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内蒙古多伦县一处山谷中,考古人员揭开了辽代考古,最震撼的发现之一。
事情要从一起盗墓案说起,2015年多伦县公安局,接到了一起报案,放牧的村民发现了,一个盗洞。
公安和文物部门现场勘察,盗洞直接通到,一座墓葬的墓室中。
根据线索,顺藤摸瓜,警方抓住了十一名盗墓贼,追回了100多件文物。
文物部门对大墓进行勘察,在两座大型辽墓中,不仅出土了金花银凤冠、包金龙纹玉带等皇家重器,更发现了明确记载“故贵妃萧氏”的墓志。
这是中国首次发现,辽代贵妃墓葬。
![]()
墓主原是辽圣宗的原配皇后,后因罪被贬为贵妃。
她的墓葬中,竟然出现了的珍贵的伊斯兰玻璃器、金银器,这是草原丝绸之路最好的佐证。
“25米深地下宫殿:辽代贵妃的最终归宿”
这两座,位于簸箕形山谷中的墓葬,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有山有水。
墓门正对东南,是辽代墓葬的特点,由此判断这两座墓葬年代是辽代。
![]()
墓葬中的出土的文物,更让人震惊。
当中一个被盗的,高翅冠跟镂空的银靴,是属于辽代大贵族墓葬中,才可以使用的。
M1墓:全长25.6米,墓门使用黄绿两色琉璃瓦,墓室地面用红白彩绘装饰璧形图案,这种在地面绘制花纹的做法为辽墓首次发现;
M2墓:唐朝风格,墓门仿木结构,墓志铭上清晰记载主人身份,“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
独特葬俗:保持了契丹民族的特性,M1殉葬完整马匹,M2殉葬犬只。
![]()
特别重要的是,M2虽经盗扰,仍保留了金花银高翅凤纹冠、金花银凤纹高靿靴等成套服饰,其精美程度超过,著名的辽陈国公主墓。
包金瓷器与伊斯兰玻璃:草原丝绸之路的物证
墓葬出土文物,体现了辽代贵族的奢华,令人意外地是他们生活的居然如此国际化:
极品釦器:出土了定窑白瓷、越窑青瓷器、足多包金饰,并配金、银盖,是辽代釦器最集中的一次发现;
异域珍宝:五件伊斯兰玻璃器,包括瓶、执壶等大型器物,证明契丹贵族已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建立密切联系;
皇家器用:鎏金铜渣斗、三节莲花形铜灯、手持柄式莲花香炉等礼器,工艺精湛,均为首次发现。
![]()
这些文物共同勾勒出,辽代贵族既保持契丹传统,又吸收汉文化、连接东西方的多元文化面貌。
墓志解密:辽代后族的权力密码
M2出土的墓志,提供了关键信息:
身世显赫:贵妃出自辽代最显赫的后族,萧阿古只一系.
家族在辽代九帝中,出过五位皇后,以及北府宰相三十余人,萧太后正出自这个家族。
在大辽,后族其实拥有着,几乎与皇族对等的特权。
![]()
在契丹史书中,对后族贡献,有着明确的记载:“勇决多权变,太祖行兵御在众,后尝预其谋”。
墓志记载其曾祖“迷骨德”,就是《辽史》中因谋南奔被诛的“眉古德”,父亲为辽代名将萧宁,母亲为魏国公主。
墓志明确记载“后族系出兰陵”,自称汉代萧何后代,体现了契丹贵族的汉化认同。
结合《辽史》记载,这位贵妃,很可能就是辽圣宗第一位皇后,因罪被贬,她便离开了政治中心,回到了自己的家族封地。
统和十一年(公元993年), 二十多岁的她,便离世了。
![]()
这段宫闱秘史,因考古发现而重见天日。
结论:小王力沟辽墓——契丹文明的巅峰见证
当我们在千年之后,凝视这些精美的金花银器,仿佛能看到那位,契丹皇妃生前的荣光与跌宕。
这些埋藏在草原深处的宝藏,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记忆。
多伦县将打造中国首个辽代贵妃墓,自治区级考古遗址公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