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推进“科教融汇”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新时代命题,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发展从“中低端仿制”向“高精尖创新”迈进,高等教育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职业本科教育从“小众探索”向“大势所趋”跨越。但仍面临着四大现实挑战:一是职业院校定位不清晰,忽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建设滞后于技术变革,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成效不足;二是技能人才能力不适配,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从“操作型”向“创新型”跃迁,传统“跟岗实习”“仿真实训”等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对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三是“双师”教师科研有短板,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有限,科研创新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教学反哺科研、科研引领教学”的良性循环;四是技术创新平台有缺失,职业院校在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中,科研“1-10”缺少研发中试基地,“10-100”缺少应用放大效应,难以解决创新型企业面临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科教融汇"实践样本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了50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超过90%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存在产业创新链精细化分工程度高、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成本高、生产技术复杂度高、高端生物产品产出附加值高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突出特点。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作为开发区唯一高校,具有服务开发区产业独特的区位优势。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立足生物医药高精尖产业需求,入选第一期国家“双高计划”A档并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连续6年稳居全国生物技术类专业榜首。形成了“在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实践样本,探索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科教融汇”模式。
一是以“办在开发区、服务开发区”为办学方向,构建北京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锚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药品生物技术高水平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国药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生物医药园为支点,以昭衍生物等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节点,构建“区—校—园—企”北京生物医药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驱动生物医药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二是以“支撑产业链,融入创新链”为服务导向,打造技术创新与中试验证转化赋能平台。联合体共建开发区开放性生物医药实习实践中心和技术技能平台,补强开发区技术创新与中试验证转化赋能平台,建立“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面向企业技术攻关问题,组建“企业专家+专任教师+在校学生”研发服务创新团队,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学生创新实践-教师科学研究-企业成果孵化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技术服务和人才服务有效支撑产业链,融入创新链。
三是以“研发辅助+高端生物产品生产”为职业面向,创新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培养路径为主线,构建专业群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书证融通型(S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根据职业兴趣跨专业选择小学期、复合模块课程,培养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C型);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建的北京市级工程师学院和企业现代学徒中心,“师带徒”实岗锻炼,培养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I型)。
四是以"科研引领+反哺教学"为课程指向,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实施“专任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流动机制,将企业真实科研项目转化为模块化课程案例,开发《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细胞培养技术综合实训》等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企业“人源化抗体筛选”攻关项目,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使学生在掌握关键技术的同时,培养问题导向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系统构建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并非简单的“科研进课堂”,而是需要构建“理念-机制-平台-评价”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树立"类型教育"科教融汇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其“科教融汇”应立足“职业性”与“高等性”的双重属性。职业院校应聚焦应用型科研,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短平快”攻关,避免盲目攀比“高精尖”研究。
二是完善协同机制,打通"创新资源"双向流动通道。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共享等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科研创新。例如,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的研发中试基地给予设备购置补贴,对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产生的成果给予专利共享权益,形成“投入-转化-收益”的良性循环。
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研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企业实际科技攻关项目分解为教学模块,深入推行“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同时,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将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的成果折算为创新学分,激发学习内驱力。
四是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导向"质量监控机制。改变传统以“论文数量”“课题级别”为主的评价方式,将企业满意度、成果转化效益、学生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例如,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重点考察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实际贡献;对学生学业评价,突出其在科研项目中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表现。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使命所系,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现实所需,更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推进“科教融汇”,在培养创新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创新型企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创新中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陈亮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