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23分钟的对决——海湾战争美军“73东线”战斗的以强凌弱

0
分享至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4年3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1991年2月,海湾战争的地面交战开始后,一支突进中的美军装甲分队与采取防御姿态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部队不期而遇。一场名为“73东线”的战斗爆发了。这场残酷的战斗历时41个小时,而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仅仅持续了23分钟。

准备接敌的“骑兵”

在对伊拉克实施了持续而猛烈的空中打击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自1991年2月24日凌晨展开了多路并进的地面攻势。在这一刻到来之前,美军已经向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边境地区集结了重兵。

仅就坦克而论,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有多达2484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其中包括装备于一线部队的1223辆M1A1HA和733辆M1A1,以及528辆较老旧型号的备用M1坦克。此前,当萨达姆挥军攻入科威特时,美国陆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包括初期型号的M1、略加改进的M1IP(配备105mm主炮和改进特殊装甲的过渡型号)以及在火力和防护性能方面有较大改进的M1A1。


M1A1是海湾战争时美国陆军的主力坦克型号,它是该坦克家族的第一个成熟型号

在向海湾地区紧急调兵的“沙漠盾牌”行动期间,出于对伊拉克陆军手中的T-72的忌惮,美国人把大批M1A1升级成了拥有更强防护性能的M1A1HA。



图示:海湾战争期间的M1A1HA,这辆是陆战队从陆军租借的。从1988年起出厂的M1A1以该年推出的贫铀复合装甲取代原有的复合装甲 ,称为M1A1重装甲构型(M1A1HA)

美军将投入“沙漠风暴”行动的地面部队分为三路,左路的第18空降军和右路的海军陆战队部队均为侧翼力量,主力则是负责中路突破的第7军。在总计36个“艾布拉姆斯”装甲营中,有多达25个营属于第7军序列。具体而言,该军由美国陆军的第1骑兵师、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和第1机械化步兵师构成。同时,还编有一支尖刀部队第2装甲骑兵团。

此役,美第7军的任务是要横扫科威特西部沙漠,截断伊拉克军队向幼发拉底河一线撤退的路线,并在此过程中寻机摧毁伊军地面部队。萨达姆的大军也不是“善茬”,这支力量是当时海湾地区战斗力最可观的装甲部队。伊拉克陆军和共和国卫队编有多达8个坦克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和31个步兵师,坦克总数也超过4000辆。

尽管此前的空中打击已经重创了伊军(美国空军声称击毁了伊军40%的坦克和35%的装甲车,战后的评估则认为空袭对伊拉克坦克装甲车辆的致损率约在15%到25%之间),但伊拉克军队仍保有可观的实力,共和国卫队序列中的几个重装师尤其如此。


海湾战争开战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主力坦克是苏联时代生产的T-72M坦克。

在地面行动开始前,美国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对敌人的动向不甚明了。考虑到美军所占据的绝对技术优势和空中优势,这一点似乎让人觉得很费解,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1990年到1991年的那个冬天被认为是波斯湾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潮湿的冬天之一,但荒漠地带依然狂风呼啸,沙尘暴不时骤然而至。加上科威特石油管道被点燃后释放出的大量浓烟与油灰,使得美国人几乎无法实施有效的光学侦察。战场上的平均能见度不超过1000米,个别地段仅为200米。


燃烧的油井与纷飞的沙尘,构成了海湾战争不同以往的地面战场图景。没有夜视仪的一方往往寸步难行。

天气的复杂,导致在战地“随机”发现伊拉克军队成了美军第2装甲骑兵团这类单位的主要接敌方式了。保留了“骑兵”这一传统称号的美国陆军装甲骑兵团,是由美军的军级司令部直控的机动单位。投入海湾战争的第2装甲骑兵团堪称编制齐整、兵力完备,装备着数量可观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第7军中扮演着“矛尖”的角色。

该团下辖3个装甲骑兵中队、1个直升机中队和1个支援中队。每个骑兵中队则编有3个装甲骑兵小队、1个坦克连、1个自行榴弹炮连和1个总部小队。装甲骑兵小队相当于连级部队,以英文字母为番号,同时按照美军的惯例以该字母打头的一个名词为绰号。每个小队编制兵员120人,装备9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12辆M3A2“布雷德利”骑兵战车,以及少量M113迫击炮运输车及其它辅助车辆。坦克连则配备14辆坦克,这样每个中队各有41辆坦克。


科威特沙漠中行进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25毫米机关炮具备对抗BMP步兵战车的能力,但无法撼动主战坦克

由上总计,投入“沙漠风暴”行动的第2装甲骑兵团的兵力约为4500人,装备123辆主战坦克和108辆骑兵战车(主战坦克是清一色的M1A1HA,下文为行文方便而写作M1A1)。

“前面有一个师”

地面行动展开后,第7军的大部分兵力开始前出。在部队开拔期间的2月25日,沙特阿拉伯达兰的一处美军兵营遭遇飞来横祸。一枚伊拉克的“飞毛腿”战术导弹正中此地,造成28名士兵死亡,100多人受伤。这也是整场战争中最致命的一次“飞毛腿”袭击。

受此刺激,第7军军长弗雷德里克·弗兰克斯中将要求麾下各部加快行进。他于26日清晨向第2装甲骑兵团发出指令,要求其朝东面的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地区侦察前进,在70东线区域寻求与当面伊军尤其是共和国卫队的接触。他们的任务是确定敌人的实力,发现或制造伊军防线上的弱点,随后引导美军的重装师投入战斗。

所谓的“东线”,指的是美军战地坐标网格中的南北向轴线。作为战场的这片伊拉克国土基本上是平坦的沙漠。这个区域缺少城镇、路口、绿洲这样的标志物,因此网格轴线便成了重要的方位标示物,这些坐标线以千米为测量单位,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读取。


1991年2月24日,多国联军对伊拉克军展开反击的态势示意图。

在执行这一新任务之前,第2骑兵团就已经与伊拉克军队有过正面接触了。2月24日傍晚,该团的一支侦察分队攻击了一处伊军阵地。M3A2“布雷德利”骑兵战车的火力成功压制了对手。而在25日日落之前,第3骑兵中队一部也与一支由大约12辆装甲车组成的伊军部队发生了短促的遭遇战。

第7军军长命令到达的时候,这个装甲骑兵团的大部分成员在过去的3天时间里只睡了几个小时的觉,士兵们仍然套着核生化防护服。当时美国人以为萨达姆的军队会使用化学武器。天气仍未好转,因此空中侦察继续受限。此前的零星接触已经表明,伊拉克军队一定在边境地区向北通往巴士拉的高速公路也就是所谓的“巴士拉走廊”附近,集结了可观的兵力。

展开侦察行动后,第2骑兵团团长唐·霍尔德上校把自己的3个骑兵中队自北向南一字排开,第2中队在北,第3中队居中,第1中队在南,取齐头并进之势。在每个骑兵中队的阵势中,3个骑兵小队中的2个在前行进,另外1个骑兵小队则和坦克连在后方呼应。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陆军再次遇到了海湾地区的沙尘暴天气。不过天候并未影响坦克的推进。

前一个晚上的雨下得很大,清晨时仍是雨雾蒙蒙。在雾色逐渐消散后,取而代之的又是一场将能见度限制在很短距离内的沙尘暴。26日上午8时30分,隶属于第2中队的G小队也就是“幽灵”小队率先出动,在大约半小时后击毁了伊军的1辆装甲输送车。10时许,同属第2中队的E小队也即“鹰”小队在渐褪的雾气中前出,很快就报告称击毁了3辆“苏制履带式车辆”。

这时持续的小雨停歇下来,战场被浓雾和低垂的云团笼罩着。“鹰”小队被要求控制推进速度,以便与其南面的第3中队I小队也即“铁”小队协同。“鹰”小队的指挥官R·麦克马斯特上尉毕业于西点军校,被上级寄予厚望。麦克马斯特立即对这一安排表示了异议,他觉得兵贵神速,而第2中队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格少校安抚他,如果不这么做当与共和国卫队全面交火时,“‘鹰’小队将处在最靠前的位置上。”

12时过后,麦克马斯特的骑兵小队迫近60东线。他们在13时停下了脚步,既是为了等待“铁”小队上前,也是为自己的战车加油。在此期间,美国人从上午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他们的对手是共和国卫队的一个机械化师。


正在为M1坦克加油的美军车队,使用燃气轮机的“艾布拉姆斯”只有450千米的行程。

沙漠中的坚阵

当时,第2装甲骑兵团已经来到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防区边缘。在伊拉克军队构筑于科威特边境地带的“萨达姆防线”上,有多达26个步兵师用于一线守备,另有9个坦克师或机械化步兵师提供支援,而共和国卫队的几个师则充当机动预备队。

素来被视作伊军精锐的共和国卫队初创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两伊战争期间迅速膨胀,以装备一流的新式武器和征募受过大学教育的士兵而著称。时至1991年,共和国卫队由2个坦克师、5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补给师组成。

于2月26日出现在第7军前进方向上的,是共和国卫队5个机械化步兵师中的“真主”师。该师下辖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坦克旅,主战装备包括220辆主战坦克和278辆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均为清一色的苏式装备。该师的任务是保卫与延伸至沙特境内的伊拉克输油管道平行的高速公路沿线,这里正关乎“巴士拉走廊”的畅通。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主力T-72坦克



不仅如此,与美军对垒的“真主”师师长萨拉赫·阿布德·马哈茂德少将还曾接受过美国的训练。此人参加过佐治亚州本宁堡的步兵军官高级课程。面对着压迫而来的敌人,马哈茂德在距科威特城以西约128千米的地方设下了他的防线。

“真主”师的阵地围绕着一条低等级公路展开。马哈茂德认为,这条公路是茫茫沙漠中唯一可供装甲车辆行驶的通道,美国人只可能沿着这条道路而来,因此他准备在此实施阻击。这条战线上最远端的侦察阵地,其功能是及早发现美军。在侦察阵地身后,“真主”师的3个重装旅沿着输油管道高速公路一字排开。同时,一支来自伊军第10坦克师的旅级兵力,也被用于强化“真主”师的防区。

对于一心想要“最靠前”,事实上也将达成所愿的“鹰”小队而言,他们即将与“真主”师第18机械化步兵旅的右翼阵地相遇。这处防御阵地的设置展现了共和国卫队的战术素养,其核心是一座无人居住的小村庄和一处隆起的沙丘山脊,两者紧密相连。


处在队形矛头上的M1坦克正在推进,它的炮塔左前方携带了一个备用负重轮,兼做装填手的“跳弹装甲”。

第一道阵地就依托村庄而设,布置在沙丘的东侧,是典型的“反斜面防御”。这处沙丘与自西面延展而来的低等级公路垂直。若非仔细观察,自公路东进的人很难觉察到面前地形的上升,也无从发现反斜面上的守军。同时,第18机械化旅预计美军在村庄受阻后会向两侧绕行,于是又在村庄的南北两侧分别构筑了辅助阵地,并布设了雷区。

而在沙丘东面大约1000米远的地方,有着被半埋入沙地的40余辆坦克和16辆步兵战车,其作用是在美军突破沙丘山脊后,便向其投射火力。此外,在更向东约3千米远的另一处隐蔽的沙丘上,还部署有18辆T-72坦克和几十辆装甲车,作为最后的防线或者是反击的预备队。


夜视仪镜头下的伊拉克T-72坦克,这种半埋式掩体可以节省坦克的机械寿命。

“坦克在正前方!”

午后那次短暂的停顿和休整过后,麦克马斯特继续驱动他的部下起身向前,“艾布拉姆斯”坦克和“布雷德利”骑兵战车在沙尘暴中摸索而进。“鹰”小队以麦克·佩茨切克中尉的第1侦察排打头,该排有3个各有2辆M3A2骑兵战车的侦察分队,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V字形编队。蒂姆·高蒂尔中尉的第3侦察排在其南翼移动,“布雷德利”战车上的25毫米机关炮炮口指向南面,以覆盖“鹰”小队和第3中队之间的缺口。



配属到“鹰”小队的1个迫击炮分队跟随着第1排,而9辆M1A1坦克以楔形编队在迫击炮后面移动。小队指挥官麦克马斯特上尉的座车居中,麦克·汉弥尔顿中尉的第2坦克排居左,杰夫·德斯蒂法诺中尉的第4坦克排居右。

大约15时30分,在70东线附近,“鹰”小队遭遇到了共和国卫队的火力。“真主”师侦察阵地上的步兵和炮兵从他们所在的建筑物里开始朝美国人射击。不过,这番阻击并不足以挡住“鹰”小队,在“艾布拉姆斯”和“布莱德利”的轻重火力压制住了建筑物中的伊拉克人后,这支骑兵部队继续前进。

16时07分,当一座小村庄在望时,第3侦察排约翰·麦克雷诺兹上士的“布雷德利”压上了一个被当作观察哨的伊拉克地堡,那里面的两名伊拉克人举手投降。就在那时,从村庄方向射来了密集的火力,“鹰”小队与第18机械化步兵旅的遭遇战正式开始。

在麦克雷诺兹的近旁,莫里斯·哈里斯中士的骑兵战车第一个中弹,这辆战车挣扎着用25毫米机关炮还击。高蒂尔中尉则立即朝村庄射出了一枚“陶”式导弹,以便用爆炸来为身后的坦克指出攻击方位。


美军骑兵战斗队的“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抢先发射“陶”式导弹。

麦克马斯特一时无法确定敌人的装备构成,他指示第1侦察排向前移动。就在对佩茨切克中尉没有立即做出回应感到疑惑时,这位上尉突然听到无线电网络中传来了第1排的“布雷德利”车长大卫·劳伦斯上士的声音:“接触!接触!东面,是坦克!”

原来,劳伦斯的炮手布莱德利·费尔特曼中士刚刚对他说:“我逮到一个热点,但我不确定那是什么。”劳伦斯回应道:“打1枚‘陶’式过去,看看那是什么。”劳伦斯很快确认那个热点是T-72坦克,因为可以观察到“陶”式导弹正中其炮塔。

这时,麦克马斯特已决定换由坦克上前打头,他指示汉弥尔顿和德斯蒂法诺,“紧跟我。”而正当麦克马斯特的那辆绰号为“疯狂的麦克斯”的M1A1坦克从村子北侧碾过沙丘时,他的炮手克雷格·科赫上士报告:“正前方!坦克!”



图示:“73东线”战斗中利用步兵战车击毁T-72坦克的“鹰”16号车组,三名车组成员都配发了古老的M1911手枪,随车的排联络员与步兵班长都手持M16A2步枪。
单向透明的战场

通过主战坦克的车长热成像装置,麦克马斯特可以看到有8辆T-72出现在沙丘以东的远处。科赫立即发炮,命中了其中1辆半埋进沙地的伊拉克坦克,这时是16时08分。麦克马斯特向第2装甲骑兵团团部发出接敌报告:“这里是黑色6号。东面有接触。8辆坦克。”

热成像系统的运用正是海湾战争期间“艾布拉姆斯”坦克的一项关键性的技术优势。这些装置由休斯飞机公司(后被雷神公司并购)开发,性能优异但价格相当昂贵,约占整辆“艾布拉姆斯”坦克成本的10%。

热成像系统与传统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目标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以高亮显示,因此观察起来便捷而直观。比如,对1辆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坦克而言,其负重轮和履带会由于摩擦生热而相对高亮,炮管和发动机部位也十分显眼。


在夜视仪的镜头中,坦克是一种较易辨别的目标。

而且M1A1坦克上的热成像系统是双配置的。除集成到炮手主瞄准具之外,车长也拥有自己的热成像装置,他和炮手可以同步观察到相同的图像。同时,车长还有自己的超控装置,这使他能够在必要时越过炮手转动炮塔。

理论上,“艾布拉姆斯”的热成像系统适用于夜间,然而在充斥着沙尘暴、油井浓烟、战火硝烟以及车辆扬尘的环境中,这种装置同样利于在白昼及早锁定伊拉克坦克装甲车辆的高温特征。即使是半埋式的T-72,在M1A1的热成像系统上同样清晰可见。


训练中的美军坦克炮手与车长,车长的右手放在超越操纵杆上。炮手左侧还有一部备用瞄准具。

在2月26日下午,盯着热成像装置的麦克马斯特等人可以看穿眼前的这片晦暗,而他们的对手则不能。守军都集中在沙丘的反斜面上,反斜面遮蔽了美军的视线,对伊拉克人同样如此。再加上战场恶劣的能见度,当交火突然开始时,伊拉克人几乎什么都看不见。用麦克马斯特的话说,“他们基本上是被当场逮住的。”

“疯狂的麦克斯”加速前进,炮手科赫又击毁了两辆伊拉克坦克,装填手杰弗里·泰勒上等兵事后说,“我可不想撒谎,那会儿我害怕得很,但手头的活可停不下来。”

两侧的美军坦克排都跟上来了,9辆“艾布拉姆斯”坦克开始联合作战。德斯蒂法诺的M1A1发炮打中了1辆伊拉克坦克。另外一辆T-72则少见地离开了半埋式阵地,打算朝美国坦克驶来。这时,1发炮弹卡在了德斯蒂法诺的主炮后膛里。装填手抓着舱门,硬将炮弹踢了进去。火炮就位,炮手马修·克拉克中士随即击毁了那辆T-72。

到16时22分,“鹰”小队的坦克已经击毁了9辆T-72。麦克马斯特观察到,“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我们主炮射程内的所有东西都着火了。火控系统的快速响应使得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摧毁一支规模远大于我们的敌军。”



图示:美军特遣队所到之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T-72无不遭到摧毁。可见半埋式掩体对于美军反坦克装备而言并不起任何作用。

“艾布拉姆斯”相较于T-72的另一项优势,就是这种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简而言之,M1A1配备的是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测距-瞄准-弹道计算系统。而T-72上的伊拉克坦克手们只能以手动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同时,M1A1坦克还得到了己方骑兵战车的火力支援。

在其中1辆“布雷德利”上,车长迪格比上士让炮手贝图宾赶紧装填“陶”式导弹,但后者无法打开舱门,便一脚踢断了舱门的铰链。接着他爬上“布雷德利”的车顶,装上了两枚导弹,然后回到舱内拍了拍车长的肩膀并大喊道,“‘陶’式就位!”这把迪格比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一个伊拉克人爬上了战车。

违背命令继续交战

当“鹰”小队的坦克和骑兵战车不断射出火力的时候,不少伊拉克士兵和仍然能够行动的装甲车只好逃离了他们此前占据的反斜面阵地。就在那时,连参谋吉福德少尉在无线电中提醒麦克马斯特:“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不想知道这件事,但你已经到了前进的极限,你已经在70东线了。”

第2装甲骑兵团接收到的命令是前出侦察70东线区域。团长霍尔德曾明确告诉各中队指挥官,不得擅自越过70东线。理论上,“鹰”小队已经完成了使命,他们找到了共和国卫队的防御阵地,接下来就应该在后方的美军重装师上前了。

其实,“鹰”小队跌跌撞撞地进入了“真主”师第18机械化旅的一个防御中心,处在寡不敌众的境地。对手至少占有五比一或者六比一的数量优势。在等待后方主力部队从行军编队改为攻击编队到达现场的过程中,这个骑兵小队恐怕并没有能力在现场固守某一个位置。


美国媒体刊登的“73东线”战斗第2装甲骑兵团与伊拉克坦克遭遇过程示意图。

战场局势的瞬变中,麦克马斯特觉得不如继续进攻。于是他告诉吉福德:“告诉他们,我们没法停下来。告诉他们,我们正在接敌,我们必须继续这场战斗。”西点毕业生的麦克马斯特还是一位二战历史“粉丝”。他是隆美尔北非战术的拥趸。自1990年12月4日抵达沙特阿拉伯以来,这名骑兵小队指挥官便一直向部下强调要从军事历史中汲取相关经验教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北非战役和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阿以战争。

日后在谈及自己决定越过70东线继续攻击一事时,麦克马斯特表示这一选择符合隆美尔著作中所提出的战术理论:“一个耐心等待事态发展的人通常表现得次人一等。停止行动或者等待更多部队上前参与行动,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鹰”小队继续向下一条沙丘山脊线,也就是73东线前进。在那片沙丘中,伊拉克人部署着更多的坦克和装甲车。在热成像系统中发现了新目标后,麦克马斯特立即召唤他的部属展开远距离攻击。

战斗结束后,美国的《时代》周刊吹嘘,这一轮进攻“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轻骑兵冲锋’”。当然,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所冒的风险,比克里米亚战场上的英国轻骑兵可要小得多了。这时坦克主炮的性能区别也显现了出来。投入“沙漠风暴”行动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普遍配备了贫铀穿甲弹,这是该型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构成巨大风险的弹药的首次大规模使用。M1A1主炮射出的贫铀穿甲弹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轻易击穿伊拉克坦克的装甲,而后者则完全没有对等的火力。

有研究者认为,在同等穿透厚度前提下,M1A1的120毫米滑膛炮的有效射程比T-72的125毫米滑膛炮足足远出1000米。


海湾战争期间美第1骑兵师的坦克兵正为坦克装填贫铀脱壳穿甲弹,可见弹芯尖头外罩有带警示标语的保护罩。


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弹芯与弹托分离的瞬间。

其实,此战中的“艾布拉姆斯”坦克还加挂了类似英国“乔巴姆”式的复合装甲块,这种新型装甲在这次局部战争中体现了有效性。比如,“鹰”小队的坦克在交战中也被伊拉克坦克击中,但没有任何一辆损坏到了无法使用的地步。不少伊拉克坦克虽然藏身于半埋式沙质护堤中,但这样的障碍物对于威力巨大的贫铀穿甲弹却几乎没有防御作用。

一边倒的战果

在麦克马斯特的座车“疯狂的麦克斯”上,驾驶员克里斯托弗·赫登斯科格向右转了45度,将坦克的正面对准了即将与之交战的那辆伊拉克坦克。谁知赫登斯科格这才吃惊地注意到附近有反坦克地雷,他在车内对讲机里报告道:“我们刚刚穿过了一片雷区!”

“鹰”小队的坦克和骑兵战车相继上前,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上尉任车长的“艾布拉姆斯”马上压上了1枚反坦克地雷,不过爆炸只让这辆坦克轻微受损。接着,“疯狂的麦克斯”碾过了人员杀伤地雷。麦克马斯特后来回忆“那听起来就像是微波炉里的爆米花炸开了”。

面对主战坦克的代差,地雷几乎成了伊拉克守军仅有的杀敌手段。在M1A1坦克的连续射击下,美军坦克手目力所及的T-72坦克基本上都着火了,“贫铀穿甲弹就像热刀划过黄油一般穿过T-72。”“真主”师第18机械化旅的一名坦克营营长后来愤愤道:“战斗开始时,我有32辆坦克,20分钟后,我手里连1辆坦克也没有了。”


一辆伊拉克T-72炮塔侧面被M1坦克发射的脱壳穿甲弹击穿,燃烧后残骸上依旧可见入弹孔洞。

就这样,在大约2000米的交战距离上,凭借着装备优势,“鹰”小队很快就击垮了伊军第18机械化旅的这处预备阵地。伊拉克坦克的剧烈燃烧令战场上的空气变得更加混浊,麦克马斯特记得,“到处都是燃烧的柴油、熔化的金属、弹药硝烟以及地堡里不知什么莫名起火的东西所共同构成的刺鼻而古怪的气味。”

和伊拉克陆军的坦克师主要装备T-55等坦克不同,共和国卫队的重装师使用的是T-72坦克。不过T-72这次“走麦城”并不令人太感意外。伊拉克最早是在1979向苏联购买第一批T-72主战坦克的,在苏联鼓励其它华约国家出口同类武器后,波兰于1982年向伊拉克出售了250辆T-72M,随后几年又出售了改进型的T-72M1。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T-72坦克主要购自波兰,这批坦克最初采用绿黄两色迷彩。

伊拉克总共购买了1038辆各种型号的T-72,其中大部分来自波兰。据说伊拉克曾以技术合作的方式在国内组装生产过被称为“巴比伦之狮”的T-72M1,但参与该工程的波兰官员表示并没有任何一辆完工。总之,时至1991年,伊拉克军队中最好的T-72型号就是T-72M1。这种坦克的性能只大致相当于苏军的T-72A,火力与防护均不如T-72B或者更新的T-80B坦克,也无法与“艾布拉姆斯”坦克相抗衡。当美国坦克手在计算机化火力控制系统的极限距离范围上向T-72开火时,伊拉克坦克手们却只能在手动计算距离和风偏值后才能还击,而这一切都注定是徒劳的。

麦克马斯特此后在战报中称:“在短短23分钟内,E小队摧毁了大约50辆T-72坦克、25辆装甲输送车、40辆卡车和许多其它车辆,己方没有任何伤亡。”不过,有多位研究者认为这位小队指挥官的战报显然是夸大了。后世研究者更倾向于此战美军“击毁37辆T-72和32辆其它车辆”这一结论。


一个被击中后发生殉爆而飞脱到地上的伊拉克T-72坦克炮塔,可见其后部带有燃烧导致的痕迹。

“幽灵”之困

第2中队的“鹰”小队是第2装甲骑兵团中第一个与共和国卫队“真主”师取得接触的部队。而在这场“23分钟交战”的前前后后,“鹰”小队的几支友邻部队也正展开行动,同属第2中队的“幽灵”小队的交战就显得并不顺利。

在“鹰”小队的北面,由乔·萨尔蒂亚诺上尉指挥的“幽灵”小队前出到一处沙丘旁,这支部队实际上已经处在第2骑兵团的最北端,当地的地貌与别处略有不同,甚至“有一片点缀着芦苇的破碎的水景”。


美军坦克车队越过一辆处在掩体中的伊拉克WZ551装甲车残骸继续推进。

16时42分,“真主”师的几辆坦克和装甲车开始朝这处水景阵地发起反击。“幽灵”小队随即陷入到了将持续到当天晚上的激烈交火中。基思·加威克中尉带领几辆“布雷德利”骑兵战车上前迎敌,到17时击毁了9辆装甲车,并驱离了当面的伊军步兵。

很快“真主”师的一支炮兵部队便向“幽灵”小队发起了炮击,炮弹摇撼着1辆“布雷德利”的车体。这辆骑兵战车虽然没有被击毁,但是25毫米机关炮报废,“陶”式反坦克导弹也已经耗尽。

这辆基本丧失战斗能力的“布雷德利”又遭受了一辆BMP-1步兵战车的攻击,伊拉克炮手操控73毫米滑膛炮准确射穿了骑兵战车的炮塔,23岁的美军炮手尼尔斯·莫勒中士当场身亡,这也是第2装甲骑兵团在当日战斗中仅有的战死记录。

在另一处战场上,K小队的骑兵战车行事莽撞,把1辆“铁”小队的“布雷德利”当成BMP-1。K小队的骑兵战车迅速朝友军发射了“陶”式导弹。导弹命中了“布雷德利”,造成3人受伤。


搭载25毫米“大毒蛇”机关炮与M240并列机枪的“布雷德利”至今仍在美军服役。它的退役日期已经推到2030年后

太阳在17时50分落山了,“幽灵”小队所在的区域被强沙尘暴笼罩,战场能见度下降到了50米以内。但是战斗并未止歇,共和国卫队发动了步兵攻击。18时30分过后,几个波次的T-72和T-55坦克也加入了行动。“幽灵”小队只能用自己的迫击炮做出火力回应。在萨尔蒂亚诺的召唤下,第2装甲骑兵团全力投入了团属炮兵,榴弹炮和多管火箭炮持续投送火力,以免四面楚歌的“幽灵”小队被打垮。

双方的火力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直到22时才告一段落。第2骑兵团的行动报告称,共向“幽灵”小队的阵地方向发射了1382发155毫米榴弹炮弹药和147枚火箭弹,估计炮火击毁了伊军17辆坦克、7辆装甲输送车、6门火炮和70辆军车。当然这个战果有夸大嫌疑。


战斗结束后,一名美军士兵正在M2战车前检查一旁被击毁的伊拉克BMP步战车残骸。

在骑兵战车里,疲惫的克里斯·哈维上士觉得自己看到了“360度的杀戮”。“我满眼所见全是燃烧着的东西。”在战场上发动持续冲击的伊拉克人展现了共和国卫队的决心。

对“幽灵”小队来说,这是个异常难熬的夜晚,甚至连配备了红外成像系统的“艾布拉姆斯”坦克也不例外。哈维在多年后仍记得非常清楚,“难以辨认伊拉克人,因为他们的战车停了下来,而且冷却到了环境温度。我们有时能意识到那里有1辆T-72或者BMP-1,只是因为某个伊拉克人从舱口探出了他的脑袋。”

战后总结

22时过后,美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的一支分队进抵“鹰”小队南面的位置,这支步兵部队开始全面接管第2装甲骑兵团的阵地。随着第1师巩固了对“73东线”地区的控制,第2骑兵团奉命转为预备队。

至此2月26日这一天发生在73东线的大规模装甲交战结束了。这是美国军队在海湾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处于数量下风的大规模战斗。“73东线”之战在27日继续进行,第7军的重装师横扫科威特北部,切断了伊拉克军队的退路“巴士拉走廊”。


2月26日的战场局势示意图,可见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与陆军部队开始撤退。

最终,这场战役吞噬了共和国卫队精锐的“麦地那”师、“阿德南”师和“汉谟拉比”师,以及“真主”师的余部。美军在此役结束后分析认为,在伊拉克部署于一线部队中的4700辆坦克中,有近3700辆已被摧毁。

“73东线”之战的特殊性在于,这是自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战。从装备技术的角度看,此战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西奈战役中以色列的M60“巴顿”坦克与埃及的T-62坦克对峙以来,美国和苏联制造的坦克之间规模最大的正面对决。

整个“73东线”之战持续了41个小时,但其中决定性的交战就发生在2月26日下午。美军第2装甲骑兵团在26日的战斗中以损失2辆“布雷德利”骑兵战车的轻微代价,击毁了共和国卫队的200余辆坦克和300余辆其它车辆,抓获俘虏近3000人。其中“鹰”小队的“23分钟交战”之后一直被美军列为“技术和训练对战术和作战影响”课题中的典型案例。


一辆“布雷德利”遭到直射火力击中,后续的大火彻底烧塌了车体结构。

训练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多支调往海湾地区的美军机械化部队此前长期驻扎在德国,曾长期接受以应对苏军大规模装甲突击为主要内容的训练,这样的训练被证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虽然有两伊战争的作战经验,但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训练和战术准备不足。

伊拉克军队的另一个毛病是指挥弹性不足。过于集中和僵化的指挥结构限制了伊军一线单位的适应和反应能力。当然多国部队持续的空袭也令这一情况恶化了。此外,由于无法获得有效的战场情报,伊军只能被动行动。

反过来,“鹰”小队的行动则证明了美军低级指挥官在现场做出灵活战术决策的重要性,在总结“73东线”之战的经验时,麦克马斯特重点列明了两点:一、先敌开火。在装甲作战中,对敌施以准确、压倒性的第一轮打击,往往会具有决定性效果。二、获得并保持对敌人的主动权。保持持续攻击,不要让敌人从最初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在“73东线”北方的战区,美国陆军第3装甲师的部队正在发动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的进攻。

毫无疑问,美军的武器装备对伊拉克军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有专家统计认为:“美国军队在‘沙漠风暴’中使用武器的平均最初装备时间大约为1974年,而伊拉克武器则大约为1962年。”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送中国40万套装备?要走了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别人都叫我阿腈
2025-11-09 10:27:25
妻子做了25年护士,离职当天院长拉住我问:你太太到底什么身份?

妻子做了25年护士,离职当天院长拉住我问:你太太到底什么身份?

李子木说
2025-11-16 14:13:21
日本自民党通过决议,如果中方不采取措施,将驱逐驻大阪总领事

日本自民党通过决议,如果中方不采取措施,将驱逐驻大阪总领事

张嘴说财经
2025-11-18 16:07:27
翩翩起舞的小姐姐,黑色瑜伽裤一穿身材好到犯规,时尚感直接拉满

翩翩起舞的小姐姐,黑色瑜伽裤一穿身材好到犯规,时尚感直接拉满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1-01 18:52:37
泪目!陈梦3-0带队进决赛:女团对决孙颖莎争冠,上演最后一舞?

泪目!陈梦3-0带队进决赛:女团对决孙颖莎争冠,上演最后一舞?

李喜林篮球绝杀
2025-11-18 22:58:20
湖南多名省直机关干部赴县市区任政府正职

湖南多名省直机关干部赴县市区任政府正职

鲁中晨报
2025-11-18 20:49:04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央视曝光4种“致癌日用品”,家里千万别囤!越囤全家身体越差!

39健康网
2025-11-16 20:35:40
吉林又冒出一座“黑马城市”,力压延边,点燃全省新希望了

吉林又冒出一座“黑马城市”,力压延边,点燃全省新希望了

小鬼头体育
2025-11-19 01:14:43
亚洲杯预选赛:1-2,中国香港遭世界第155逆转,首败+丢榜首宝座

亚洲杯预选赛:1-2,中国香港遭世界第155逆转,首败+丢榜首宝座

侧身凌空斩
2025-11-18 21:57:20
女生因王者充值到“贵7”,贫困生资格被取消!穷人不配娱乐吗?

女生因王者充值到“贵7”,贫困生资格被取消!穷人不配娱乐吗?

易会科普
2025-11-14 13:08:22
明天11月19号: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大改!存一万元,一年领多少?

明天11月19号: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大改!存一万元,一年领多少?

李博世财经
2025-11-18 10:33:22
郎平做梦也没想到,远走国外仅1年,31岁的朱婷早已走上另一条路

郎平做梦也没想到,远走国外仅1年,31岁的朱婷早已走上另一条路

削桐作琴
2025-11-18 23:01:09
医生提醒:过了60岁的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随便做这5件事!

医生提醒:过了60岁的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随便做这5件事!

医学原创故事会
2025-11-18 22:18:09
俄罗斯领空已禁止日本航空飞行,如果中国也禁飞,看它怎么去欧洲

俄罗斯领空已禁止日本航空飞行,如果中国也禁飞,看它怎么去欧洲

我心纵横天地间
2025-11-18 20:07:05
场均14+11!杨瀚森重返巅峰,开拓者官宣决定,争取轮换地位

场均14+11!杨瀚森重返巅峰,开拓者官宣决定,争取轮换地位

阿泰希特
2025-11-18 09:36:32
日本驻华使馆警告在华日本人,中方回应

日本驻华使馆警告在华日本人,中方回应

澎湃新闻
2025-11-18 16:55:03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极目新闻
2025-11-17 22:42:00
为什么总感觉北京怪怪的

为什么总感觉北京怪怪的

霹雳炮
2025-07-31 21:13:30
性能力强的男性有什么特征?能不能一眼识别出来?医生来告诉你!

性能力强的男性有什么特征?能不能一眼识别出来?医生来告诉你!

话史官1
2025-10-17 18:11:51
大S说的没错,马筱梅也不适应北京,汪小菲被引爆

大S说的没错,马筱梅也不适应北京,汪小菲被引爆

掌秋看世界
2025-11-17 20:34:28
2025-11-19 03:04:49
孔孔说体育
孔孔说体育
分享体育视频
595文章数 149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27岁女孩家门口遇害 妈妈痛哭:墙上还有女儿血迹

头条要闻

27岁女孩家门口遇害 妈妈痛哭:墙上还有女儿血迹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要闻

中美机器人爆发了一场论战

科技要闻

谷歌CEO警告:若AI泡沫破裂,没公司能幸免

汽车要闻

硬核配置旗舰气场 岚图泰山售37.99万起

态度原创

健康
旅游
手机
艺术
教育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旅游要闻

金叶漫卷大雁塔!千年遗址公园的秋日狂欢,藏着最动人的城市密码

手机要闻

麒麟9030细节大揭秘:1+4+4满血规格,能否借此重振雄风?

艺术要闻

你绝对没见过!黎雄才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教育要闻

留学降温“AI化留学”泛滥海归人设崩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