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中国画院原院长程十发先生曾言:“海派无派。”如果从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城市特质来审视,此论可以说十分精到,透析了上海的文化气度。
然而,当我们进入具体的学术研究时往往会发现,当代海派大旗下活跃着的,其实是秉持不同美学理想、创作理念、艺术追求的群体。比如,以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等为代表的新海派,勇于创新,融合中西,开创了富有都市情韵的花鸟画新风格;由施大畏、韩硕、张培成等领衔的当代海派人物画创作群体,则十分关注现实和历史,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方面追求现代性、表现性和哲理性的交融,力求在宏阔主题中注入深切的生命经验……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主流画坛似乎忽略了以艺术大家陈佩秋先生为旗手,包括萧海春、徐建融、苏小松、汤哲明、陈翔以及更年轻的邵仄炯等在内,追随宋元绘画正脉理念的新古典主义创作群体,对他们的评判可能更多停留在市场维度上。个中缘由复杂,涉及时代风尚、艺术生态、学术喜好等各种因素。因此,当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时至骨自换——苏小松艺术特展”于程十发美术馆推出时,自然引发了各方关注,其意义也远超一般艺术家个展:既彰显了宋元绘画正脉对于今天海派绘画创作的独特价值,呈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成果,也展示了上海中国画院作为上海最重要的中国画主流创作、收藏、研究、教育机构,对传承中国经典绘画文脉的倡导和重视。
我一直认为,陈佩秋在晚年特别倡导宋元绘画正脉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一生的艺术实践和对中国绘画史的深刻洞察和重新解读,更是她对当代海派艺术发展路径再思考的结果。
中国画在整个20世纪始终面临着“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诸多课题。陈佩秋认为,一些创新之所以不成功或走偏,一个原因便是忽视了从传统绘画最精华的部分汲取营养。
![]()
《摹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图》
在陈佩秋看来,宋元绘画代表了中国绘画史“技与道”的巅峰。宋代绘画,无论是北宋的全景式雄浑山水,还是南宋山水“半边一角”的独特构图和诗意化的空灵意境,抑或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都极致地追求格物致知的精神。宋朝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细致入微,对物理、物态、物情的刻画精准传神,技法严谨精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她认为这种“求真”的精神是绘画的根本。元代绘画在宋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和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境界,实现了笔墨情趣与个人心性的高度融合。倡导宋元画风,既要学习宋画的“能品”之功——具备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和严谨法度,也要吸收元画的“逸品”之趣——展现深厚的笔墨修养和文人情怀,避免陷入“有笔墨而无造型”的空洞,或“有造型而无笔墨”的匠气,回归到绘画最本体的语言上来,重新树立一个“以自然为师”“技艺与思想并重”的艺术高标准。她认为明清文人画强调“写意”和“笔墨情趣”,这本身就有价值。
但后世许多画家未能理解其精髓,将其简化为对少数古人笔墨程式的简单模仿和重复,陷入“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画家不再师法自然,而是“师法前人之笔墨”,导致造型能力衰退,画面空洞无物。宋元绘画中一些高超的技法逐渐失传或简化,一些人“重道轻器”,认为只要有了“修养”和“意境”,技术便无关紧要。因此,陈佩秋大力倡导宋元画风,旨在纠正画坛的某些浮躁之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绘画首先是一门需要极致技艺的手艺,强调“画之本法”的重要性。这并不是“复古”和“保守”,而是想借宋元绘画,呼唤中国当代绘画特别是海派绘画要在继承优秀古典绘画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而不是在失去根基的“创新”中迷失自我。美术史学者将认同这一理念的海派创作群体称为新古典主义创作群体。
在陈佩秋晚年的同道和学生中,苏小松无疑是体认陈佩秋艺术主张、积极践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中生代艺术家代表。他从宋元经典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和养分,其画作精细入微,既传承宋元风骨,又融合当代海派审美趣味,在典雅清新的格调中透露出空灵悠远的文人意蕴,并在绘画题材上展现出全面的才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皆精,各开生面,各具特色。
![]()
《寒山金阙》
本次艺术特展中的苏小松作品以山水画数量最多,其中两幅2米×5.5米的巨构《移居图》《寒山金阙》和一幅1.6米×3.6米的《翠峰迎辉》,尤为值得关注。画家以当代绘画的视野,观照、接续、再现了宋人山水的文脉。
《移居图》以宋画之深远构图,借“迁徙”这一特定的场景传神地描摹出画中人物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自然的崇尚。与静态的山水或肖像画不同,《移居图》的核心特色在于其故事性。画家通过“连环画”或“异时同图”的手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面空间中。画作以雄浑壮阔的山水为背景,但人物的活动才是画面的主体和灵魂。山水并非单纯的风景,而是人物故事的舞台,烘托出迁徙的艰辛与对未知的向往。《寒山金阙》以难得一见的宋式屏风形制展开,“计白当黑”,以留白表现冰雪,用墨色渲染山石寒林,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纯净无瑕的冰雪世界。在这片静寂清冷荒寒之中,又点缀着隐隐可见的“金阙”,将写实的精湛技法、诗意的意境营造和哲学的思辨相融合。苏小松素来对宋朝画家敷色的高超能力钦佩之至。陈佩秋也曾说“我的色彩来自宋画”,她认为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本身就极其丰富,只是后来被水墨至上观念给遮蔽了。《翠峰迎辉》就是向宋画敷色技巧致敬之作,虽以金色敷于山峰,但并不一味追求华丽,而是体现于精工细丽的层层渲染,于沉稳内敛中透出高贵与绚烂。
苏小松也是人物画高手。特展展出的其得意之作《待涨图》采用“截取式”构图,以精细的笔墨以工带写生动描摹了几位船民等待涨潮时的特定场景、人物彼此微妙的神情,洋溢着日常生活质朴、祥和、闲适的烟火气和氛围。如果说《待涨图》是入世的优秀之作,那么《摹钱选洪崖仙踪图》无疑是出世的艺术佳品。钱选是苏小松最为仰慕的宋末元初的大画家,其艺术创作体现了从宋代院体画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特点。《洪崖仙踪图》是钱选的代表作,但已不知所终,多年前,苏小松偶然见到此作照片后便魂牵梦绕,终于借这次展览的契机,按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描摹了《洪崖仙踪图》。洪崖是古代隐逸高士的象征,苏小松以高古细劲的线条和清丽雅致的设色反映原作的隐逸主题,展现了精湛的白描功力,其画风兼具宋画工细与元人意趣,出色地还原了钱选原作所要展示的不仕新朝的文人孤高情怀的主题。
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于艺术家提出的新命题,但无论转换还是发展,都必须以传承中国传统经典绘画文脉为前提。从这个角度来说,陈佩秋和苏小松等所积极倡导的宋元绘画正脉理念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今天的中国画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而这正是当代海派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真正价值所在。
“时至骨自换”,苏小松以宋人陈师道这句颇富人生哲理的诗句作为其艺术特展的题目,耐人寻味。那么,已届花甲之年的他,未来准备替换什么样的艺术之“骨”呢?
原标题:《海派新古典主义的价值 | 张立行》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张立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