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23日,台北医院病房里,77岁的阎锡山留下七条遗嘱。
其中一条让所有人费解:我死后,你们不要放声大哭。
![]()
病榻上的七条遗嘱
台北的夏天来得很早,台大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
病床上的老人骨瘦如柴,输液管勉强维持着生命。
![]()
医生们还在抢救,阎锡山自己清楚,时间不多了,腹泻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腿部和脸部肿得厉害。
感冒本是小病,到了这个年纪,转成肺炎便是大麻烦,呼吸越来越困难,说话都费力。
秘书和家人守在床边。
阎锡山用尽力气,断断续续说出七条遗嘱。
第一条,丧事要简朴,不能铺张浪费。
第二条,来宾送的挽联可以收,挽幛不要收。
第三条,灵前供奉没有花朵的花木就好。
第四条,出殡越早越好,不要久停。
![]()
说到第五条时,老人停顿了很久。房间里只听见氧气机的声音。
"我死后,你们不要过于悲痛,不要放声大哭。"
这话说完,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中国人的丧礼,哭声本是常态。亲人离世,悲痛欲绝才符合人之常情。
第六条,墓碑上要刻他日记的第100段和第120段。
第七条,死后七天内,每天早晚各读一遍他选编的《补心录》。
下午一点,心脏停止跳动。
蒋介石派何应钦主持葬礼,亲自到场致哀,送来写着"怆怀老勋"四个大字的匾额。
![]()
灵堂正中悬挂的挽联是阎锡山生前自己写的:"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遗嘱里那句"不要放声大哭",成了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一条。
有人说这是看破生死,有人说这是客居他乡的无奈。真正的答案,或许藏在他十年台湾生活的点滴里。
![]()
阳明山上的"种能洞"
1949年12月8日,成都,阎锡山带着几名贴身侍卫和两箱黄金登机。
机舱里没人说话,所有人都知道,这一走,再也回不去了。
到台湾后,蒋介石让他继续当行政院长。阎锡山主动辞职。
![]()
"需要我,赶也赶不走;不需要我,留也留不住。"他心里明白,大势已去,还占着位子做什么。
辞职后先住在台北市丽水街,半年后搬到阳明山。蒋介石本想把草山御宾馆给他当官舍,阎锡山拒绝了。
"我想建一座山西窑洞式的房子。"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便挥之不去。
1951年,阳明山永公路的一处山坡上,阎锡山带着部属开始动工。地点选在冷水坑下面,原本是日本人没建完的农场。
![]()
窑洞是山西人的根。黄土高原上挖出的洞穴,冬暖夏凉,住了几辈子人。可台湾的土质和气候根本不适合挖窑洞。土松,雨多,一挖就塌。
只能变通,用石头砌墙,把门窗做成窑洞的拱形样子,外面涂上厚厚的水泥防潮。
开几扇窗户,让空气流通。看起来像窑洞,住起来还是石头房子。
阎锡山给这房子取名"种能洞"。这个名字来自他的宇宙观——以种能观察宇宙。
![]()
房子旁边还建了一座"红砖屋",作防空洞用。外墙用砖砌得厚达三尺,门窗加装钢板,屋顶做成伪装棚,可以让哨兵瞭望。
住在这里的日子,简单得让人难以想象。
三餐就是馒头配咸菜。偶尔有人送来点菜,已经是改善伙食。没有子女在身边,秘书和侍卫轮流照顾起居。
墓地早早就选好了,就在种能洞旁边,朝向山西的方向。
每天清晨,老人会站在窗前,望着朝北的方向发呆很久。那个方向,隔着台湾海峡,隔着一千多公里,是五台县河边村,是再也回不去的家。
![]()
窑洞建成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
阎锡山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人无论走到哪里,总得记得自己从哪里来。"
种能洞里的家具陈设简陋,墙上挂着的字画,写的全是他自己的格言警句。每一条都是这些年琢磨出来的道理。
十年时间,这座仿窑洞的石头房子,成了他全部的世界。
![]()
从抗日战场到太原城的最后时刻
时间回到1937年9月,平型关,枪声从黎明响到黄昏。阎锡山站在指挥所里,手指在地图上划过那条险要的山路。
这是山西境内抵御日军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他统帅着这场保卫山西的战役。
![]()
太原会战打了一个多月,忻口战役,守军死守阵地,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郝梦龄将军战死在忻口,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得其所"。
最终太原还是失守了。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太原。阎锡山率部撤往晋西南,山西大部分地区落入日军手中。
抗战期间,阎锡山的处境极其微妙,还是决定共同抗日。
山西新军组建起来,晋绥军与八路军在山西形成抗日统一战线。
太原兵工厂是他经营多年的家底,长城以南最大的兵工厂,生产的弹药不仅供应自己的部队,也成为抗战的重要武器来源。
八年抗战,山西是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
阎锡山始终盘踞在晋西南一带,日军没能完全消灭他的势力。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新的战事又起。阎锡山抢先进入太原,重新控制了这座城市。
时局变化太快,1945年9月,上党地区,阎锡山派往那里的第19军被围攻。
上党战役,晋绥军损失惨重,总兵力削减了三分之一。
阎锡山不得不求援,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打响。
这座他经营了38年的城池,再次成为战场。
太原的防御工事修得极其用心,东山是头,南北机场是手,汾河以西是脚,城区是心脏。
整整一百里的防线,布置了五千多个碉堡。
守军有十万人,粮食够吃三个月。阎锡山盘算着,只要守住,或许还有转机。
![]()
现实比预想的残酷得多,城外的机场很快被占领,空运补给成了唯一的生命线。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运输公司和民航空运公司的飞机,从北平、天津、青岛往太原运粮食和物资,一天最多250吨,60多架次。
可这点物资对十万军队和城内几十万百姓来说,杯水车薪。
到了11月,城里的情况急转直下。
粮价飞涨,银元市价一天一个样。菜蔬等副食品的价格比京沪还要高出几十倍。抢劫案一天能发生九起。街上开始有人饿死。
部队里,士气垮得更快。
有俘虏交代,12月时一个连还有120人,到了1月就剩不到100人。
![]()
整排整连的士兵趁夜色逃跑,投诚的数字不断增加。仅1949年1月一个月,就有3899人投诚。
城内的广播还在放着激昂的口号,街头的标语还在写着"固若金汤"。
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太原成了真正的孤城。
2月15日,阎锡山登上飞机,飞往南京。
临走前他没有对守军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站在机场,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城。
4月24日,太原解放,38年,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
从辛亥革命时当上山西都督,到建立山西省银行、太原兵工厂,从抗日战场上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到最后困守孤城,阎锡山把一生都押在了山西这片土地上。
这块根据地,终究还是丢了。
飞机在台湾降落时,阎锡山没有回头看。
![]()
"不记事而记事之理"的人生哲学
阎锡山的日记,不记事,从1931年到1950年,前后将近20年,40万字,几乎看不到具体的事件记录。
全是格言警句,全是做人处世的道理,每天清晨洗漱时,他口述,秘书笔录。
![]()
"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对人类作贡献。我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
这是他对日记的定义。
日记里写:"自处,要化己之所有,化己之所伤,使己无所有,无所伤,则人无从损,无从触矣。"
又写:"苏格拉底行于街,无故被棍击,睹者不平欲为之报复。苏曰:驴踢人一蹄,人岂可还驴一脚?"
这些话看起来玄妙,其实是他一生经验的提炼。
![]()
遗嘱里要求墓碑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0段,这两段到底写了什么,成了他留给后人的谜题。
"不要放声大哭"这条遗言,或许和日记里的哲学一脉相承。
生死之事,既然无法改变,何必让活着的人过于悲伤。
客居他乡十年,子女不在身边,回不了故土,哭又有什么用?
不如平静地接受,1960年5月23日之后,侍卫张日明一直守在阳明山的种能洞。
![]()
一守就是59年,从壮年守到88岁。
种能洞变成了台北市定古迹。墓地的朝向,始终对着山西的方向。
那些格言日记,那句"不要放声大哭",那座仿窑洞的石头房子,连同两箱黄金和38年山西往事,一起留在了历史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