光游览价值;4)山地健身游览:基于陡峭长城墙体段设置户外探索挑战项目。下文针对不同类型的典型长城段(图5),归纳其游览模式的路线特点与规划开发要点。
3.1遗产历史游览模式:慕田峪长城段
遗产历史游览模式以长城遗产本体资源的游览为主线,串联各类军事设施及历史遗迹遗存。游览对象为现状保存较好的长城区段,包括独特形制的空心敌台、多种色彩构成的长城墙体,以及悬眼、吐水等细部设施。以慕田峪长城为例(图5-1),其路线平均长度为11.62 km,平均用时5.43 h。其中,沿长城墙体行进的长度占总路线长度的62.4%。游览过程中,可通过攀爬、登临、内部观赏等直接接触型活动形式感受长城的营建智慧。通过提取轨迹信息标记点及文本描述,发现有关“敌台/敌楼/烽火台/台/楼”的标记点最多,可见长城的建筑设施是游览过程中的主要吸引物。在路线规划设计时,不仅要紧密结合遗产本体资源点进行路线规划,还要在细节层面展现长城的精细构造,并通过空间引导标识及展示解说等方式揭示长城防御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及设施之间的协同关系。
3.2自然风光游览模式:黄花城长城段
自然风光游览模式以长城与周边自然景色的交融为吸引物,感受山峦叠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的自然风光及长城戏水、水没长城的奇特景观。以黄花城水长城为例(图5-2),长城被湖水分隔为3段,呈现“山间碧玉,水中长城”的独特景观。其路线平均长度为9.97 km,平均用时4.26h,路线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沿长城墙体行进的长度仅占总路线长度的37.1%,以蜿蜒的长城为背景开展远眺、俯瞰等活动。在路线规划设计时,应结合视域分析,在视线开阔及风景秀美处设置观景点;结合周边自然风景区、水库等景点,进行多景区联合开发。
3.3村落人文游览模式:古北口长城段
村落人文游览模式与长城古代军事聚落、古驿站紧密结合,游览欣赏长城沿线的戍边军堡、茶马互市等不同风格的古城古堡,体验沿线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古北口长城段为例(图5-3),其路线平均长度为7.46 km,平均用时6.47 h,游览过程中可停留、休憩的节点较多,地形起伏较小,路线行进难度低,着力打造以长城历史文化、乡村体验及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在线路规划设计时,应在长城游览的基础上增加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和民俗庙宇景点,立足“历史文化旅游小镇”的定位,保护并发掘古长城、古御道、庙宇等古迹遗址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村镇民俗文化资源。
3.4山地健身游览模式:箭扣长城段
山地健身游览模式以户外登山和运动健身为主题,以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为目标攀登难度较大的陡峭长城墙体段。以箭扣长城段为例(图5-4),其周边山势富于变化,长城位于险峰断崖之上。其路线平均长度为15.64 km,平均用时6.18h,地形起伏较大,路线中的“鹰飞倒仰”节点为长城全线最陡峭的区段之一,坡度达49°以上,路线难度较大,适合专业徒步者进行探险活动。在路线规划设计时,应布局配套保障设施,在保持遗产本体原真性的同时,对坍塌或损坏区域进行修缮,并与登山步道建设规划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多级步道体系。
4长城徒步游览步道综合优化
游步道的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徒步过程中的观景体验,针对不同的地形线路和景观资源,应设计不同的步道游览方式和观景点。下文以北京八达岭石峡长城段为例,在长城全线资源特色视角下总结提炼该段资源优势(图6),对该段资源保存现状的完整性进行分级(图7-1),并从轨迹数据中提取出最典型的徒步线路(图7-2),对线路中的用户标记打卡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发掘游客重点关注的景观资源点位置(图7-3)。进而针对长城徒步游览步道进行路线规划和观景点设计,并总结不同类型景观资源的游览模式。游步道的规划建设直接影响徒步过程中的观针对不同区段、不同类型的长城景观资源,应进行不同的游览线路规划。长城的主要游览线路包括长城墙上游览、墙下游览,以及空心敌楼及暗门等内部空间穿行;主要观景点包括墙上观景点、墙下观景点和内部观景点(图8)。在对八达岭石峡段资源特点充分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该段长城步道和观景点的系统规划(图9)。
基于对八达岭石峡段的长城步道与观景点的系统性规划设计,总结针对不同景观资源要素的游览模式和观赏内容(图10)。1)单一景观要素:以近距离观赏的方式展现特殊遗产空间、建筑细节和特殊形态区段,对于吐水、磕洞等位于墙体外侧的特殊构件,设置墙下游览路径;结合暗门、特殊形制敌台,设置内部穿行路径。2)线性景观要素:以连续性体验为主,景观要素间有叙事关联性,可设置墙上、墙下连续步道。3)组团景观要素:展示主题叙事下的遗址空间关系与场所,如关口-暗门、关口-敌台应援组合、利用燧体进行烽火传递路径等,保证景观要素均在视域范围内。4)自然景观要素:以墙下远眺和墙上俯瞰形式为主,与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相结合,共同呈现长城在广袤地域中的多样景观。
5结束语
在徒步旅游过程中,长城资源的利用模式是由旅游者自下而上、凭借“群众自主性”逐步形成的。相比基于旅游资源分布的自上而下的路线规划,通过徒步轨迹进行的旅游路线开发和游步道建设,与实际旅游活动需求的匹配程度更高,与当地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结合更加紧密。
本研究以徒步轨迹作为基础数据,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步道选线及综合优化提供参考,助力长城文旅融合工程建设。
![]()
![]()
![]()
![]()
![]()
![]()

编者注:原文刊载于《中国园林》2025年第5期。作者:王天莲、李哲、张梦迪、李严。

本文所有观点与图文均未作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
声明 :全民健身我们在行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单位支持,致力于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推广和全民健身文化的传播,部分内容及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