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这事儿,现在看起来越来越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权力转移。十月份单月就卖出去66.6万辆车,按这个节奏,2025全年很可能冲到700万到800万辆之间,哪怕协会预测只有620万左右,增速放缓了,但基数已经大到让人喘不过气。
从2020年的区区100万辆,到现在翻了好几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
事情得从那些老牌合资厂说起。
九十年代末,通用、大众、福特、宝马、丰田这些巨头,为了挤进中国市场,心甘情愿签下50:50的合资协议。技术拿出来,利润对半分,工厂建在中国,销售主要也靠中国。
那时候大家心里都门儿清:这些合资厂只负责中国市场,绝不能往外出口。十多年前大众高管曾说过出口的事,当时的态度是“绝对不可能,那等于把脖子伸给中国伙伴砍”。大家当时都这么想,宁可去墨西哥、泰国、东欧建新厂,也不能让中国合资厂染指全球销量。
![]()
结果呢?2020年成了转折点。
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开,电动车像潮水一样把消费者卷走,合资厂的燃油车一下子卖不动了。疫情又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一团糟,工厂闲置,库存堆山,钱烧得飞快。
为了活下去,这些西方车企开始松口:从中国合资厂出口吧,先把产能盘活再说。起初只是权宜之计,谁知道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的情况是,通用从中国出口了三十多万辆雪佛兰和别克,去墨西哥、南美、东南亚,全是跟上汽五五分成。福特杭州工厂造的林肯Nautilus,直接卖到北美。宝马把电动MINI的生产中心放在中国,大众今年九月也开始从长春一汽-大众往外发货。雷诺的达契亚Spring,现代的车型,基本都这样。西方品牌付钱让中国伙伴造车,利润再对半分,等于把自己绑得死死的。
墨西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那里卖得最好的中国品牌是上汽的MG,同时上汽还帮通用造雪佛兰,出口到当地。通用在墨西哥的前五款热销雪佛兰里,有四款是中国造的。没有上汽,通用市场份额立马崩盘。可上汽呢?MG自己卖得风生水起,用同样的平台、技术、供应链,价格却低一大截。消费者又不傻,早晚会问:为什么花更多钱买个西方牌子,本质上还不是中国车?
![]()
更要命的是,这不光是电动车的事。很多人以为中国只在新能源上碾压,传统燃油车西方还有优势。其实2024年中国出口640万辆车里,七八成还是燃油车。
这些车主要去俄罗斯、中东、拉美、东南亚,因为国内电动化太猛,合资厂的燃油产能严重过剩,不出口就得烂在手里。中国企业用这些现金流,继续砸钱搞电动车和智能化,西方车企却还在为电动车盈利发愁。
最新情况是,2025年出口增速确实降了,欧洲关税、美国壁垒、巴西墨西哥也开始加税,俄罗斯那边贷款利率高得离谱,需求也掉下来。但中国车企已经在海外建厂了,比亚迪在泰国、匈牙利,吉利在马来西亚,上汽在印尼,工厂一个个落地。关税挡得住整车,却挡不住零部件和本地组装。2025年前十个月,新能源车出口已经破200万辆,混动车增长更快,因为欧洲对纯电加税后,大家转推混动避险。
![]()
西方车企现在骑虎难下。新建工厂要三五年、几十亿美金,他们同时还得砸钱转电动、搞自动驾驶、应付贸易战。合资厂的依赖已经形成,中国伙伴掌握生产线、供应链,本地化率高得吓人。哪天中国企业觉得没必要再五五分账了,直接自己干,或者干脆把品牌收进来,就像当年吉利买沃尔沃、上汽买MG,谁拦得住?
这不是中国有多阴险,是西方车企自己选的路。短期压力一大,就把战略底线扔了。追求季度报表,换来的是长期控制权的丢失。
现在回头看,那些合资协议从一开始就是个慢性的毒药。技术教完了,市场养肥了,出口通道也亲手打开了。
中国汽车产业用三十年时间,从学生变成老师,而老师们却把自己绑在讲台上,动弹不得。
未来五年,全球汽车格局恐怕要彻底变样。中国车不光便宜,还越来越聪明,智驾、座舱体验甩开老牌选手好几条街。西方品牌要么变成贴牌商,要么被边缘化。
要摆脱这个局,太难了。唯一确定的,是中国汽车的全球份额只会越来越重。那些曾经瞧不上“中国制造”的车企,现在得好好想想,怎么在自家后院活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