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坊
自掏腰包600多万
用儿子和孙女的名字买了别墅
到头来却钱房两空
近日
上海一退休教授
因“借名买房”引发纠纷
让原本就暗藏矛盾的家庭
彻底陷入困境
退休教授的养老规划
借名买房埋下隐患
今年70岁的王教授,退休前是某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和严谨的处事风格。多年来,王教授夫妇一直和儿子、儿媳住在同一小区。
2023年,王教授老两口因不堪儿子与儿媳频繁地争吵,于是决定去郊区买套房子,安心养老。
因老两口当时名下共三套住房,不具备再买房的资格,于是打算用儿子的名义购买位于奉贤的期房别墅。儿子提出希望能加上小孙女的名字,这样老婆看着开心。王教授同意后,便独自完成了购房、入住的全部手续,儿子与儿媳也从未过问。
产权变更起争端
家庭矛盾全面爆发
2025年1月
老两口顺利乔迁新家
本以为就此开启安稳的养老生活
却未料
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酝酿
在买下期房别墅后,王教授与老伴陆续卖掉了自己名下的两套住房,二人也重新具备了购房资格。
乔迁新居后,王教授向儿子提出,希望按照约定将奉贤房屋的产权变更登记至自己名下。
然而,在他们办理房屋过户的时候,房产交易中心要求未成年小孙女的监护人代她签字的时候,儿媳妇不同意了。
2025年4月,王教授无奈之下向奉贤区法院提起诉讼,将儿子、小孙女、儿媳一并告上法庭,要求履行此前签署的《借名买房协议》,将房屋产权变更至自己名下。
一审判决:赠与
“微信聊天” 成为关键证据
奉贤区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教授与老伴借名买房的原因、出资情况、房屋实际居住使用等核心事实均成立。
但法院同时指出,王教授与大孙女的微信聊天记录中曾提到“奉贤房屋我们住15年或20年以后再留给你爸与你妹”,据此认定王教授已将该房屋赠与儿孙。最终,法院驳回了王教授要求履行借名买房协议的诉讼请求。
不服一审判决的老两口,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
这场官司
也让原本还算和睦的家庭
陷入多方诉讼
亲情彻底破裂
老伴因此事与王教授爆发激烈争吵,甚至提出要起诉离婚;
儿媳与儿子的离婚诉讼也在同步进行;
更让王教授心寒的是,大孙女在法庭上直接指证奶奶“索要房产”。
二审调解陷僵局
老人愿让渡5%份额,儿媳拒绝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上诉后,主审法官为化解矛盾,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涉案房屋50%的份额变更至王教授名下,另外50%登记在小孙女名下。
对于这个方案,王教授与老伴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认为,即便法院坚持认定“赠与”,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二人曾同意赠与小孙女50%的份额,更何况所谓的“赠与”根本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支撑。
但为了息事宁人,也出于对晚辈的疼爱,王教授与老伴最终做出让步,同意赠与小孙女5%的房产份额,还承诺待小孙女成年后,若能知书达理、孝敬长辈,未来会留下可继承的财产。然而,这一让步方案仍未获得儿媳的同意,二审调解陷入僵局。
晚年维权路漫漫
老年人财产权益如何守护?
对这起案件的几个关键问题
法律专家做出了解答
Q:确认“借名买房”认定的关键
在借名买房的几点成立要件中,当事人之间是否签过借名买房的合同是关键。这份事后补签的借名买房协议,一方面是事后签署的,另一方面也没有征得未成年的小孙女的同意,从目前判决的角度看,法院并没有采信是借名买房。
![]()
Q:夫妻共同财产处分权
王教授买房的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从这一点上看,宋安成律师认为她的老伴倒是可以申请撤销,原因是在夫妻关系续存期间,一方任意处置双方财产,另一方是可以主张撤销属于自己财产的那部分。
Q: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房产权益
本案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购房合同上王教授的小孙女是一个十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限制,如果小孙女名下只有这一套房,就不能把这套房过户过走,法律上保护未成年在被处置了房产之后还应有新的居住地,即使到了交易流程也无法完成过户。
如今
王教授与老伴的上诉案件仍在审理中
这个被房产纠纷撕裂的家庭
何时才能回归平静,仍是未知数
王教授与老伴的维权之路
还在继续
他们的遭遇也给更多家庭
敲响了警钟
亲情不应成为财产纠纷的牺牲品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更需要得到法律的坚实守护
和家庭成员的尊重与理解
消息来源|新闻坊综合案件聚焦(记者:谭悦、小编:赵祎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