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特斯拉在中国微博上宣布国产化率突破95%时,中国的社交媒体世界几乎是集体沸腾的。
这个数据的意义不仅限于一个商业成就,它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里程碑。
![]()
![]()
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全球的出口中心、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力的象征、成为全球工业体系中效率最高的生产样本。
但只过去短短半年,特斯拉就宣布,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彻底替换所有来自中国的组件。
“脱钩”的大背景下,安有完卵?马斯克肯定不想这么做,但他也没办法。
今年初夏的那些欢呼与骄傲,其实不仅是因为国产化率本身,更因为它象征着中国工业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从电池、压铸到智能座舱,从供应链协同到自动化生产,中国制造第一次在一线整车厂的全球布局中扮演了“核心地位”而非“补位角色”。
但为什么仅仅过去半年,风向就突然变得微妙?大国博弈就像一个“无情巨轮”,谁站在其面前都是螳臂当车。
事实上,特斯拉已经在未雨绸缪。一些中国零件已经悄然被来自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的供应链替代。
曾经象征“中国制造全球化成功”的特斯拉,如今却成为“去中国化”的新样本。2025年,冷暖交替的速度确实有点快。
六个月前,被讨论得最多的,是特斯拉在中国供应链内部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已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超过95%的零件来自中国,使得上海超级工厂的单车成本相比进口车型下降28%。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供应链不仅提供零件,还有效率:自动化率超过95%,一台车不到40秒可以下线。
确实要否认,这种效率是中国汽车产业几十年持续投入、大批产业工人的技能积累、以及产业链在各地高度集中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偶然,而是一种产业集群优势,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特斯拉的供应链布局在中国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
![]()
智造、速度、成本、全球出口能力,中国似乎第一次在一个战略级行业中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力量。也难怪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将“95%国产化率”视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里程碑。
但大国博弈下的供应链重构,仍然是大趋势。“去中国化”的企业,特斯拉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特斯拉并不是背刺中国,它所做的,只是一家全球企业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但这种“必然”,却真实地给中国供应链带来压力。
此次突然的反转,让中国供应链在全球产业链上的结构性风险完全暴露出来。
产业集群固然好,效率高、发展水平快,但产业群高度集中也意味着单一化、高度脆弱,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成为供应链布局最重要变量的当下。
这是过去20年全球化浪潮中被忽略的问题,如今正在因为“去风险化”被快速放大。
所以中国制造业更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产业集群优势从“被需要”变为“不可替代”。
但现在至少特斯拉已经给出了答案:可以替代。
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制造更多依靠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未来二十年则必须依靠创新能力、关键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全球布局能力。
中国供应链,必须要完成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工程中心”与“世界产业链主导者”的转换。只有当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定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外部风险才无法轻易撼动整个产业体系。
这需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但现在还没有;这也需要有深度全球化的客观条件,目前看来这个外部条件正在变差。
这也是为什么观察特斯拉的变化,更有意义的不是情绪,而是趋势。
与其把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解读为“风险”,不如把它当作一种“警醒”:不要再用过去的全球化逻辑理解未来的产业竞争,也不要只把目光放在某个企业的短期动作,而应该关注整个产业链的长期演进方向。
六个月前的欢呼,是欢呼“中国零部件被需要的程度”,现在面对“掀桌子”的冷静思考,才是真正决定未来十年产业竞争方向的关键。
在新的全球产业结构重塑周期里,中国供应链既拥有巨大的现实优势,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
特斯拉的双面——依赖中国,同时避开中国——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真正的竞争,不再是成本与规模,而是技术、规则、市场经济环境。
面对这样的世界,不能只是欢呼,也不能沉浸于恐慌。更需要思考的是,在“供应链全球化大退潮”的时代,如何才能找到属于中国的下一步位置。
这一步,也许将比95%国产化率更艰难,但也更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