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收过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曾是不少农村地区的“心头难题”。而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昔日被视为“包袱”的秸秆,如今正摇身一变成为农户增收的“财富密码”,不仅为养殖产业提供了优质“粮草”,更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
初冬时节,松山区的乡间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在连片的玉米地上,大型秸秆打包机械在农机手的操作下往来穿梭,将一根根玉米秸秆收集、粉碎、揉丝后,打包成一个个规整的草捆,整齐地“排列”在田间。这些曾经被农户就地焚烧或随意丢弃的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
![]()
“以前玉米秆不是当柴烧就是扔在地里,现在有机械来打包收购,不仅能赚钱,地也能清得干净,来年种地更方便。”松山区一位农民算起了经济账,“每亩地的秸秆能给我们带来几十元收入,对于靠种地吃饭的我们来说,这可是实打实的补贴。”
![]()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松山区每年产生大量玉米秸秆。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让“放错地方的资源”焕发新生。据了解,通过秸秆打包回收,农户每亩地可增收50 - 80元,全区每年仅秸秆饲料化利用一项,就为农户带来数百万元的额外收入。
秸秆变饲料的背后,是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过去,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空气,还极易引发火灾。如今,秸秆饲料化利用从源头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现象,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当地养殖业提供了稳定的饲料来源,推动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改善”的多重效益。
![]()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也与国家政策导向不谋而合。根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秋收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指导意见》,秸秆饲料化利用是发展种养循环、扩大草食动物饲料来源的重要举措。松山区严格遵循“适时收获、安全储存、分类加工、科学饲喂”的原则,在秸秆收获环节,采用茎穗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先进设备,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秸秆切碎收集等联合作业;在储存加工环节,对秸秆进行除尘、除杂、揉丝、打包,确保秸秆饲料品质,为养殖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
目前,松山区的秸秆饲料不仅供应本地养殖企业,还通过冷链物流远销周边地区,形成了一条从“田间”到“牧场”的产业链。养殖企业用上了低成本、高品质的本土饲料,农户靠着秸秆“变现”鼓起了腰包,生态环境因秸秆禁烧得到了改善,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在松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秸秆成患”到“点草成金”,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产业切入点,善用政策红利,激活资源潜力,就能让农业废弃物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李富 王向东)
来源:法制新闻联播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