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清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伊日勒吉呼嘎查仍笼罩在薄雾中,奶牛“哞哞”的叫声却先一步划破了寂静。随着草原的苏醒,嘎查都兰奶牛养殖合作社的牧民也开始忙碌起来。
“合作社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借助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每日可为旗内奶制品手工坊提供4吨左右的可追踪、可溯源高品质原奶。”合作社负责人哈斯巴特尔一大早就来到牛棚查看奶牛动态。合作社探索构建原奶供应机制,推动形成奶制品生产加工销售新业态,成为正蓝旗实施奶业振兴战略、做大做强乳制品市场的重要一环。
位于北纬42°世界黄金奶源带的正蓝旗,聚焦当地乳、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农文旅+”产业链,绘就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新蓝图,被誉为“中国察干伊德之乡”“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察干伊德(奶制品)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乳香、肉香、草香……正蓝旗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不仅叫响了区域品牌,更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鼓起了农牧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为促进传统奶制品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承载着正蓝旗丰富文化内涵的“奶酪会客厅”将不同元素联结,采用搏克比赛直播形式带货“锡林郭勒奶酪”、浑善达克沙地牛肉等当地特色产品,正在成为文旅体验新平台、非遗传承窗口、土特产线上线下销售聚集地。
正蓝旗以察干伊德奶食节为媒介,“奶酪会客厅”为载体,结合奶制品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次举办地方特色乳制品展览会,发展特色“奶酪产业+旅游”新业态等,着力提升奶酪品牌市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老企业长虹乳制品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陶高的奶酪研学体验门店、苏太奶食店等多家乳制品生产商荣获“锡林郭勒奶酪”品牌授权,产品质量获得广泛好评。陶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奶制品制作(察干伊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奶食品制作技艺精湛,曾荣膺国家和自治区诸多奖项。
“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加工工艺的区域特点决定了正蓝旗乳制品的纯正品味。”长虹乳制品厂董事长孙立山说,“长虹”乳制品产品种类丰富,原制奶酪无添加。其牵头承接的锡林郭勒盟“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地方特色高质量奶酪加工和酸乳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不断加快。凭借着“内蒙古老字号”、“蒙”字标认证企业的招牌和旅游产品示范企业形成的区域影响力,“长虹”乳制品已成为融合农文旅产业的重要品牌。
目前,正蓝旗奶业产业链日趋完整,察干伊德产业链快速升级,已形成“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为引领,标准化手工坊逐步扩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正蓝旗奶牛存栏达6.1万头,年产鲜奶10.8万吨;规范性乳制品手工坊已达118家,规模化SC生产企业8家,所产鲜奶均就地加工消化,地方特色乳制品年产值从2020年的6000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1.7亿元。传统奶食品逐步走出区外,占领京津冀、长三角市场,高品质乳制品成为大众的“香饽饽”。
同时,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肉牛产业养殖规模和品种质量步入全盟前列。该旗赛音胡都嘎苏木所辖12个嘎查集体出资成立的“赛音农牧业”,独创“三产融合”的“赛音模式”,集体发展沙地肉牛产业,打造沙地牛肉品牌、拉动农牧民共同致富。自成立以来,已带动114户牧民累计增收68万多元,成为当地农文旅产业成功融合的典型范例。“赛音”,一个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正在广泛传播。
“上都牛肉”被列入“内蒙古味道”储备授权生产企业。“赛音农牧业”“白屹农牧科技”等企业所生产的冷冻冷鲜牛肉、牛肉调理产品、熟制品、预制菜等几大类、上百种系列产品被端上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河北、海南、四川等省市老百姓的餐桌,正蓝旗地理标志产品逐步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来源:内蒙古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