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的真光四居民区,一家曾藏身居民楼里“破窗经营”的老式理发店,如今悄然搬进了一街之隔的高陵集市二楼便民服务点。店主李兰芬在这里经营了近十五年,从左邻右舍信赖的“小李理发”,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女孩争相预约的“宝藏阿姨”。
然而,面对城市更新的规范要求,这家“网红”老店终究走到了现实的十字路口。是关停还是继续?真如镇街道给出了城市治理的新思路。而理发店的搬迁,也成为了真光四居民区整体品质提升项目的一个缩影——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站在居民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
“破窗”小店遇现实难题
李兰芬是真光四居民区的一户居民,多年来和女儿生活。她所经营的理发店原本位于自家一楼天井里,顾客进进出出全靠一扇改造过的窗。
2023年8月,一位自媒体博主将李兰芬做的复古盘发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一夜之间收获80万点赞,小店意外走红。年轻女孩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只为体验她的手推波发型。店里忙不过来,为保证体验,李兰芬不得不采取“线上预约制”。
邻居们的包容让这份手艺得以扎根,但城市更新的脚步不容回避。今年4月,真光四居民区整体品质提升项目启动,理发店“破窗开店”的隐患浮出水面,面临关停抉择。一边是城市更新中必须面对的规范要求,一边是李兰芬安身立命的全部寄托,这道难题,该如何解?
“简单的关停并非初衷。”真如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申锐回忆,他们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居委会和属地街道,为李兰芬“牵线搭桥”,在小区对面的高陵集市二楼找到了新门面,还帮她重新粉刷了一遍。“看到李姐脸上的笑容,我们还是感到蛮欣慰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一心为民才是治理之本。”申锐说。
“我想想小区大修,环境变好了,要是我还在那儿开小店,这不是拖后腿嘛,我不能给普陀、给真如丢份。”李兰芬笑着感慨,有时候看着崭新的铺面和宽敞了不少的家,“觉得自己这次真是搬对了!”
![]()
新店更亮堂、更规范,但那份亲切感和精湛手艺一如既往。顾客依然络绎不绝,有人专程从内蒙古赶来,也有人搬去江桥后仍坚持辗转乘车回来找她理发。“她就是把客人当成自己家人一样。所以我们喜欢到这里来。”附近居民说。
解法之中见温度
李兰芬的故事,是真光四居民区整体品质提升项目推进过程中众多“个性化解决方案”的一例。这个建于1996年的小区,共有1788户居民,设施老化、环境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更新改造势在必行。今年4月,真光四居民区整体品质提升项目正式启动,区、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入驻小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这也是今年普陀区体量最大的老旧小区综合修缮项目。
然而,更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专班工作人员在小区里遇到了各式难题:一位收集废旧家具的黄师傅,靠修理旧物补贴家用,堆放的废旧物品引发邻里不满;配电房边一座老人自搭的凉棚,成了爷叔们聊天休憩的“领地”,硬扛了十五年不拆。
![]()
面对这些情况,工作人员没有简单“一拆了之”,而是深入群众,做好居民的解释沟通工作,积极寻找兼顾规范与生计的出路。他们帮黄师傅在物业公司找到维修岗位,使其主动清理了垃圾;为凉棚的老人们协调了改造后的活动空间,最终老人们自己动手拆除了违建。“小区的生活品质提升,每个居民都有责任,我们不能拖后腿!”
这些小小的违建,看似仅仅牵扯到不同家庭的考量和诉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则更深层次地考验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治理智慧和为民办事的初心。“我们眼里的违建,也许就是普通市民的生计。”一位专班工作人员表示,相互的理解与支持,为刚性的规则注入了人性的温暖。
城市更新亦“焕心”
如今,真光四居民区建设正酣,示范楼栋陆续亮相。居民们也与工作人员们愈发熟络,有时候在小区里碰上了,还会热情主动地打招呼。
赢得居民的支持,关键在于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也正是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解释、一轮轮居中协调,将心比心地、不厌其烦地平等沟通,凡事总先站在居民的立场上考量,切实打消他们的顾虑,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民生实事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也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真光四居民区整体品质提升项目的改造征询实现了99.8%的签约率。居民也从最初的质疑——“修不修和我有什么关系?”——转变为主动参与:有人协调停车问题,有人巡查施工安全,更有年轻家庭加入“安全宣传员”队伍。
方案历经九稿修改,听取150余条群众意见,从人车分流到化粪池改造,每一处调整都回应了居民关切。真如镇街道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基层治理,推动居民群众“全天候”广泛参与、小区“全方位”开展综合修缮、各类事务坚持“全公开”,真正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物理空间的简单变化。它考验着治理者能否在“可不可办”的技术判断之外,多做“该不该办”的价值判断。老旧小区改造,表面是修路刷墙、拆违增绿,实则关乎每个平凡梦想的尊重与安放。
李兰芬在新店里贴上了张曼玉的海报,梦想着偶像光顾,也计划带学徒、开培训班,“把得到的爱分享出去”。黄师傅从“垃圾收集者”变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还主动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凉棚的老人们等来了更安心的活动空间。在这些细微的转变里,人们感受到的,是一座城的温度在悄然生长。
一次搬迁,连起的是人心;一次改造,留住的是人情。在人民城市的建设之路上,让每一个诉求得到回应,每一份生计得到安顿,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得到尊重,或许正是城市更新最深的根基与最终的追求。
原标题:《真光四“变形记”丨“破窗”小店搬新家》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本文作者:陶钦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