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大气治理攻坚成效让“天空蓝”成为常态。步入“十五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守护蓝天常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既是使命担当,更是民生期盼。立足新起点、锚定新目标, 需系统总结“十四五”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特别开设“美丽蓝天地方实践”专栏,分享各地在大气治理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
近日,“四川蓝”又双叒叕刷屏了!城市与雪山同框已成常态,每一幅“蓝天大片”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的“神助攻”。四川大气治理不再仅靠“等风来”,而是靠精准锁定与智慧防控。
![]()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省PM2.5浓度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同比降幅超10%,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水平。这组数据的背后,是科技“送”给群众“推窗见雪山、抬头赏蓝天”的生态福祉。
一张“智能网”:精准识别找出污染“元凶”
“以前找污染源,像‘大海捞针’,全靠人盯人防。现在卫星、雷达、地面站协同发力,污染物是什么?在哪儿?一目了然。”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内,技术人员指着实时跳动的大屏介绍。2024年冬季,正是这套系统捕捉到广安主城区轻度污染信号,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推动一线快速处置。
这张“网”到底有多强大?
为了彻底告别过去治污“看不见、摸不准”的困境,四川投入近30亿元打造智能化监测矩阵:3600余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扎根城乡,22个组分站精准“解码”污染成分,4座超级站与2座移动方舱机动巡查,30台雷达走航车穿梭重点区域,再加上卫星遥感的高空俯瞰,形成“天、空、地”立体网络。
通过数据融合,系统可实现污染物“百米级精准溯源”,污染识别精度提升至80%,过去那些隐蔽的“污染元凶”,在科技的天罗地网下,再也无处遁形。
一个“智慧脑”:精准把脉开出治污“良方”
如何实现精准施治?四川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整合公安、经信、住建等领域信息,构建“线索移交—行业督导—限时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2024年,处置异常数据线索超1000条,整治污染高值区20余个。
与此同时,四川统筹科研单位和监测站科技力量,组建四个大气区域帮扶组,常态化开展“融入式”科技帮扶,“一城一策”开展精准治理。
四川通过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和防控院士工作站,持续开展“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打通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与专家研判的科技体系,准确识别治理重点,实现“精准把脉、科学开方、分类施治”。
一条“转型路”:精准引导推动靶向治理
四川的工业绿色转型之路,走的是一条“智慧导航”之路!根据排放源和组分分析结果,每年确定重点治理行业和区域,推动减排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
在重点行业方面,四川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比例达92.7%;2024年开展砖瓦行业整治,压减、治理产线1500余条,压减产能占比50%,力度空前。
治理靠科技,激励同样讲科学。四川省政府每年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的3个市予以通报表扬和资金重奖;今年启动的 “蓝天赋能”行动,首批15亿元资金精准投向5个重点城市,单个城市最高可获3亿元支持......
“我们的所有激励政策,都根植于科学的监测数据,让蓝天成果直接兑换成‘真金白银’ 。 ”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道出了背后的逻辑。
一套“响应链”:精准调度决胜重污染天
过去应对重污染天气,多依赖经验判断和被动迎战。如今,四川省依托科技创新,构建起智能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实现了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布防的转变。
四川持续深化成都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模式,建立“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三联动作战体系。通过依托高性能计算集群、多种化学传输模型、AI智能工具以及先进预报体系,开展7—10天精细化预报和1个月中长期预测的业务化运行,重污染过程提前3天风险提醒,提前2天启动预警,每日开展会商研判,动态评估减排效果,及时优化调整管控措施。这一体系在确保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
图为成都兴隆湖。
当推开窗,雪山成为日常的风景;当仰望时,蓝天成为不变的底色——科技写下的答案,早已融入每个四川人的生活。这幅以科技为笔、以蓝天为卷的“生态画作”,仍在徐徐绘就⋯⋯
供稿 |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
编辑 | 张韵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