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 10 月 7 日,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时,以色列军队精心修建三年、耗资数亿美元的巴列夫防线已面目全非。曾经被国防部长达扬盛赞 “固若金汤” 的沙堤阵地,此刻却在高压水枪的冲击下形同虚设,埃及军队的坦克正沿着 60 多条通道驰骋西奈半岛,这条承载着以色列安全感的防线,最终以一种荒诞的方式走向崩塌。
![]()
△第四次中东战争
六日战争后的焦虑:巴列夫防线的诞生
1967 年 6 月 5 日,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 “六日战争”)爆发。以色列凭借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和灵活的装甲部队战术,在短短六天内横扫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军队,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以及耶路撒冷旧城,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三倍。
这是以色列自 1948 年建国以来取得的最辉煌军事胜利,宽阔的战略纵深第一次让以色列人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感。
不过戈兰高地虽然能让以色列的北方相对安全,但是真正让以色列军方如鲠在喉的,是南部的西奈半岛。
西奈半岛北临地中海,南接红海,东临以色列本土,西隔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相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更关键的是,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强国,虽然在六日战争中惨败,但军队的根基并未被彻底摧毁,其兵力规模和装备水平依然远胜叙利亚。
![]()
△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的摩西·达扬
在以色列军方看来,西奈半岛的防御存在致命短板:整个半岛除了苏伊士运河外,几乎无险可守。一旦埃及军队突破苏伊士运河,东岸便是一马平川的沙漠地带,埃及的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直逼以色列本土。
这种战略上的不安全感,让以色列高层下定决心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一条坚固的防御防线,将埃及军队牢牢阻挡在运河以西。
负责主导这条防线修建的,是当时的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巴列夫出身军人世家,曾参加过以色列独立战争,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一路晋升,在 六日战争结束后出任国防军参谋长,是以色列军方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巴列夫的主导下,防线的修建计划迅速提上日程,工程于 1969 年正式启动,前后历时三年才基本完工。当这条耗资数亿美元的防线建成后,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曾对其赞不绝口,并且以巴列夫的名字为这条防线命名。
![]()
△正在设计防线的巴列夫
沙堤为骨火障为盾:巴列夫防线的构造神话
巴列夫防线北起地中海沿岸的坎塔拉,南至红海之滨的沙姆沙伊赫,全长约 170 公里,纵深达 7 公里,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构建的第一道,也是最核心的一道防御屏障。
为了打造这条 “固若金汤” 的防线,以色列可谓不惜血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构造设计也堪称当时军事防御工程的 “杰作”—— 至少在以色列人看来是这样。
防线的核心是沿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的一道巨大沙堤。以色列军队利用苏伊士河岸边天然形成的沙堤为基础,通过机械和人力将其加高、加宽、加固,最终形成了一道高达 20 多米、顶部宽约 10 米、底部宽约 50 米的巨大沙墙。
这道沙堤不仅高大厚实,而且沙子经过长期碾压后异常坚硬,以色列士兵将其称为 “沙阵”,认为它是防线最坚固的 “骨头”—— 任何装甲部队想要突破,都必须先在这道沙堤上打开缺口,而这在他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巴列夫防线中的战壕
在沙堤沿线,以色列军队修建了 20 多个坚固的据点,每个据点间距约 5-8 公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防御体系。每个据点都由四座重火力碉堡组成,碉堡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壁厚达 1-2 米,能够抵御大口径火炮和炸弹的袭击。
碉堡内配备了 105 毫米、155 毫米口径的火炮、重机枪、反坦克导弹等重型武器,形成了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可对运河水面和西岸的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据点周围还布满了多层铁丝网和大片的地雷区,地雷区不仅有防步兵地雷,还有大量的反坦克地雷,进一步增加了进攻方的突破难度。
除了沙堤和据点,巴列夫防线最令人称道的设计,是其独特的 “火障” 系统。以色列军队在沙堤下面埋设了大量的油管,油管与运河西岸的喷油装置和喷火器相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燃油喷射系统。
按照设计,一旦埃及军队试图穿越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士兵可以立即启动开关,油管中的燃油会通过喷油装置喷向运河水面,随后喷火器点火,瞬间就能将苏伊士运河变成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将进攻的埃及军队烧死于运河之中。以色列军方对此颇为自豪,声称这道火障 “足以让任何敢于来犯之敌化为灰烬”。
![]()
为了保障防线的防御能力,以色列军队在巴列夫防线部署了两个装甲旅的兵力,约 1 万余人,每个据点都有数百名士兵驻守。
此外,防线还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和后勤补给系统,确保据点之间能够及时沟通、相互支援。在以色列军方的宣传中,巴列夫防线是 “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是以色列南部边境的 “守护神”,有了它,以色列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守住西奈半岛。
然而,这道被以色列人吹上天的防线,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的缺陷。它过分依赖地形和固定工事,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沙堤虽然坚硬,但本质上还是由沙子构成,其稳定性受外力影响较大;火障系统看似强大,却存在易被破坏的弱点 —— 只要油管被堵塞或破坏,整个火障系统就会失效。
![]()
△正在观察巴列夫防线的埃及总统萨达特
以水克沙:埃及军队的绝境破局之策
巴列夫防线的建成,成了压在埃及人心头的一块巨石。1967 年六日战争的惨败,让埃及丢失了西奈半岛,蒙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和民族耻辱。
埃及军队和人民时刻都在想着收复西奈半岛,洗刷战争的耻辱。但巴列夫防线的存在,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埃及军队的反攻计划屡屡受挫。
为了摧毁巴列夫防线,收复西奈半岛,埃及军队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里,对巴列夫防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
埃及军方派出了大量的侦察人员,通过各种手段收集防线的情报,包括防线的布局、据点的位置、火力配置、沙堤的结构、火障系统的工作原理等。经过长期的侦察和分析,埃及军队对巴列夫防线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 如何突破那道高大坚硬的沙堤。
![]()
埃及军方曾经设想过多种方案:用炸药爆破,但沙堤面积大、质地松散,炸药的威力会被沙子吸收,难以形成有效的缺口;用重型机械挖掘,但机械在开阔地带容易遭到以色列据点火力的打击,根本无法靠近沙堤;用坦克撞击,沙堤高大厚实,坦克的冲击力不足以将其撞开,反而可能导致坦克受损。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年轻的埃及工程兵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充满想象力的对策 ——“以水克沙”。
这个年轻的工程兵认为,沙堤的本质是沙子,而沙子最大的弱点就是怕水。如果用高压水枪对沙堤进行喷射,水流的冲击力会将坚硬的沙堤冲散、冲垮,从而快速形成缺口。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埃及军方的注意,并且随后便开始进行试验,他们购买了一些民用高压水泵和水枪,开始对模拟沙堤进行喷射。
![]()
△埃及的突击队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压水流喷射到沙堤上后,原本坚硬的沙子瞬间被冲散,形成了水流和泥沙的混合物,顺着沙堤滑落下来。
仅仅用了几分钟,模拟沙堤上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缺口。随着喷射时间的延长,缺口越来越大,完全可以满足装甲部队通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高压水泵和水枪可以方便地携带和运输,而且不易被以色列军队发现。
“以水克沙” 方案的成功,让埃及军方看到了希望。随后,埃及军队开始大规模采购高压水泵和水枪,并对突击队员进行专门的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使用高压水枪冲击沙堤的技巧。
同时,埃及军方还针对巴列夫防线的火障系统制定了破坏计划 —— 派蛙人部队潜伏到运河水下,堵塞以色列军队的油管和喷火器,让火障系统失效。此外,埃及军队还进行了多次模拟渡河演习,不断完善进攻方案,等待最佳的进攻时机。
而此时的以色列军队,对埃及军队的准备工作一无所知,而他们对这条防线的盲目自信,则为巴列夫防线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
△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河
赎罪日惊雷:固若金汤防线的顷刻崩塌
1973 年 10 月 6 日,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也是伊斯兰教的斋月。按照犹太教的传统,赎罪日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日子,信徒们需要禁食、祈祷,不从事任何工作。
以色列军队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回家过节,防线的守备力量相对薄弱。埃及军队选择在这一天发动进攻,正是看中了这个绝佳的时机 —— 这是以色列军队最放松警惕的时候。
进攻开始前一天,也就是 10 月 5 日夜间,埃及海军的蛙人部队悄悄潜入苏伊士运河水下。他们避开以色列军队的监测,摸索到巴列夫防线的沙堤下方,找到了埋设的油管和喷火器接口。
蛙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将油管和喷火器的接口全部堵塞、破坏。至此,巴列夫防线引以为豪的火障系统彻底失效,成了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
10 月 6 日下午 2 时,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一声令下,埃及军队对巴列夫防线的以色列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
埃及军队的空军和火炮部队对巴列夫防线的据点、雷达站、通信设施等目标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打击。数千门火炮同时开火,炮弹如雨点般落在以色列军队的阵地,一时间,苏伊士运河东岸硝烟弥漫、火光冲天。以色列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仓促之间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炮火袭击持续了 一个小时后,埃及军队的突击队员开始行动。8000 名埃及突击队员乘坐橡皮艇和冲锋舟,从苏伊士运河西岸迅速渡过运河。
这些突击队员每人都携带了一把高压水枪和一台小型高压水泵。他们登陆后,立即冲到沙堤脚下,启动高压水泵,用高压水枪对着沙堤进行猛烈喷射。
在高压水流的冲击下,看似坚固沙堤瞬间变得松散。沙子被水流冲散后,形成了一道道泥沙流,顺着沙堤滑落。突击队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喷射,有的负责清理泥沙,仅仅用了 5 个小时,就在长达 170 公里的沙堤上开辟了 60 多条宽约 4-5 米、可供装甲车辆通行的通道。
![]()
△突破防线的埃及士兵正在亲吻脚下的土地
在突击队员开辟通道的同时,埃及的后续部队也源源不断地渡过苏伊士运河。装甲部队沿着开辟的通道迅速进入西奈半岛,对以色列军队的据点发起猛攻。
此时的以色列军队已经完全陷入混乱,防线的通信系统被摧毁,各据点之间无法相互支援,火障系统失效,沙堤被突破,面对埃及军队的猛烈进攻,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节节败退。
战斗进行到 10 月 7 日清晨,也就是进攻开始后不到 24 小时,埃及军队就彻底摧毁了巴列夫防线。整个战斗过程中,埃及军队仅仅伤亡 208 人,而以色列军队则遭受了沉重的损失,大量的士兵伤亡或被俘,武器装备被摧毁或缴获。
曾经被以色列人吹得天花乱坠、号称 “固若金汤” 的巴列夫防线,就这样以一种极其狼狈的方式走向了覆灭。
![]()
△被击毁的以军坦克
巴列夫防线的崩塌,不仅让以色列军队遭受了军事上的惨败,更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他们虽然在后续的战斗反败为胜,但是他们心中的 “安全屏障”却 彻底破碎了。
而主导修建防线的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巴列夫,也因为防线的惨败而声名狼藉,被迫辞职。从此,巴列夫和他修建的巴列夫防线一起,成了后人的笑料,被永远钉在了军事史的耻辱柱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