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供暖:别让“暖屋子”的民生承诺,凉了百姓心!
刚入冬的沈阳,室外冷风一吹就打哆嗦,本以为进了家能裹着暖意缓口气,结果不少人吐槽:“屋里比阳台暖和不了多少,穿棉袄看电视都冻脚!” 打开评论区,满屏都是沈阳人的“取暖辛酸史”,有的说暖气片只温不热,有的吐槽报修4回依旧冰凉,还有人直言“年年盼改善,年年冷飕飕”,供暖这事儿,真是戳中了太多家庭的痛点。
![]()
按理说,今年沈阳早早就启动了供热准备:维修改造300台锅炉、245公里管网,提前完成82%的储煤任务,10月底就进入正式供热状态,政策层面的“暖保障”说得明明白白 。可到了实际体验中,“纸上温暖”却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有小区居民反映,连续三年供暖季末期室温都达不到18℃的标准,百余名业主反复投诉,得到的只有“已记录”“将督促”的敷衍回应,问题始终没解决 ;还有人调侃,现在下班回家的固定流程是“开暖气、打电话报修、等师傅上门放水”,可放了气、放了水,暖气片依旧“冷冰冰”,维修成了走形式,温暖成了空头支票。
![]()
咱沈阳人不怕冬天冷,就怕供暖“不给力”。按时交着26元/平的采暖费,盼的就是18℃以上的踏实暖意,这不仅是《辽宁省城市供热条例》的明确规定,更是关乎民生幸福感的基本承诺 。相关部门也有智慧监管平台,能实时监测供热参数,可为啥“数据达标”和“体感温暖”差了这么多?为啥投诉记录堆了一堆,实质性整改却迟迟不到位?
其实百姓的要求很简单:暖气能真正热起来,报修能有人认真管,不达标能按规定退费。别让“冬病夏治”的维修改造只停留在报表上,别让24小时值班的承诺只挂在嘴上。希望供热企业能多些责任心,把“好好烧”落到实处,及时排查管网隐患,精准调节供热参数;监管部门能真正“亮剑”,加强巡查力度,对不作为的企业严肃追责,让投诉有回应、问题有解决,别再让沈阳人的冬天,在“裹紧棉袄盼暖气”中度过。
![]()
毕竟,冬天的温暖,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沈阳家庭应得的民生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