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介绍
他们想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想象一下,一个高性能的电池或电化学装置(比如燃料电池)就像一个需要呼吸的“海绵”。它既要吸入“液体”电解质,又要吸入“气体”燃料(比如氧气)。反应就发生在“海绵”固体、“液体”和“气体”三者接触的界面上(称为“三相界面”,TPI)。
以前的方法有什么不给力的地方?
传统的气体扩散电极 (GDE) 就像一块孔隙杂乱无章的海绵 。气体和液体必须争抢同一条混乱的小路 。
这导致了两个大问题:1. “交通堵塞”(传质效率低);2. 液体过多时,会把气体通道给“淹了”(即“水淹”),导致海绵无法呼吸,反应界面大大减少,性能直线下降。
他们想到了什么新点子或用了什么新招数?
他们从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垄沟农业灌溉” 中找到了灵感。在农田里,农民会筑起高高的“垄”(Ridge)并挖出深深的“沟”(Furrow)。“沟”用来存水和导流(液体通道)。“垄”保持疏松和通气,让作物根部呼吸(气体通道)。 这个设计巧妙地把“水路”和“气路”分开了 。 研究团队用激光在电极上“雕刻”出了类似的结构 :他们制造了许多垂直排列的、微米级的“孔隙”(相当于“沟”)。
![]()
结论
结果怎么样?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或者得到了什么好效果?
这个新设计太有效了!
自动分流(解耦): 利用毛细管力原理 。新挖的“沟”(大孔隙)对液体有更低的排斥力 ,所以液体会优先沿着这些“沟”快速流动 。
防止水淹: 而原来的“垄”(小孔隙)对液体排斥力强 ,形成了一道“毛细管屏障” ,液体进不去,就成了气体专用的高速通道 。
性能飙升: “交通”不再堵塞,可用于反应的“三相界面”数量暴增了1.96倍,传质阻力降低了46% 。最终,他们把这个新电极装进一种燃料电池(DFFC)中,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了 85.5 mW cm-2,比传统电极提升了整整82%,创下了同类电池的最高纪录 !
![]()
研究数据
![]()
图1: 仿生设计策略与定向孔隙电极的形貌表征
主旨:提出设计的灵感来源、工作原理和物理实现。
关键信息:
(A) 展示了垄沟农业灌溉(Ridge-furrow structure)如何分离水和空气。
(B) 提出了电极设计的类比:传统电极气液(O2, H2O)混杂,导致TPIs有限;新设计中,大孔(d2)优先传导液体,小孔(d1)保留气体。
(C) 展示了制造方法:使用激光束在传统电极(CL on GDL)上通过“升华”作用打孔,制备定向孔隙电极。
(D, E) SEM图像对比:传统电极表面杂乱;定向孔隙电极表面有清晰、均匀的孔洞(孔径约47μm,间距100μm)。
(F) 3D形貌图:证实了定向孔隙具有约90μm的深度 。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奠定了全文的“物理结构基础”,清晰展示了核心创新点(定向孔隙)的构想和实体。
![]()
图2: 传统电极与定向孔隙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评估
主旨:从电化学层面证实新结构的优越性,特别是传质性能。
关键信息:
(A) LSV曲线:定向孔隙电极的电流密度远高于传统电极(在0.3V时高出48.5%),表明其在传质控制区优势明显。
(B) 双电层电容 (Cdl):定向孔隙电极 (33.9 mF cm-2) 高于传统电极 (28.9 mF cm-2) ,意味着电化学活性表面积 (ECSA) 更大。
(C) 亚硝酸盐中毒测试:这是一种计算TPIs(活性位点)的巧妙方法。定向孔隙电极中毒后性能下降更剧烈,计算出的电荷损失是传统电极的1.96倍。这是TPIs增加1.96倍的核心证据。
(D, E, F) EIS和DRT分析:最关键的证据之一。Nyquist图显示定向孔隙电极的阻抗圆弧更小。DRT分析(一种解析阻抗的先进技术)清晰地将总阻抗分离为三部分(欧姆、ORR、传质)。数据显示,定向孔隙电极的传质阻抗 (Mass transport) 仅为 24.6 Ω,远低于传统电极的 45.8 Ω。
(G, I) 进一步分析表明,新电极的 O2传输阻力 (RT) 降低了57%,OH-扩散系数 (DOH-) 提高了6倍。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从实验上首次证明了核心创新点——新结构确实“解耦”并强化了传质,同时大幅增加了TPIs。
![]()
图3: 传统电极与定向孔隙电极中气液分布与传输特性的数值模拟
主旨:通过LBM模拟,在微观层面“看清”气液解耦的物理过程。
关键信息:
(A) 动态演化:展示了液体(蓝色)渗入电极的过程 。在传统电极中,液体呈“毛细管指进”结构 ,无序且堵塞孔道。在定向孔隙电极中,液体被约束在定向孔隙内进行定向传输 。
(B, C) 饱和度与毛细管压力:传统电极的催化剂层 (CL) 内部很快达到高液体饱和度(被淹没);而定向孔隙电极的CL(孔隙以外的区域)保持了较低的液体饱和度 ,为气体保留了通道。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为图2的结论提供了微观机理支撑,生动地展示了“解耦”是如何发生的:定向孔隙(沟)引导液体,而CL(垄)通过高毛细管排斥力保持干燥通气 。
![]()
图4: 定向孔隙电极的性能优化
主旨:探究结构参数(孔间距)对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优解。
关键信息:
(B) SEM图像:展示了不同孔间距 (D500, D200, D100, D75) 的电极形貌。D75的孔最密集。
(C, D) LSV和中毒测试:孔密度越高(间距越小),电流密度越大,TPIs也越多。这说明孔越多越好。
(E, G) EIS/DRT分析:出现转折。随着间距从500减小到100μm,传质阻抗从40.0降至24.6 Ω。但从100减小到75μm时,传质阻抗反而轻微上升至 25.8 Ω。
(H) RT和DOH-分析:揭示了(G)中转折的原因。DOH-(液体传输)随孔密度增加而单调变好。但 RT(气体传输)在D100处达到最小值,在D75处反而增大了。
与创新点的关联:这是一个精彩的优化过程。它说明孔隙(液路)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液路 (D75) 会开始侵占气路,导致“水淹” ,使气体传输受阻。尽管如此,D75的综合性能(高TPIs和可接受的传质阻力)仍被选为最佳方案 。
![]()
图5: DFFCs中传统电极与定向孔隙电极的性能评估
主旨:在真实器件中展示优化后电极 (D75) 的最终性能,并与领域内其他工作对比。
关键信息:
(A) 功率密度曲线:定向孔隙电极 (D75) 的峰值功率密度为 85.5 mW cm-2,远超传统电极的 47.1 mW cm-2。
(C) 柱状图:清晰对比了新电极在最大功率密度(提升82%)和最大电流密度(提升83%)上的巨大优势。
(D) 性能对比图 (Benchmark):本文工作(红星)的功率密度超越了所有已报道的空气呼吸DFFCs,甚至高于许多采用强制纯氧对流和贵金属Pt/Pd催化剂的系统。
与创新点的关联:这是本文的核心成果展示,用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和对比,证明了该结构设计策略的巨大成功和实用价值。
![]()
图6: 定向孔隙电极在多种能源转换系统中的广泛适用性展示
主旨:证明该“解耦”策略的普适性。
关键信息:
(A) 锌-空气电池 (ZAB):功率密度提升10%(从约234到257 mW cm-2)。
(B)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DMFC):功率密度提升18%(从约14.4到17 mW cm-2)。
(C, D) CO2还原 (CO2RR):在-1.2V电压下,CO法拉第效率从60%提升至83.8% ,CO分电流密度也大幅提高 。
与创新点的关联:此图有力地升华了论文的主题。它表明“垄沟”设计不仅仅是DFFC的特例,而是解决GDE气液传输难题的通用工程方案 。
![]()
结果与讨论解读
关键结果总结:
结构实现: 成功使用激光辅助工艺构建了具有可控间距(75μm至500μm)、深度(90μm)和直径(约40μm)的定向孔隙阵列。
机理验证: 电化学测试 (Fig 2) 和LBM模拟 (Fig 3) 均证实,定向孔隙通过毛细管力充当了优先的液体通道,而催化剂层 (CL) 的高毛细管屏障则保留了气体通道,实现了气液传输解耦。
性能数据: 相比传统电极,D75优化电极的传质阻抗降低了46% (编者注:此处引用D100数据,D75为25.8 vs 45.8,同样显著降低),TPIs增加了1.96倍。
器件成就: 在DFFC中实现了85.5 mW cm-2 的创纪录功率密度(提升82%)。
普适性: 该策略在DMFCs、ZABs和 CO2 电解槽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 。
讨论深度分析:
归因明确: 作者在讨论中明确指出,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功于物理结构的优化,而非催化剂活性的改变。XPS分析显示,激光处理虽然轻微改变了表面官能团(增加了C-O/C=O),但并未改变催化剂的本征ORR活性。这种严谨的归因(排除化学干扰,聚焦物理结构)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
深刻的机理阐释: 讨论深入分析了“解耦”的物理本质。核心在于利用“毛细管压力差” 。激光制造的微米级大孔(Furrows)和亲水化处理 ,使得液体进入的“突破压力” (breakthrough pressure) 降低了至少100倍 ,使其成为“液路”;而CL中的亚微米孔隙(Ridges)则保持高“突破压力” ,成为“气路”。
对“优化权衡”的精彩分析 (Fig 4): 讨论部分对图4中出现的“转折点”进行了精彩的论证。它揭示了气液解耦的一个权衡 (Trade-off):定向孔隙(液路)太少,TPIs和液体供应不足;定向孔隙太多(如D75),虽然TPIs继续增加,但过度增加的液路会导致电极整体“过于湿润”,反而开始堵塞部分气路,导致 RT(气体阻力)上升。这显示了作者对系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D75是TPIs最大化和传质阻力可接受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DOI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5.102199
声明:解读由AI辅助生成,解读内容仅代表公众号个人观点,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